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是一种信念

2014-09-01王岚

江苏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研究数学课堂

【个人档案】

王岚,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管理硕士,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减负增效先进个人,常州市武进区名教师,常州市武进区“三八”红旗手,担任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武进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理事、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组组长。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数学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三十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出版个人专著《走向发展型教师》。

人生的姿态万千,很多教师选择站立,而我更喜欢行走。行走,让我感受到脚尖离地的高度;行走,让我意识到脚印度量的长度;行走,让我欣喜于超越自我的速度。

遥望理想,跨出第一步

孩提多忘事,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自封为小老师的我带着同村的孩子一起咿咿呀呀地学习《古井》的情景。至今,“络绎不绝”这个成语的童声共读还时时在我耳中回荡。对于小小教鞭与一方黑板的迷恋,在我小小的心田中生根、萌芽,进而肆意疯长。

江南水乡出生的我,自幼乖巧,内向胆怯,但乖乖女也有执拗的时候。临近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我与父母闹开了,原因就在于毕业志愿的不同选择。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剪影终究让我说服了父母,在志愿书上郑重地填下了常州师范学校(现为“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于是,我开始有了积淀教育底蕴的第一步。走进《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基础知识》,感受《初等数论》《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竞选班长,走进校学生会,利用假期进行义务家教……

师范好多事,但记忆中飞飞扬扬的是三年级时作为实习生的我领着孩子一起朗读课文《黄山奇石》的场景。如今,教本上那红墨水印记的串串问题已然成为了一张久不褪色的山水画。对于小小教本与一方讲台的迷恋,在青春的心绪里渐行渐近。

穿越懵懂,走实每一步

1998年,怀揣着梦想的我从校门走向校门,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生活。

毕业分配,我选择的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学校——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武进市2002年成为武进区,五一实验学校现已被撤并)。学校依山傍水,很有些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蕴。在这样的学校,成长成为一种自觉。新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充盈着我的教育生活,隔绝着尘世的喧嚣,空课休息时与书为伍,夜深人静时与书为伴。

当年12月,学校安排教龄仅仅3个月的我承担片数学教研活动。而初次试航的我在一片褒奖声中渐渐生发出淡淡的自信。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样一段经历,真要感谢那些在我成长初期为我加油鼓劲的前辈们。次年5月,我执教了常州市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观摩课《三角形的认识》,并有幸获得了常州市教研室原主任汪履平老师的指导。同年,我参加武进市第九轮青年教师观摩活动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参加武进市数学电教评优课再次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从1998年9月到1999年11月,四百多天的时间,我完成了从师范校门到小学校门的自由转身、从师范学生到新手教师的顺利转型。辗转于市(县级)、市级赛课的舞台,我多了几分沉稳、几分成熟,更多了几分自信。得益于师范的数学功底,也受惠于师范的电脑功底,所有的设计我坚持原创,所有的课件我坚持自制。我总是告诉自己:不重复别人,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在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我有幸成为进步最快的教师。因为时刻准备着,所以频频有幸遇垂青。1999年,我开始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此后相继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教科室副主任、教科室主任。

追寻梦想,书写加速度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航程,我常常这样觉得,抵达同样意味着新的开始。不愿享受现实安逸的我,不断自问:我的前路在哪里?我的目标在何方?“更新自我、挑战自我”的声音在我头脑中不断重复。

转眼到了2004年,此时的我已经是有着六年工作经验的成熟教师。而前面的六年中,因为学校师资紧缺,我还曾兼任了三年英语教师。六年的时间,除了主持过一个省级电教课题、发表过零星的论文之外,可以说我对数学教学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经过三年不断请调,2004年8月,我终于如愿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有人问我:坚持调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为发展而来。不前进,就意味着倒退;不思考,就意味着退化。湖塘桥中心小学有着一群沉迷教育、痴迷数学的数学教育人,这深深地吸引着我。

成为湖塘桥中心小学的一员,踏上了数学研究的快车道,幸运的我拥有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第一次。

第一次踏上全国的展示舞台

2005年,全国五省一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在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数学会场以苏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为案例进行现场课堂展示并基于课堂进行“教材二度开发的有效策略”的主题对话,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商量后一致同意将执教该课的任务交给我——工作第一年就两次拿了赛课第一名的“传奇人物”。于是,走出“世外桃源”的我第一次有机会踏上了全国的展示舞台。长期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生长的我,依旧习惯于独立完成教案、自己制作课件。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我尝试着把静态的文本活化为富有我的个性且适合学生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研究的快乐与成长的惬意。

在主题评议中,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春圣老师这样评价:教者深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就此内容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筛选与整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出发,融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社会、科学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一两个数学概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关注。

第一次走上全国的赛课舞台

2006年4月,“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在常州举行。我第一次有机会走上了全国的赛课舞台。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下《平移和旋转》。很多同行都很纳闷我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从没接触过的三年级新教材。而对于一直很羡慕已经先行一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的我来说,有这样可以“越位”的机会当然不愿意放过!

如何在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考得满意这样的三维目标立体构建中获得多赢呢?我不断思考、不停琢磨。那一阶段,同事们都说我走火入魔了,吃饭时、走路时甚至梦境中,都是平移和旋转。在一次次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学生访谈中我触摸到了课堂的真谛——要基于儿童的视野进行学习素材的活化加工。为了还原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扛着摄像机在中华恐龙园拍了整整一天。在赛课现场,我和学生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中华恐龙园游乐场景出发,在生活原型中感受数学,逐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通过概念辨析深化认识。对于教学难点则以卡通人物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三次航船比赛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特征,在自悟中形成技能。

立足数学视角,定位儿童立场,链接学习生活,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获得了评委组专家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数学组第一名。《现代快报》以“常州一名师喜获‘十佳 生活教学赢得专家赞同”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一次感受“探航”的魅力

如果说教学给了我思想的翅膀,那么“探航”给了我乘风的力量。看着身边的水手一个个乘风破浪,2006年的夏天,我开始有了最初的梦想。重温教育学、心理学,涉猎哲学、教育哲学,走近课堂观察技术,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实践,不一样的成长。

于是,开始有了投寄的冲动与等待的煎熬,有了两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多次获得二等奖的幸运,有了和“教海探航”一路相约的幸福。2008年11月,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我作为青年水手代表与特级教师华应龙同课异构,执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四上)。2009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周卫东同题会课,执教《确定位置》(五上)。2010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蔡宏圣同台上课,执教《认识面积》(三下);2011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庄惠芬同台上课,执教《确定位置》(六下);2012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许卫兵同台上课,执教《折线统计图》(四下)。

“教海探航”,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引领我沉浸于课堂,引导我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在与“教海探航”一路相随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每年的“探航”之约,所以有了从零散的思考到系统的研究的蜕变,有了从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数学课程统整的思维。

于是,我带着学习与思辨一路前行,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问中寻找前路,《感受小学教学的力量》发表于《人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建构中寻找出路,《循三材建设之轨,走品牌涵养之道》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在数学课堂的系列研究中明晰思路,专题研究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专题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我撰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一文收录于小学数学教学网,并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2009年5月,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结构中‘长、宽、高的支撑、体系中‘点、线、面的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教师的认可。

专题之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我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执教《变与不变》,并以“三材开发融通汇合”为主题介绍我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及具体做法。基于中英课程的比较,我提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内容的花边走向内容的常态,从形式的花边走向形式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从理念的花边走向理念的常态,分类介绍了常态课堂、领域课堂、拓展课堂的操作策略。我的专题研究成果《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感悟思想》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经历过程感悟思想》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专题之三:“找规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开始,我整体聚焦找规律教学,先后执教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搭配中的规律》《探索计算中的规律》等课题,并应邀在陕西等多个省份进行辐射。基于实践撰写的《基于建模思想的找规律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从规律发现走向模型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深入,成就深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一路前行,从个体的零敲碎打式的随性研究到群体的主题引领式的科学研究,让我拥有了文化的宽度、行动的力度、思考的厚度。作为学校课题组副组长、核心成员,我校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三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思辨与行动、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的评审与通过,让我更加坚定执着地行走在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次聚焦教学风格

法国启蒙时期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尼采说:“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我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特色的标志。在与儿童的幸福相遇中,在和数学的激情对话里,我不断体悟着如何读懂学生、读活数学,不断感悟着如何诠释出“我和孩子们”的独特的数学课堂。2011年4月,湖塘桥中心小学为快车道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研讨会,作为快车道成员之一的我执教了观摩课,并参加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沙龙。这个契机让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从专注走向专业、从成长走向成熟,提出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的风格追求。

同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执教《找规律》,并作了题为“课堂研究,永远在路上”的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介绍。在会上,我谈道:要以数学立场和儿童立场观照教学,在数学课堂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引领儿童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追寻数学之真,感悟数学之善,书写数学之美。回归本真,不忘数学来时路——追寻问题之真、过程之真、研究之真,聚焦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研究真数学,抒发真感悟,拥有真发现,升华真情感;大道至善,只拣儿童多处行——追寻学科之善、儿童之善、学习之善,用学科本质之善吸引学生,以教师人格之善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之善激活学生;融通和美,情理交融真智慧——追寻结构之美、开放之美、理性之美、简洁之美、个性之美、灵动之美、发现之美,用学科之美感染学生,用人性之美打动学生,用思维之美鼓舞学生。

团队长跑,追梦无止步

生命的歌者,让梦想在激情中飞扬;生命的舞者,让绚丽在坚持中绽放;生命的行者,让理想在脚步中丈量。

在一路前行中向往着成长,我唯恐才疏学浅,所以坚持专业学习。函授本科,我往返于常州和南京之间,即使怀孕七八个月也从未缺课。拿到本科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预想的欣喜,而是更大的知识恐慌。于是,我利用点滴时间自学英语,以超过分数线六十多分的成绩读上了扬州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其后,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进行单科进修,感受着课程与教学的真义;在英国感受异域的课程与教学,思辨着中外教育的异同与发展;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力量研修学习,丰盈着专业成长的底气与勇气。

在不断蜕变中渴望着超越,我唯恐底薄力弱,所以拜师学艺。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担任师傅,期待自己有哲学的视野与自我的思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为学术导师,期待自己有课程的视野和学术的规范;邀请特级教师黄爱华、潘小福、王冬娟等担任实践导师,期待自己有教学的艺术与特色的实践。同时,我主动申请加入常州市小学数学庄惠芬名师工作室,在专题学习与主题研究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与工作室领衔人庄惠芬等合著的《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我参与编写的《魅力数学》也顺利出版。在与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不断梳理自己的研究主题,不断锤炼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团队长跑中,我一路幸运地不断遇见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人。自2009年开始,我四次担任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小组的组长,基地学校涉及武进区成章小学、村前小学、周家巷小学、卜弋小学等,培训学员所在校涉及几十所,受益数学教师达两百余人。在历次送培活动中,我先后进行了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观察、技术的指导、专业的导读、课题的引领与论文的培训,与武进区的教师共研数学、同话课堂,参与培训的教师成长迅速。

2013年,我成为了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以“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为工作室引领课题,开展了四大领域的统整策略研究,开创了童话体裁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通过每月一学习、每月一观摩、每月一分享的“三个一”制度,将个人自学、团队共学、学员导学、领衔助学有机结合。课题、课程、课堂一体联动,教学、教研、教育一体提升。在一年中,工作室成员6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基本功比赛或评优课活动中获奖,2人在常州市五级梯队发展中有新提升,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在相关杂志发表了课题研究成果。

我多次赴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义务支教,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数学的理解,行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播的路上。记得那一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河南支教之旅,打开邮箱已经有一封来自焦作的陈磊老师的邮件:“……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您倾诉一下。这三天的数学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次的学习已经使我不甘心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期待您能给我的专业发展导航。我是如此急切地给您写了这样一封信,希望您不要怪我唐突,请您给我的专业阅读提一些建议。”看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不仅来自被认同,更源于新同行者的加入。

一路同行,喜乐共享,学习共进,发展共赢。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我们”中独一无二的一员,“我们”因为每一个“我”的学习力与发展力而更有凝聚力。这样的同行,让教育之路充满了无边的幸福美好;这样的同行,让教育之旅充盈着无限的成长可能。

行走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着行走是幸福的。有梦有追求,有路有方向。追求无止步,超越无止境。而我,以行者的姿态,永远在路上。

“教海探航”,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引领我沉浸于课堂,引导我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在与“教海探航”一路相随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每年的“探航”之约,所以有了从零散的思考到系统的研究的蜕变,有了从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数学课程统整的思维。

于是,我带着学习与思辨一路前行,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问中寻找前路,《感受小学教学的力量》发表于《人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建构中寻找出路,《循三材建设之轨,走品牌涵养之道》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在数学课堂的系列研究中明晰思路,专题研究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专题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我撰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一文收录于小学数学教学网,并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2009年5月,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结构中‘长、宽、高的支撑、体系中‘点、线、面的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教师的认可。

专题之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我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执教《变与不变》,并以“三材开发融通汇合”为主题介绍我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及具体做法。基于中英课程的比较,我提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内容的花边走向内容的常态,从形式的花边走向形式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从理念的花边走向理念的常态,分类介绍了常态课堂、领域课堂、拓展课堂的操作策略。我的专题研究成果《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感悟思想》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经历过程感悟思想》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专题之三:“找规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开始,我整体聚焦找规律教学,先后执教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搭配中的规律》《探索计算中的规律》等课题,并应邀在陕西等多个省份进行辐射。基于实践撰写的《基于建模思想的找规律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从规律发现走向模型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深入,成就深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一路前行,从个体的零敲碎打式的随性研究到群体的主题引领式的科学研究,让我拥有了文化的宽度、行动的力度、思考的厚度。作为学校课题组副组长、核心成员,我校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三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思辨与行动、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的评审与通过,让我更加坚定执着地行走在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次聚焦教学风格

法国启蒙时期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尼采说:“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我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特色的标志。在与儿童的幸福相遇中,在和数学的激情对话里,我不断体悟着如何读懂学生、读活数学,不断感悟着如何诠释出“我和孩子们”的独特的数学课堂。2011年4月,湖塘桥中心小学为快车道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研讨会,作为快车道成员之一的我执教了观摩课,并参加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沙龙。这个契机让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从专注走向专业、从成长走向成熟,提出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的风格追求。

同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执教《找规律》,并作了题为“课堂研究,永远在路上”的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介绍。在会上,我谈道:要以数学立场和儿童立场观照教学,在数学课堂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引领儿童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追寻数学之真,感悟数学之善,书写数学之美。回归本真,不忘数学来时路——追寻问题之真、过程之真、研究之真,聚焦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研究真数学,抒发真感悟,拥有真发现,升华真情感;大道至善,只拣儿童多处行——追寻学科之善、儿童之善、学习之善,用学科本质之善吸引学生,以教师人格之善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之善激活学生;融通和美,情理交融真智慧——追寻结构之美、开放之美、理性之美、简洁之美、个性之美、灵动之美、发现之美,用学科之美感染学生,用人性之美打动学生,用思维之美鼓舞学生。

团队长跑,追梦无止步

生命的歌者,让梦想在激情中飞扬;生命的舞者,让绚丽在坚持中绽放;生命的行者,让理想在脚步中丈量。

在一路前行中向往着成长,我唯恐才疏学浅,所以坚持专业学习。函授本科,我往返于常州和南京之间,即使怀孕七八个月也从未缺课。拿到本科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预想的欣喜,而是更大的知识恐慌。于是,我利用点滴时间自学英语,以超过分数线六十多分的成绩读上了扬州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其后,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进行单科进修,感受着课程与教学的真义;在英国感受异域的课程与教学,思辨着中外教育的异同与发展;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力量研修学习,丰盈着专业成长的底气与勇气。

在不断蜕变中渴望着超越,我唯恐底薄力弱,所以拜师学艺。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担任师傅,期待自己有哲学的视野与自我的思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为学术导师,期待自己有课程的视野和学术的规范;邀请特级教师黄爱华、潘小福、王冬娟等担任实践导师,期待自己有教学的艺术与特色的实践。同时,我主动申请加入常州市小学数学庄惠芬名师工作室,在专题学习与主题研究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与工作室领衔人庄惠芬等合著的《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我参与编写的《魅力数学》也顺利出版。在与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不断梳理自己的研究主题,不断锤炼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团队长跑中,我一路幸运地不断遇见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人。自2009年开始,我四次担任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小组的组长,基地学校涉及武进区成章小学、村前小学、周家巷小学、卜弋小学等,培训学员所在校涉及几十所,受益数学教师达两百余人。在历次送培活动中,我先后进行了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观察、技术的指导、专业的导读、课题的引领与论文的培训,与武进区的教师共研数学、同话课堂,参与培训的教师成长迅速。

2013年,我成为了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以“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为工作室引领课题,开展了四大领域的统整策略研究,开创了童话体裁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通过每月一学习、每月一观摩、每月一分享的“三个一”制度,将个人自学、团队共学、学员导学、领衔助学有机结合。课题、课程、课堂一体联动,教学、教研、教育一体提升。在一年中,工作室成员6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基本功比赛或评优课活动中获奖,2人在常州市五级梯队发展中有新提升,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在相关杂志发表了课题研究成果。

我多次赴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义务支教,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数学的理解,行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播的路上。记得那一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河南支教之旅,打开邮箱已经有一封来自焦作的陈磊老师的邮件:“……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您倾诉一下。这三天的数学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次的学习已经使我不甘心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期待您能给我的专业发展导航。我是如此急切地给您写了这样一封信,希望您不要怪我唐突,请您给我的专业阅读提一些建议。”看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不仅来自被认同,更源于新同行者的加入。

一路同行,喜乐共享,学习共进,发展共赢。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我们”中独一无二的一员,“我们”因为每一个“我”的学习力与发展力而更有凝聚力。这样的同行,让教育之路充满了无边的幸福美好;这样的同行,让教育之旅充盈着无限的成长可能。

行走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着行走是幸福的。有梦有追求,有路有方向。追求无止步,超越无止境。而我,以行者的姿态,永远在路上。

“教海探航”,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引领我沉浸于课堂,引导我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在与“教海探航”一路相随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每年的“探航”之约,所以有了从零散的思考到系统的研究的蜕变,有了从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数学课程统整的思维。

于是,我带着学习与思辨一路前行,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问中寻找前路,《感受小学教学的力量》发表于《人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建构中寻找出路,《循三材建设之轨,走品牌涵养之道》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在数学课堂的系列研究中明晰思路,专题研究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专题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我撰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一文收录于小学数学教学网,并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2009年5月,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结构中‘长、宽、高的支撑、体系中‘点、线、面的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教师的认可。

专题之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我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执教《变与不变》,并以“三材开发融通汇合”为主题介绍我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及具体做法。基于中英课程的比较,我提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内容的花边走向内容的常态,从形式的花边走向形式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从理念的花边走向理念的常态,分类介绍了常态课堂、领域课堂、拓展课堂的操作策略。我的专题研究成果《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感悟思想》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经历过程感悟思想》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专题之三:“找规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开始,我整体聚焦找规律教学,先后执教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搭配中的规律》《探索计算中的规律》等课题,并应邀在陕西等多个省份进行辐射。基于实践撰写的《基于建模思想的找规律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从规律发现走向模型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深入,成就深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一路前行,从个体的零敲碎打式的随性研究到群体的主题引领式的科学研究,让我拥有了文化的宽度、行动的力度、思考的厚度。作为学校课题组副组长、核心成员,我校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三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思辨与行动、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的评审与通过,让我更加坚定执着地行走在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次聚焦教学风格

法国启蒙时期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尼采说:“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我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特色的标志。在与儿童的幸福相遇中,在和数学的激情对话里,我不断体悟着如何读懂学生、读活数学,不断感悟着如何诠释出“我和孩子们”的独特的数学课堂。2011年4月,湖塘桥中心小学为快车道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研讨会,作为快车道成员之一的我执教了观摩课,并参加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沙龙。这个契机让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从专注走向专业、从成长走向成熟,提出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的风格追求。

同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执教《找规律》,并作了题为“课堂研究,永远在路上”的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介绍。在会上,我谈道:要以数学立场和儿童立场观照教学,在数学课堂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引领儿童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追寻数学之真,感悟数学之善,书写数学之美。回归本真,不忘数学来时路——追寻问题之真、过程之真、研究之真,聚焦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研究真数学,抒发真感悟,拥有真发现,升华真情感;大道至善,只拣儿童多处行——追寻学科之善、儿童之善、学习之善,用学科本质之善吸引学生,以教师人格之善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之善激活学生;融通和美,情理交融真智慧——追寻结构之美、开放之美、理性之美、简洁之美、个性之美、灵动之美、发现之美,用学科之美感染学生,用人性之美打动学生,用思维之美鼓舞学生。

团队长跑,追梦无止步

生命的歌者,让梦想在激情中飞扬;生命的舞者,让绚丽在坚持中绽放;生命的行者,让理想在脚步中丈量。

在一路前行中向往着成长,我唯恐才疏学浅,所以坚持专业学习。函授本科,我往返于常州和南京之间,即使怀孕七八个月也从未缺课。拿到本科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预想的欣喜,而是更大的知识恐慌。于是,我利用点滴时间自学英语,以超过分数线六十多分的成绩读上了扬州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其后,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进行单科进修,感受着课程与教学的真义;在英国感受异域的课程与教学,思辨着中外教育的异同与发展;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力量研修学习,丰盈着专业成长的底气与勇气。

在不断蜕变中渴望着超越,我唯恐底薄力弱,所以拜师学艺。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担任师傅,期待自己有哲学的视野与自我的思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为学术导师,期待自己有课程的视野和学术的规范;邀请特级教师黄爱华、潘小福、王冬娟等担任实践导师,期待自己有教学的艺术与特色的实践。同时,我主动申请加入常州市小学数学庄惠芬名师工作室,在专题学习与主题研究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与工作室领衔人庄惠芬等合著的《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我参与编写的《魅力数学》也顺利出版。在与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不断梳理自己的研究主题,不断锤炼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团队长跑中,我一路幸运地不断遇见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人。自2009年开始,我四次担任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小组的组长,基地学校涉及武进区成章小学、村前小学、周家巷小学、卜弋小学等,培训学员所在校涉及几十所,受益数学教师达两百余人。在历次送培活动中,我先后进行了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观察、技术的指导、专业的导读、课题的引领与论文的培训,与武进区的教师共研数学、同话课堂,参与培训的教师成长迅速。

2013年,我成为了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以“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为工作室引领课题,开展了四大领域的统整策略研究,开创了童话体裁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通过每月一学习、每月一观摩、每月一分享的“三个一”制度,将个人自学、团队共学、学员导学、领衔助学有机结合。课题、课程、课堂一体联动,教学、教研、教育一体提升。在一年中,工作室成员6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基本功比赛或评优课活动中获奖,2人在常州市五级梯队发展中有新提升,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在相关杂志发表了课题研究成果。

我多次赴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义务支教,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数学的理解,行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播的路上。记得那一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河南支教之旅,打开邮箱已经有一封来自焦作的陈磊老师的邮件:“……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您倾诉一下。这三天的数学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次的学习已经使我不甘心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期待您能给我的专业发展导航。我是如此急切地给您写了这样一封信,希望您不要怪我唐突,请您给我的专业阅读提一些建议。”看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不仅来自被认同,更源于新同行者的加入。

一路同行,喜乐共享,学习共进,发展共赢。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我们”中独一无二的一员,“我们”因为每一个“我”的学习力与发展力而更有凝聚力。这样的同行,让教育之路充满了无边的幸福美好;这样的同行,让教育之旅充盈着无限的成长可能。

行走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着行走是幸福的。有梦有追求,有路有方向。追求无止步,超越无止境。而我,以行者的姿态,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研究数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