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足迹
2014-09-01张国富
张国富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加之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长期作用而在语言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方式。一所学校必然处于一个区域,因此学校文化不可避免地会融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就盐城市第三小学而言,自“少年新四军军校”成立以来,学校坚持以“感恩·传承·有为”为宗旨,以盐阜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浴血事迹为区域教育资源,积极开设以“探寻红色足迹,体验铁军精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挖掘红色区域文化。
一、课程缘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最初的实施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更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供参考借鉴,虽然也有教师做了积极的尝试,但往往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一个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活动没有延续性。究其原因,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操作层面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内容的开发是当务之急。面对这一现状,我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盐阜地区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他们的足迹遍布盐阜大地,他们的精神可作为区域所特有的红色文化去追忆和传承。基于这一认识,2006年学校成立了“少年新四军军校”,并以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破口,将之正式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中。
二、模块搭建
在具体实施时,学校搭建了主体框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划分为两个模块:主题探究与实践体验。这两个模块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又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1.主题探究模块。主题探究活动是进入课表中的常规课程活动。为了使课题内容的覆盖面更为均衡,我们将自主探究活动内容划分为三个主题方向:“传统与现代”“发现与创造”“传承与发展”,这三个主题方向紧密结合盐阜地区的红色传统,深入发掘铁军精神的传承价值,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系统构建打下了基础。
2.实践体验模块。实践体验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参与性,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体验情境,我们将实践体验活动分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两个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访问新四军老战士、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武警支队、体验军营生活等特色实践活动。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军区劳模讲座、国旗下讲话、社团活动、“感恩”博爱行动、少先队主题活动等常规活动。
三、目标设定
课程内容体系基本搭建了起来,课程的实施就“有米下锅”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们还是感到方向不明,衔接不顺,为此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总目标为指导,从国家课程评价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实的课程资源和教师的客观情况四方面入手,以“培养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习惯和探究技能”为核心,确定了主题活动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教师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环节等提供根据。如“探寻新四军的足迹”主题活动的总目标:(1)通过寻访家乡的红色文化,了解新四军的光辉历程,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爱国情感。(2)通过策划“探寻新四军的足迹”主题实践活动,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指导老师的聘请,小组安全公约以及活动顺序的安排等,掌握寻访的基本技能。(3)在实践活动中,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职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定期与小成员协商,能够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学会分享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体会和经验。(4)能给同伴提出中肯的建议,能倾听并接受同伴、家长、指导者对自己的评价和提出的建议。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活动准备阶段目标、活动策划和实施阶段目标、活动总结阶段目标等。
四、策略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我校在课程实施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着重在主题的提出,方案的制订,活动的实施以及总结、交流与评价几个方面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当然,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做到以课程引领文化,以文化润泽童心,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层化”的局限性,还需要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修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注意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安全教育。在策划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活动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设计、展示活动计划、全体学生投票、教师引导学生整合等方法来确定。在实施阶段,教师要关注活动的开展,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指导学生做好相关记录:经历、收获、感受、拍照、摄像等;在指导展示的方法方面,重点在于如何运用多媒体,结合图片、视频来展示活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作“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方法”的方法专题讲座和小组指导教师现场指导来进行。指导制订活动方案时,主要通过“制订活动方案”的专题讲座来实现。在总结阶段,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作幻灯片、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上传班级网站等;还可以开展中队交流会,学生可以在会上提问或提出建议、活动小组回答问题等方式来进行。
五、课程保障
1.完善制度。我们从组织建设、计划制定、制度管理、课时安排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认真的统筹规划,实行弹性课时制,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与第一指导教师任教的学科课时打通使用,可根据本班学生所选课题灵活安排,做到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制度、工作量考核制度、教研制度、奖励制度,场馆、设施、设备管理使用制度等,保障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
2.培养师资。我们立足校本化,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理论层面的辅导;依托市、区教研机构的力量对教师进行操作层面的指导;组织教师对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进行交流、反馈,形成多层次,交互式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形成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深认识的教师群体,从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研究。多种形式的校本化学习成就了教师素质的稳步提高,给课程的深入实施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改进评价。我们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组内协作交流情况,承担任务及完成情况,知识创新和活动体验情况,与以前对比发展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确定评价的主要项目、重点及分值,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家长述评以及综合考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策略,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价结果的表述方式上,由各年级各班级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主题活动的需要,制订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一张评价表,并把评价结果放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中。期末,由各班第一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评价标准,确定学生的等第。
通过近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眼睛变亮了,嘴巴变灵了,身体变结实了。“少年新四军军校”的建立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铁军精神则为我校红色文化内涵的提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区域文化将会凭借自身的丰富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彰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