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在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中的职能定位
2014-09-01张倩
张倩
摘 要: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机器生产方式取代手工艺生产方式,传统手工艺日渐消亡,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地。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关键,是进行人才培养,以将手工技艺世代相传。本文将分析政府目前对传统手工艺人扶持力度,并针对人才培养对政府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政府
针对传统手工艺日渐消亡的局面,政府自上而下发动多种社会主体,以多种途径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本文将在分析政府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政府目前对传统手工艺人扶持现状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政策,以渐进的方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国政府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类,1028项,且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2009年,桑蚕丝织技艺、云锦织造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名录项目居世界之首。
政府也积极探索保护传统手工艺人。在认定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就有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166人的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有94位传统手工艺人,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有446位传统手工艺人。国家认定、命名代表性手工艺传承人,无疑加大了我国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尽管传统手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重要地位,但政府对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尚未形成完善体系。这种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固然合理有效,然而未曾把关注点聚焦普通手工艺人群体,导致针对性不足,有一定的保护盲区。
二、对政府进行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对手工艺人实施分类保护
现阶段,各行业的手工艺人生存状况与市场前景各不相同。政府相关政策有其普适性,但在实际保护中要有具体的、针对性的行动。对国家认定命名的代表性手工艺传承人,以宣传手工艺为核心。可以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展多种培训、手工艺品展览扩大此类手工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普通的手工艺人,要联合当地政府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鼓励以师带徒传承技艺。对市场前景不理想的手工艺品,要引导手工艺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尝试多种销售方式。
2.健全传承人发掘与扶持机制
在评定命名时,设立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传承人评审命名工作,明确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条件、评审命名程序以及具体要求。可对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如政府拨专项经费建立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优秀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对传承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艺术特长、艺术成果等进行登记造册,采取录音录像方式对他们传承的文化艺术进行分类采录。
在赋予传承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传承人的义务。不能随意改造手工艺,在技艺传承、收徒授艺等方面形成明确规定。
3.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
首先,政府要支持收徒授艺。可设立多种奖项,举办手工艺师徒大赛,鼓励支持优秀师徒,增强手工艺人收徒授艺的意愿。其次,建立传承基地。传承基地可以分专业型、学习型、生产型三种,专业性侧重经验交流和创新性设计,学习型侧重普及大众手工技艺,生产型侧重手工艺品的生产。依托各类文化保护中心和文化协会,为手工艺人收徒授艺提供场所。再次,重视课堂教学。可以开展手工艺人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课余时间开展趣味性课程,请优秀的手工艺人走上讲台为同学们展示精湛技艺与精美产品;在高校开展讲座,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情。
4.培养良好的传承氛围
命名认定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个有效的举措,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工艺人的地位。政府也要采取其他方式如做好宣传、提供经济补贴等。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手工艺展出,与节日风俗活动相结合。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印制书籍、标语、开办讲座、培训、组建民间艺术团等,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群众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
总之,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政府应整合社会、学界多种力量,以多种途径扶持发展手工艺,传承传统手工文脉,弘扬优秀手工艺。
[参考文献]
[1]张传寿.“非遗”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人保护[J].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3(3).
[2]张晶.断裂和延续——传统手工艺的回溯和反思[J]. 浙江工艺美术 2001(1).
[3]袁东升.近20年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研究述评[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5).
[4]邱春林.“共享性技术”与手艺人的成材之路[J]. 民族艺术 2010(1).
[5]袁熙旸.冲出“围城”——后工业化社会中手工艺的处境与出路[J]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