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雅音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2014-09-01周铮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

摘要:高雅音乐以其深刻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利用好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用高雅文化占据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以及社会的热爱,让灵魂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得到触动,变得和谐和优雅。

关键词:高雅音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99-02

音乐,是人类在追求美,建设社会文明过程中用来表达自我思想、内心情绪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其中的高雅音乐更因其内涵深邃的特点,而具有更加积极的教育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雅音乐的内涵

1.高雅音乐的概念。所谓高雅音乐,是指以精神文化为底蕴的,思想内容深刻,格调高尚,形式优美,具有启发智慧,熏陶心灵,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作用,以及积极推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作用的交响乐、民族乐、歌舞剧等艺术形式。

2.高雅音乐的特点。①内涵丰富,格调庄重的高雅音乐区别于通俗音乐,具有英勇性、悲剧性、戏剧性等丰富的内涵特征,以抒情、描写、叙事等丰富的手段,严谨的结构来表达作者内心感受,反映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精神追求。如我国的经典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以中西乐器相结合的方式,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在封建枷锁下勇敢追寻真挚爱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故事,既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愤怒控诉,又寄托了对男女主人翁的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向学生介绍,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②形式多样,高雅音乐在名称上与通俗或流行音乐相对,但本质上并不同其他音乐形式相对立。音乐形式上的区别并不代表艺术上的尊卑,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诸多音乐流派只要具有真善美的精神底蕴,就能被利用为高雅音乐的表现形式。如通俗歌手周杰伦的音乐作品许多就融合了R & B、古典、民族、蓝调等多种音乐风格,在多种音乐元素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下,歌曲显得既饱满又容易被学生欣赏和接受。③促进大脑发育,马克思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灵魂”。科学研究数据研究也表明,人类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的作用,右脑的功能主要是音乐、记忆和感情功能,故又被称为音乐脑。而左脑主要以语言理解、逻辑思维等功能为主。左右脑相互协作,使人成为不仅有智商,还具有情商的真正的社会人。而高雅音乐通过科学的节奏频率有利于大脑发育,使左右脑更好地协作、相互激励,有效提高青年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学习能力。在高雅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会变得更加积极自信,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高雅音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感强烈、情绪动荡的时期,对身边环境的影响极其敏感。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构建的重要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容易接受身边的信息灌输。第三,大学生群体对了解高雅文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一定的需求,最有可能成为高雅音乐的喜爱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发挥好高雅音乐的积极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五),以激扬宏伟的旋律表现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英勇的意志终将战胜多舛命运的信念,对于鼓励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挫折起到了最直观的指导作用。

2.符合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故而,高雅的音乐作品能廓清大学生心灵中消极腐朽的精神垃圾,在对美的追求中发现自我,熏陶自我,升华自我,超脱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并最终推动高雅文化走出校园,在社会中传承弘扬、改革创新,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用高雅文化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音乐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高雅音乐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音乐就是流行歌曲。”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当代文化圈,不乏一些颓废低俗,三观不正的音乐作品被缺乏审美观念的人群追捧,甚至被用心不良者广为传播和炒作。作为担负未来先进文化传承和发展重任的大学生,需要以高雅音乐来肃清视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同时,高雅音乐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是由悦耳的声音浓缩而成的音乐形象,其教育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其积极的作用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鉴别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人格得到升华。

三、进一步发挥高雅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普及高雅音乐。首先利用好高校自身的电视和广播栏目,开设固定如“每周一歌”类的电视和广播专栏,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将高雅音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次,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校内报刊开设音乐知识介绍的专栏,将高雅音乐的讯息发送到学生日常可见之处。第三,打造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和自媒体平台,通过精致的网站建设,活跃的微博、微信互动,丰富的知识论坛来全方位传播高雅音乐。

2.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团体的积极作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全国各地区高校根据文件精神,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现在,各大院校的艺术团因资金、场地等原因,艺术团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艺术团的规模,完善艺术团的建设,定期开展音乐类的大中型展示活动。普通高校艺术团可分成声乐、民乐、键盘、交响乐等兴趣小组,定期定点进行专业训练,并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节目质量,提升整个艺术团的形象。以各种活动为依托,如艺术团交流会、艺术团进社区、爱心义卖晚会等活动,让高校高雅音乐影响更多的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endprint

3.系统性的开展音乐知识讲座和选修课。首先,学校应积极举办各种艺术类知识讲座,让高校学生了解到高雅音乐的艺术性以及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讲座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也不应一味地贬低通俗音乐,既要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也要逻辑严明具有学术性。其次,在选修课中开设高雅音乐相关课程。请资深的专业教师,利用好网络和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讲解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形象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最易接受的角度切入教学主题。

4.设计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教材。高校中大部分非专业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不高,但是对音乐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只有小部分学生因从小经过音乐培训而对中外古典、传统音乐感兴趣。因此倾向于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的学生占到大多数,而对需要一定欣赏水平的高雅音乐望而却步。而当前,适合高校非专业学生使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涉及的内容专业性虽已经降低,但是通常所涉范围太广,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挖掘其精髓,教师只能草草一句带过。因此,设计一套既能让非专业学生看懂,又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展示高雅文化精华,将在高雅音乐门外裹足不前的学生引入其中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5.持续推进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自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但是要真正做到深入持续持续开展因其费用、人员等现实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支持。因此,落实资金,建立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将高雅音乐输送到大学校园中,陶冶师生情操、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为社会的付出回馈更多的报答。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利用好学生热爱音乐,愿意学习音乐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而积极的引导,用高雅文化占据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积极性,同时提升其对生活以及社会的热爱,让灵魂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得到触动,使音乐变得更为和谐和优雅。

参考文献:

[1]沃.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8-39.

[2]赵玉生.高雅音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周铮(1982-),女,助教,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教育教学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高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