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融合研究

2014-09-01郑丽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4期

郑丽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事业。

关键词:农村资源;预设课程;生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13-01

一、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现状是教师常常以预设的课程为主,它的优势在于针对性较强,能按照预设的内容有条不紊的落实目标。既定的内容拿来便是,对于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的实施不需要多加考虑。但因为是预设的课程,会常常忽略幼儿的内部需求。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动要求学习的动机不强,兴趣不浓。而老师因为迫于课程的压力,即使在课程组织时孩子出现了兴趣点的转移,但还是会将其扭转,重新回到预设的课程中。但幼儿园教育提倡的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起着引导,帮助,支持,鼓励的作用。为了尊重儿童的意愿,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强烈的探索欲望,生成课程作为预设课程的补充就此产生。

二、生成课程的依据是什么

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因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很多,总不能看到鸽子就生成鸽子的主题,看到鱼就生成与鱼的主题吧。那么,生成课程的依据是什么呢?

1、抓住兴趣点,挖掘教育价值

前几天,孩子们玩了报纸的游戏,兴趣很高。这两天,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便自发地利用剩余的报纸做起了纸飞机,在活动室里漫天飞行。活动的吸引力如此之大,连许多安静的小朋友都按捺不住,加入了进来。又是一次自由活动时间。强强跑过来说,贝贝把他的画画本撕下来折成纸飞机了,还没来的及问是怎么回事,宝宝也急匆匆跑过来说她的作业纸被乐乐撕下来折飞机了。于是便把两位肇事者叫到跟前来询问原因,两人都低头不语,胆大些的贝贝说:“他两本来约好飞行比赛的,可是报纸用完了……对不起!”对啊,老师,我们也没纸了。看看他们失望的样子,在想想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劲儿,我改变了主意。立刻,找出材料盒里所有质地,形状不一的废旧纸张,临时决定将接下来的美术活动—、《装饰汽车》改成玩纸飞机。我把孩子们一起叫过来,“不如我们一起玩飞机吧,看看谁的飞机飞得最高,最远!好不好?”孩子们“哇”的叫来,兴奋极了。我也被感染,加入他们队伍中,一起实验。“老师,太轻的飞机飞不远的。”“头尖尖的飞的比较远“…孩子们不断地探讨交流着探索的结果。飞行速度也在孩子们的探索中不断提高。30分钟后,我把孩子叫回了活动室,开始了我的美术活动,不过装饰汽车改成了装饰飞机……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我们的错误是一边放掉了促进孩子发展的机会,一边在孩子并不需要的时候强迫孩子学习。纸飞机制作简单,取材方便,能促进孩子的投掷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与同伴共同合作。当孩子自发形成活动,并不可遏制的成为集体的兴趣和需要时,老师并没有强迫孩子学习预设的内容,而是顺应了孩子的需要,及时把握教的时机,又为孩子的发展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更可贵的是她机智的将孩子的兴趣与预设的活动能够巧妙的结合,既满足了幼儿玩中探索的需要,又保证了必要的学习。

2、关注幼儿的内在需要,生成课程

随幼儿的需要生成活动。在教师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极好的教育契机,而这些契机也许是与近期目标无关的,但它能够体现幼儿的需要,并且给教育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与条件。如,一次老师正在户外组织科学活动“寻找春天”,忽然一只蜗牛爬了出来,孩子们的视线一下子都转移了过去。“快看小蜗牛,它爬行后有一条条痕迹是怎么回事?”“它的嘴巴长在哪里”,“饿了吃什么呢?”“晚上天黑了住哪里呢?”等等问题引起了孩子的讨论。……按照传统教学的思路,这时要不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蜗牛那儿拽回来,完成既定的预设课程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对于蜗牛的求知又是那么的迫切。孩子们都把渴望答案的眼睛望向了我。我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让孩子回去和爸爸妈妈找资料,你想知道的关于蜗牛的一切,第二天再来一起讨论,来个知识大碰撞。关于蜗牛的主题在幼儿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

三、让农村资源与幼儿园课程有机融合

农村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如婚丧嫁娶的规矩,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名胜古迹等。民俗风情资源,如:童谣,民歌,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而我们的孩子正好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农村的文化,感受的是农村自然景色。结合这一独特的地域特点,何不将幼儿的课程和农村的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共同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呢。

每逢清明节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时,人们要携带自家做的清明果及食物到墓地对逝去的人进行悼念。这天课间,子航拿出自家做的清明果,可把旁边的小朋友馋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也把我给吸引了过去。吴思彤说“这有什么哇,我家周末还做了好多好多的清明果,就是没带来。”刘烨超接过话激动的说,“我也和妈妈一起到田里采摘过做果子用的艾草呢,还裁过清明果的皮呢”。“对,然后把甜甜的馅料包到绿绿的皮里。再放到蒸笼里面蒸。”宝宝接过话,一脸欢喜的样子,仿佛热腾腾的清明果就要吃到嘴里似的。看到孩子们谈论的津津有味,我想孩子们对清明果的制作流程是那么的熟悉,又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而且都有过经验,不妨借助这个机会让孩子们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成孩子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预设的课程基础上生成出新的课程。将孩子之前零碎的制作清明果的流程向家长调查清楚并做好记录,再来实践(自制清明果)。延伸到区角活动中,通过《小厨师》《小卖部》等一系列区角活动让孩子扮演角色,满足他们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朱慕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