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构思与想象

2014-09-01刘雅麒

山东青年 2014年7期
关键词:神思刘勰想象

刘雅麒

摘 要:《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从本篇到《总术》的十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主要介绍了刘勰对艺术构思与想象的看法。本文分析了“神思”的概念,就其中的“神与物游”、“贵在虚静”、“博而能一”几个方面试论析刘勰对外物、作家情感气质、“虚静”、学习积累等问题与艺术构思、想象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刘勰;神思;艺术构思;想象

一、何谓“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开宗明义,篇首就提出了“神思”的概念:“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①王元化先生认为“神思”是刘勰“对想象所作的定义”。[1](P 129)笔者认同此观点,认为刘勰的“神思”,指的是作家的创造构思活动,进一步说就是作家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活动。“神思”既包括形象的物,也包括抽象的情感,是从事文学创作,是沟通客观和主观世界的桥梁。[2]

“神思”最早见于南朝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完趣融其神思。”这里的“神思”,即指的是以想象为中心的艺术思维活动。陆机《文赋》首次把神思引入文学领域。如“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②,刘勰《神思》在陆机的基础上,对艺术构思与想象的理论方面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说明。如“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也正是“神思”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二、“神与物游”

《神思》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思”的产生有感于“物”,而“物”的变化则引起了“思”的变化。但这里的“物”不是客观外界广泛的事物,而仅指不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自然景物。如“有形貌有声响,可以耳闻目睹之物。由人们活动所构成的事实,并无形貌,就不属于物。”[3](p79)

王运熙认为,由于汉魏到南朝的文学创作以诗赋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写景状物的山水诗又是诗赋的重要内容之一,故刘勰在文学批评方面也以诗赋为主,在讨论艺术构思与外界事物关系时,单独强调代表自然景色的“物”。[4](p80-83)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的山川河海和“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中的“风云之色”,皆自然界之景物。王元化也认为,“物”在《文心》中几乎都作为“代表外境或自然景物的称谓”。[5](p83)

在作家构思与“物”的关系方面,刘勰认为,“物”是创作者艺术灵感的出发点,可以激发想象,是构思得以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如“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是以审美情思为运思动力,以事物表象为运思“实体”的“神”与“物”相互融合的过程。[6]笔者认为,刘勰的“神与物游”不仅是艺术构思的方法,也是艺术构思可以达到的境界。如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神与物游……必令心境相得,相见交融。”[7](p118)这就是主客观世界相通的“神与物游”正是艺术构思与想象达到的最佳境界。

三、“贵在虚静”

刘勰认为作家进行艺术构思与想象时,很重要的前提是“虚静”。“虚静”即为一种不受主客观因素干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陆机最早将“虚静”说引入了文学创作,在《文赋》中提出创作主体应““虚静心以凝思”。刘勰吸收此前历代诸家有关“虚静”说的精神内核,明确指出的艺术构思“贵在虚静”,这既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人创作实践的指导。

虚静可使作者心胸拓宽,容纳万物,激发想象,提高作者的艺术开阔能力,有利于创造灵感的激发。上文提到的“神与物游”实质讲的是主体的心境自由,不为世事与天地万物所束缚的自由精神。而虚静恰恰可以使创作者扫除杂念,保持心境宁静专一、情思净化,让心灵获得自由,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达到“神与物游”之境,产生出绝妙的艺术构思。

四、“博而能一”

刘勰在比较了艺术构思“迟速异分”的两种情形后,提出了“博而能一”的主张。黄侃认为:“博而能一 四字最重要。不博,则苦其空疏;不一,则忧其凌杂。”[8](P120)博,是见识广博,知识深厚。“能一”有两层意思,既指在广泛学习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点深入研究,也指在创作过程中,应有重点、中心突出。刘勰告诫写作者只有加强平时的日积月累,写作时才可能文思泉涌。

在“博而能一”的具体做法上,刘勰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积学”是指积累写作素材。“酌理”指吸取思想观点。“研阅”,是学习写作艺术。“驯致”是说恰到好处地组织言辞,正是上面三种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对艺术构思的表达。[9](P85)

一些研究者认为“研阅”是“研究生活经历”,如牟世金、陆侃如等就持有此论点。但王运熙认为,“研阅”应表示阅读他人的文章。魏晋南北朝文学偏重抒情写景,文人多不重视反映社会现实的叙事作品,不关心社会现实情况。《神思》篇谈创作学习,只强调从书本中吸取养料,而不重视作者的生活经验。这并不是刘勰的个人局限,而是整个时代的风气,也是文学创作影响到文学批评的结果。[10](P85-87)

五、结语

《神思》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反映了刘勰对艺术构思与想象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与总结“神思”中既包括形象的物,也包括抽象的情感,是从事文学创作时沟通客观和主观世界的桥梁。刘勰认为,创作者只有通过博学、积累,在情感净化、专心无骛的“虚静”状态下,通过思想感情的激发与推动,才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与物游”之境,获得绝妙的艺术构思与想象。刘勰的《神思》为中国早期文论中系统论述艺术构思与想象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有关艺术构思与想象的理论认识,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①页下注:本文中所引用的《文心雕龙》原文,均出自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之后不再另作注释。

②页下注:本文所引用的陆机《文赋》原文,均出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不再另作注释。

[参考文献]

[1]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9.

[2][6]李金坤.<文心雕龙·神思>创作要义新绎[J].江苏:江苏大学学报,2005,(2).

[3][4][5]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9,80-83,80.

[7][8]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8,120.

[9][10]参见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5,85-87.

[1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选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15]陆侃如、牟世金.刘勰和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猜你喜欢

神思刘勰想象
快乐的想象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