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浅析
2014-09-01赵苗
赵苗
摘要:《桃花扇》中的意象桃花,既是女子青春美艳、美好精神的象征,也有薄命和凄美爱情的内涵,此剧借助侯、李爱情为我们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全过程,完美地实现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透露出浓厚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桃花;悲剧意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11-01
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南明王朝血雨腥风的历史画卷。《桃花扇》中的重要意象桃花也具有多种内涵。
一、桃花自古就是女子青春美艳的象征。
《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从男性感受的角度写女子的灿烂美好。之后,以艳丽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馨香和青春气息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艳若桃李”、“面若桃花”。孔尚任继承了中国文学史上以桃花喻女子的传统,以桃花象征李香君的青春美艳。在第六出《眠香》中,复社名流侯方域流寓南京,因得阉党余孽阮大铖的资助得以梳栊秦淮名妓李香君,赠宫扇以为定情之物,并在上题诗曰:“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遇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来赞美李香君,侯方域“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的感慨也明确的表示出用桃李的芬芳绽放来形容李香君的明艳照人与青春妩媚。
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就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李广,可见桃花也是美好精神的象征。
《桃花扇》中的扇面桃花象征着李香君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与是非分明的政治操守。在《却奁》一出中,聪慧敏锐的香君得知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别有用心的暗中资助时,拔簪脱衣自我表白:“脱裙衫,穷不妨;布襟人,名自香。”此时的侯方域竟然落入阮大铖的圈套答应为他向复社文人求情,几乎丧失了政治操守和立场,而香君去一针见血的指出:“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哪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一个风尘女子的一番义正词严的话语使侯方域如梦初醒自叹不如:“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 李香君的深明大义与非凡胆识使侯生目之为“畏友”,也赢得了复社文人的由衷敬重。李自成攻破北京,马士英等人乘机拥立福王,阮大铖因之得势,于是借机报复复社文人与侯方域、李香君,强逼香君嫁给马士英的党羽田仰,但香君“富贵不能淫”,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她“威武不能屈”,誓死“守楼”,为了保持节操自毁花容,血溅诗扇。扇面上的灼灼桃花即是杨龙友用其鲜血点染而成,《桃花扇》的新奇之处也正在于此。
三、桃花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薄命和凄美爱情的内涵。
因为桃花迎春开放,吐蕊之时娇艳无比,但花期不长,容易凋零,所以它往往也隐喻着青春红颜落拓不偶的命运。在《寄扇》一出中,香君对扇自悲身世:“咳!桃花薄命,扇底飘零。”鲜艳的桃花与其难免飘零、委落风尘的命运是李香君飘零身世的象征。香君自毁花容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得已躲过田仰逼嫁之难,但她仍坚持反对权奸的正义立场。在《骂筵》一出中,阮大铖、马士英之流招香君侑酒,她不畏强暴痛斥权奸:“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因此遭报复被选入皇宫内教唱曲子。《选优》一出的下场诗曰:“曲终人散日西斜,殿角凄凉自一家;纵有春风无路入,长门关住碧桃花。”这里的碧桃花就是指李香君。南朝灭亡后,李香君才得以逃出皇宫,倍尝流离之苦,其命运着实堪怜。
桃花也是凄美爱情的象征。唐代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中 “人面桃花”象征凄美爱情,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不变的桃花,各自飘零的情人。不变的桃花仿佛向人温馨诉说着往日美好的爱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人生变化莫测的感慨。侯李二人相互欣赏,由容貌之爱到志同道合。侯方域被阮大铖迫害逃难在外,香君守楼待之,拒嫁田仰,并托苏昆生寻觅侯郎。侯郎归来,香君却被抓入宫中学戏,两不相见。在《题画》一出中,侯方域感慨到:“想起小生定情之日,桃花盛开,映着簇新新一座妆楼;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今日小生重来,又值桃花盛开,对景触情,怎能忍住一双泪眼。”随后侯郎入狱,更不得相见。至香君出宫,侯生出狱,仍不相见。二人在爱的旅途中苦苦追寻,倍感世事多变,实难把握。在经历了“书难捎,梦空劳,情无了,出来路儿越迢遥”的苦苦煎熬后终于相见,但张道士裂扇喝断双痴,使之“如梦初醒”,遁入空门,二人爱情也成空幻,让人唏嘘感叹爱情的曲折。
四、被毁的桃花扇传达出国破家亡之后的历史悲剧感、爱情幻灭感和人生虚无感。
桃花扇是二人的定情之物,撕碎了桃花扇也就象征着因国家灭亡扯断了情丝,从此人生也就没有了归宿。在《入道》一出中,孔尚任破除了生旦团圆的传统惯例,这是因为侯李二人的爱情自始至终都与政治紧密相连,侯方域是复社名流,而李香君也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因素在二人的感情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二人的爱情才不同于一般的风流韵事。当国家灭亡,他们的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了附丽。国家灭亡,爱情云散,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生的幻灭感。三者叠加使全剧充满了悲剧意味。
综上所述,孔尚任巧妙运用桃花意象,通过凄美的爱情将国破家亡之后的历史悲剧感、爱情幻灭感和人生虚无感传达出来,完美地实现了“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3]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