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爱”

2014-09-01赵燕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思考

赵燕

摘 要:文章从教材、教学、情感表达等方面阐释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爱”,旨在激发学生爱的情感需求,提升学生感悟爱的能力,教会学生懂得爱、珍惜爱。

关键词:小学音乐;爱的教育;思考

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个常说常新的永恒主题。文人学者将“爱”诠释于文学作品;艺术家也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爱”诉诸于舞蹈、歌曲与绘画等作品中。对于教育,诚如陶行知所言:“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教材、教师、学校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爱”的教育。

一、爱与爱的教育

爱是什么?犹太学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确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爱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王海明把爱看作是一种给予,指给他人快乐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反应。笔者认为,爱不仅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是爱整个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爱本身是一种德行,是一种“给予”而不仅仅只是付出;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因为这样的力量能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爱是一种责任,是对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子女等需要用心承担的责任;爱也是一种实践,需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体验所带来的快乐。

“爱的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意大利作家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创作的同名小说——《爱的教育》。它以一个小学生为主角,采用日记的形式,将父子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全书贯穿着“爱的教育”,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如何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同时热爱祖国、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尊师重道,关心父母,培养美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结合《爱的教育》这本著作,笔者认为,爱的教育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一种情感教育,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给予和付出;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使受教者生成爱的情感。爱的教育把爱看作促进教育发展的一种手段,把培养学生拥有爱的能力看作教育的一种目的。因此,它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的,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爱”

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滋润教育中的水是什么?就是爱。如果教育没有爱,没有情感的话,就好似池塘里没有水。没有水,鱼儿就无法生存;没有爱,教育就无法发展下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爱如一股巨大的力量注入到各个环节,既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又增强学生爱的价值观,使得爱成为教育成功路上的灵魂和基石。

1.音乐教材中的“爱”

义务教育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有关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明确指出:通过音乐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家人、对朋友、对祖国、对生命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真挚之情。爱在小学音乐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是丰富多彩的。有歌颂祖国的,有赞美大自然的,还有对于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等。

宋代诗人张道洽在《岭梅》里写到:“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大自然有各种生物,这些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它优美的风景也滋润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苏教版四年级《踏雪寻梅》是一首传统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堪称经典,歌曲表达的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湘教版四年级《春晓》,这是一首根据唐诗《春晓》谱写而成的抒情歌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曲调流畅、柔美,与诗句的结合自然、贴切,像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歌词描写了春天雨后清晨鸟语花香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赏春惜春的复杂心情。在教材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因为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它就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带领着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们穿梭于时空的隧道。

2.音乐课堂中的“爱”

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爱,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拥有一双“慧眼”。在课堂教学中,珍惜每一个隐藏深处的教育契机,把握每一次与学生的合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做到完全理解学生心理的想法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磨练中不断成熟,让爱真正成为小学音乐教育中最有效的资源之一。

比如:在学唱歌曲《中国功夫》时,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授歌曲时贯穿着游戏“打擂台”。在歌曲音乐中表演武术动作,展现学生个人风采,一下子激发了全班学生学习这首歌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对歌曲的旋律也有了大概的熟悉。播放歌曲第一部分,学生创作武术组合造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这首歌曲,学生感受到中国功夫的魅力,充分了解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并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框架,也要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坚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为他们着想,多用“你们好棒”“我们”等一系列词语,与每个学生都保持互动,把每个学生都带入课堂情境中,字里行间里都充满着对学生纯真的情感,让每位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其实课堂中的爱是细致的、形象的,也是真挚的。这种爱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无需包装,更无需刻意追求。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有技巧,更多的是时时刻刻的细节,一句表扬、一词批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真实地感受教师的爱。

3.情感体悟中的“爱”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一种“爱”的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对“爱”的情感教育进一步升华?这是很多音乐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就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

要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课堂中生动、具体的情境,深刻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和创作,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感受音乐的机会,使学生在音乐课堂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爱的教育的感染和号召下学会主动地表达爱、释放爱,勇于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人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广的空间。比如:在学习《友谊地久天长》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画圈游戏,边玩边唱,学生课后都觉得轻松快乐,学习歌曲完全没有压力,在和周围的同伴做游戏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到同窗之情、朋友之爱。愉悦的情境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完全释放,也使得学生的心理、思想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歌曲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所迸发的情感是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这是非常难得的。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和艺术感染,充分地升华音乐的情感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其艺术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爱”的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小学音乐教育中“爱”的思考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缺失。对于人类来说,没有的爱的社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为没有爱就没有灵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也令人堪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人文,这导致了学生思想中的功利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因此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的小学音乐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不,管是回首过去,着眼现在,还是放眼未来,“爱”的音乐教育刻不容缓。

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以培养爱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注入爱的元素。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包含着“爱”的内容,应该把这些内容贯穿于课堂中,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授不同的爱的音乐内容和方法;按照一定的连贯性和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传授学生爱的知识,使学生把接受爱、付出爱和创造爱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接受爱、付出爱的同时学会爱别人,引导学生从感受爱、认识爱和理解爱的过程中形成爱的意识,从而愿意去表达爱,回报爱,积极投身到爱的行动中。因此,在课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爱的实践,开辟爱的领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而培养爱,发展爱,促进爱。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了解音乐美,了解国家灿烂的文化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爱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爱是和谐社会的奠基石,爱是和谐人生的精神支柱。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只有把“爱”紧紧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爱,他们的生活才充满阳光和色彩。音乐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发现和传播爱。当然,这样的“爱”不是华而不实的,不是空洞的,更不是抽象的说教,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中。只有出神入化地运用“爱”这个“法宝”,小学音乐课堂才能变得更饱满、更充实,音乐教学才能焕发更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庆昌.让幸福走进教育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2]秦元东.教育爱的三种境界[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3]谢桂新.论爱与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小学音乐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爱在字里行间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