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号手”奏出的实践课

2014-09-01王琴

江苏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办报社团报纸

王琴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基于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近几年,各个学校纷纷建立的学生社团就是一项能够很好地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举措。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盐城市第二小学的前身)基于原有的校园文化,以一份油印的《小号手报》为原点,成立办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雏形。在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将办报活动作为一项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开发、运用,从办报兴趣小组出发,形成了以“小号手自主教育”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丰盈和厚实了学校原有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学校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1984,一张油印小报的文化意蕴

时间追溯到30年前,那是1984年,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一次例会上,当辅导员凌老师告诉学生们学校决定自办小报这一消息时,会场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显得兴奋异常。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学生们把报纸命名为《小号手报》。学校决定邀请冰心老人为该报题写报名,并成立《小号手报》编辑部,成员全是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凌老师任总编辑。

然而,对于这些从没接触过“办报”的娃娃编辑们而言,《小号手报》是什么样的?如何排版、美编……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困难。为了把报纸办起来,作为总编辑,凌老师立刻成立了《小号手报》兴趣小组,这也成为我校“小号手文学社团”的前身。凌老师边摸索边手把手地指导小编辑们文稿审定、排版、美编等,同时也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完善文学社团的章程和各项活动制度。当第一期散发着油墨香的《小号手报》如期出刊,当文学社团正式成立时,全校师生一片欢腾!

一张由冰心老人亲笔题写报名的小报,一个烙着学校文化印痕的文学社团,成了学校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

1990,一项人人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

渐渐地,在文学社团的精心策划下,《小号手报》越办越好,学生们创作、投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可是,作为编辑,不会排版,不会美编,这可不行。于是,社团的小编辑们就自己去买书、查资料,并虚心向老师、家长请教。在凌老师的指导下组稿、审稿、设计版式、美化、排版、打印、校对、出清样、付印等,一切有模有样。渐渐地,报纸的栏目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小话筒”“快乐的活动”“读写快车”“嘹望哨”“佳作欣赏”等十多个栏目丰富多彩,视角也渐渐扩展至国内外大事要闻,内容涵盖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生活、科技、自然、社会等领域也都有涉猎。报社队伍不断壮大,分工也逐渐明确,小编辑、小记者们工作起来有板有眼。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为锻炼更多的学生,除《小号手报》外,全校还形成了“班班办报,人人写稿”的局面,一些班级办的“小螺号”“希望”“春笋”等小报也都有声有色。学校还经常组织以学生个体为主的手抄报、以班级为主的班报比赛、展示等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全校学生办报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办报水平。

由于小编辑、小记者对同学的心思摸得准、抓得牢,这份报纸也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校园内外的特色、焦点也都能在报纸上有所反映。兼具情趣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小号手报》,已真正成为了广大学生自己的报纸,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2001,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01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经过讨论,学校决定以文学社团为统领,以《小号手报》为切入口,将与报纸相关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高年级开设。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课程管理小组,专人负责,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建设网络,从计划的制订、研究主题的确定、课程的开展实施、督查评价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落实。学校平时的公开课、研讨课、教研沙龙、课题研究……也都一一跟进,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和实施。“走进报纸的世界”“报纸是怎么做成的?”“我是校园小记者”“做合格的小编辑”“办一份自己的小报”等一个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陆续开展,学生调查、了解、探究、实践……一切进行得有滋有味。

在开展“报纸是怎么做成的”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先进行大量的调查。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筛选出四个小课题:对于一份报纸的研究,关于报纸编辑过程的研究,策划“校园好新闻”的竞赛活动,设计制作一份小报。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教师对各小组的主题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记录、采访、照相、资料收集、汇总等。接着,教师指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按要求分组行动,并用小组讨论后确定的方法来研究选定的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具体的中期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规划好下阶段活动。最后,进行成果的展示和活动的总结与评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从确定选题到方案制定,从活动准备、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到成果展示、活动评价等,将他们的直接经验与学习兴趣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真正实现了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号手报》犹如一粒种子,在不断地生根、发芽,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以《小号手报》为切入口、以报纸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元、立体起来,并逐步扩展到了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上。在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了,研究和创新的意识增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校和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联系也增进了。以“小号手自主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了学生“问题→话题→课题”“聚合→整合→综合”的意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精神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一种校园文化的精神气质

文化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而学校文化则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以“小号手自主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实现了“国家制定统一的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多元的发展路径,在充分发掘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将优势智能的特点迁移、转化到弱势智能领域,从而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于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丰富学生的人生”为宗旨的社团活动开始了。学校陆续成立了“小号手文学社”“小号手科普俱乐部”“小号手艺术团”“小号手广播电视台”“小号手网站”“小号手合唱团”“小号手书画院”等社团,以人为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主人翁意识,发扬自主精神,增强主体意识,形成了以“小号手自主教育”为核心的社团文化特色。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一报一活动,一课一文化。从部分学生参与的一份小小的油印《小号手报》开始,发展到全校所有学生参加,以《小号手报》为轴的“班班办报,人人写稿”的活动,再到以《小号手报》为切入口,以“小号手自主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后发展到现在的“小号手自主教育”“小号手自主管理”文化,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由部分至全部,源于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现在,当师生员工走在校园里时,总会感觉到一种清新、阳光、自信、自主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童心楼”“知新楼”“群星楼”一个个积极向上的楼宇名称,那是学生和教师们共同的杰作;“老师,您好!”“同学,你好!”一句句师生的问候不绝于耳,那是蔚然成风的文明礼仪;“我相信,我能行!”“老师,我们小组来汇报!”一声声自信、响亮的声音,那是学生们的自主课堂;一块块文化墙壁、一幅幅书画作品,那是学生们的心灵在舞蹈……“小号手自主教育”的文化精髓已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员工和学生的心灵,深潜于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小号手自主教育”为核心的社团文化而生发、丰盈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的精神标识,它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资源观等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它让学校的发展、工作的管理、学生的发展变得更加自主、自立、自觉、自然。

猜你喜欢

办报社团报纸
梁启超办报研究刍议
丹麦:“办报”帮流浪汉生存
确实不容易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非常魔典
浅析张东荪的文化观
文学社团简介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