浅析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2014-09-01陈明利余静
陈明利 余静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意义重大。但在衔接中存在着许多“裂缝”现象,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裂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74-01
“衔接,指事物相连接。”中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初高中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实现其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裂缝问题
现阶段,教学裂缝现象突出。“小学里不知道幼儿园里干了什么,初中里不知小学干了什么,高中时不知初中时干了什么,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初高中教学裂缝问题已日益突出。高一新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对新阶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热情与憧憬,有着新的目标,朝气磅礴,渴望在新的舞台彰显个性、展示才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种种不同程度的“裂缝”——学生基础知识单薄,学习力不从心;学生沉溺在过去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中,学习效率低,茫然不知所措……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裂缝成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出现裂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使得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也就决定着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差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较之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但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对多数教师而言,难处理好两者关系,容易出现偏差,如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或感悟等。
2、教材难度的差异
较之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教学内容拓宽加深,新教材编排方式等完全区别于传统教材。初中教材侧重于学生平面、基础的学习,而高中教材则倾向于学生立体、全面深入的学习。
“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教材从重基础的培养向能力型的转化要求,使学生学习上存在极大的不适应性。
3、教学方法的差异
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从未教过初中,甚至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初高中各自为阵,目光短浅,缺乏整体长效观念,教学缺乏连贯性。教学趋于片面性,重视知识掌握,却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系统性;衔接简单随意,缺乏固定安排和有效教材,教师衔接意识不强,具体操作随或跳过;忽视学生个性,工作单调,甚至妄图用盲目的超前或华丽的掩饰来填补缺口。
4、学生适应性的差异
初入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心理、思维方式、教材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学法教法、学习环境等系列变化。初高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伴随课程难度陡然提升,其倍感学习吃力;考试试题多按高考模式出题,考点多为高考要求内容,严重脱离教材,使得学生茫然无措,部分学生失去兴趣。
学习任务加多,尤其是理科学生,理科作业繁重,自我支配时间不够,在强压下难认真投入语文学习。甚至,为完成教师检查,多抄袭答案或他人作业,学习任务无法落到实处。
课堂上,学生接受内容较多,但课外投入较少,缺乏有效的吸收与巩固;因多习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难以做到勤于总结、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其多不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囿于初中学习模式的他们,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魅力高低,也是能否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因素。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1、教学衔接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6],“ 不凌节而施”[7]。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表现为是其能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掌握。
2、教学衔接教学途径
(1)针对教材编排体例,可结合高一教材“编者致学生的话”,了解高中教材编排特点及学习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加深对学生感知的认识,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掌控教学难度,摈弃过多出题或多出难题等错误做法;立足于初中基础,稳健有序地拓宽加深,如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上精心准备,培养其举一反三、迁移思考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实现从加强记忆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转变,从细节做起,帮助其从思维方式上适应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方式上,应避免讲读等单一方式,课堂上多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并注意加强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应着力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教师等不良习惯,引导其形成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创新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目标、教学上多过渡衔接,并加强心理、性格等方面指导,调动其学习兴趣与热情,提升语文能力。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直面问题,锐意进取,着力清除因跨越学段所带来的学习瓶颈,真正实现其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曹明海编《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5] 潜苗金注.《学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6] 蔡汀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