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氛围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2014-09-01颜贻特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

颜贻特

摘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不管是对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因此,和谐学校教学氛围、生态的课堂文化氛围、人性化组织管理氛围的创设成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外在保障。

关键词:氛围创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6-02

教育的兴衰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促进人的社会化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而促使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和获得发展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不管是对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对学生而言,由于其可塑性强、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有效教学行为对学生今后成长可以起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作用;而对教师而言,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自身教育理念、教育策略以及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其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防止异态教学行为的产生,保证整个教学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影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氛围创设成为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外在保障。

一、创设和谐的学校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对师生都有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样地反过来,师生对环境也会施加积极能动的作用。作为教学环境主体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来保障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严格、安全的和谐环境。

1、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为教师创造发挥空间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促进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讲究教学艺术。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就要求教师做到三点:一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二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宜地调节课堂的节奏;三是能够科学地引导、点拨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艺术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种表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并在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上体现出鲜明的教师个人特色。因此,学校应积极地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灵活教学。

2、创设严格的制度环境,保证教师行为的规范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必须始终遵循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有效地规范和调节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使教师在不同的课堂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这些规章制度既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方面的政策制度,也包括道德、意识形态的非正式制度。因此,创设严格的环境不仅要构建外在有形的正式制度来强制约束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更要注重内在无形的非正式制度的教师自我约束,从而提高教师境界,使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需要,也只有将其内化为自觉自愿的教学行为选择,成为教师自身内在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有效教学预期的效果。因此,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实施制度创新,对提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至关重要。

3、创设有序的课堂环境,保证教学行为的效率

井然有序,没有混乱的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创建有秩序的课堂环境有三个原因,其一,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如果没有秩序,就会导致混乱,而混乱就会影响到集体活动的效率。其二,课堂中教和学是师生进行的智力活动,这需要宁静的环境,只有有秩序才会减少和避免干扰,保证教和学的高效率地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三,有秩序才会让师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中感到舒畅,推迟疲劳的产生。教师提升创建有秩序课堂环境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让学生专注于学习。学生专注于学习就不会表现出破坏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其次要有条不紊地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不合理,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和无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程序性。再者要加强课堂管理。课堂教学中的纪律问题、学生的破坏性行为、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等都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避免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力争将课堂管理得井然有序,保证教学行为有效性。

二、构建生态的课堂文化氛围

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不少学校开始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有文化价值取向的办学口号,加强有文化品位的硬件建设,努力营造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等等。但是对课堂文化的构建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假若课堂文化缺失,学校文化的建设就失去坚实的基础。而生态的课堂文化强调的是创设一种生生不息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灵动的、富有生命的课堂氛围,它是教师、学生与教学文本内容、课堂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四者之间关系的相互促进核生长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内容显现、环境默契的充分体现。构建生态的课堂文化氛围,必须从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课堂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出发,因此,必须明确几个基本原则,这也是构建具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文化的基础。

1、课堂教学有效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讲求的是效率,而质对应的则是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有效就是既有教学效率又有教学效果。总所周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这就要求教学有效要以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教学应遵循育人的一般规律,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都不容忽视。同时,教学有效作为一种价值导向,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除了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外,对学生常见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2、自主和开放性原则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这取决于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而且在个体经验中通过自己发现而内化为己有的知识才是最有意义的。新课程认为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形成自己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的,他们有自我认识、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一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就要求课堂教学应重建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校的课堂在传授最基本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结合一些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前沿的发展性信息进行介绍,以满足学生对社会信息的新、快、全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对学生求知能力的需求。这些种种期待都要求教师能够酝酿一种自主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以满足教育目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开放地思考问题,昭示着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开放性,这也体现了学生个体对课堂实践的一种积极和开放的学习态度与方式,有利于创造了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和主动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构建自主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文化提供基础。

3、协调推进原则

课堂文化是师学生长期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培养发展人目标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师生关系、教材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配备的硬件设施、课堂教学氛围、课堂精神、制度规范、教学理念、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等因素的总和,课堂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若欲使课堂文化起到规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引领师生教学理念的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目的,就要从总体上对课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全面协调推进。学校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调动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方联动。课堂文化构建中强调“全面协调推进”原则,就是要在构建课堂文化时,做到班级文化、教室文化、规则文化、教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个要素文化的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否则难于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文化,也不利于构建课堂文化。

三、创设人性化组织管理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应改革教师管理方式,注重人本管理,依靠民主意愿、权力平等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在教师管理中实施人文主义管理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淡化权力,以教师为中心

组织中最宝贵的因素是人,组织若离开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师管理也一样,必须时时抓住教师这个中心因素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到:首先,要充分尊重、信仟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要做好学校工作,就应该开发利用好这一丰富的资源。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群体的特征,淡化自己的权力和支配意识,在尊重和信任教师的基础上,放手让教师工作,让教师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兴衰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尽可能满足教师对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追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才能产生更大的热情来从事自己的事业。其次,要懂得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教师都有其个性特点和才能上的优势。学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特长,使其互相补充,才能有助于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

2、细致入微,以情感为基础

学校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要把情感看成管理的一种力量,自觉运用自身的这些因素去感染、激发、影响学校教师,使之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在平常工作中,应以欣赏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师,下大工夫排解教师的后顾之忧;对有矛盾或有问题的教师要尊重,耐心地倾听,巧妙、友善地去化解矛盾;在信任、激励、指导、创造条件的基础上放权,以身作则。领导者通过细心入微的情感渗透,会使教师备感亲切,从而缩短与领导的心理距离。当教师感受到这种融融之情后,肯定会以积极的态度和工作业绩来回报,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管理效率。

3、营造氛围,以民主为核心

民主是人本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实现了民主,才会有真正的协作。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教师才会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也才会真正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才有可能使变得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变得很有安全感,人人心情舒畅,个个齐心协力。在这样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教师就一定会产生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同时,良好的协作关系又会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民主化进程,从而使学校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管理效率。

4、把情感因素渗透到规章制度之中

以教师为中心,以情感为基础,以民主为核心的教师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障,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且制度本身和这些情感因素并不相互绝对排斥。关系若能处理恰当,不但能使规章制度得到顺利贯彻执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使人本管理的思想发挥得更加透彻,使规章制度也变得合情合理,极富人情味。相反,若二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但会使各种规章制度让人望而生畏,形成“制度主义”;还会使人情泛滥,视制度为儿戏,任意违反,形成管理中的“人情主义”。对于这两种倾向都是管理中应该克服的。它们都会降低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管理无效。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把情感因素渗透到规章制度中,真正体现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做到严而有情。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崔允都《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读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陈德厚《基础教育新理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7]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8] 张云珠《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教育评论》,2004:4

[9]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