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题,且做且提升
2014-08-30张倩
张倩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高考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在2012年的高考中出现了观点评述题,即SOLO题,2013年这道题则变成了信息说明题,这道题目在高考中分值为12分,是一道区分度相当高的题目,而这个题号为41的题目设置在整张文综试卷中的位置相对靠后,同学们做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再加上对这“小论文”式题型的畏惧心理,使得很多同学都会选择放弃这道题目。其实如果在平时训练中注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勤加练习,克服畏惧心理,这题基本上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例1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这一题是典型的观点评述题,题目要求“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那么首先要在两段材料的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这里就涉及到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材料的第一段倾向于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而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材料的第二段倾向于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在选择好了观点以后一定要把它亮出来,很明显材料涉及到东方和西方,那么答题时一定不能只答一方,史实一定要偏向多角度分析,把西方崛起的表现用具体的史实列举出来,把东方的从属西方或影响西方的表现也用史实列举出来,把单一的角度多元化,并在列举时有意识地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论证观点。
点拨 一、审提问方式
1. 提炼观点提问。碰到这类的题目首先要分析材料,材料此时虽然都是客观史料,但却都指向一个明确的观点,所以碰到这一类型的题目时我们要注意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类题型的观点已经提出,一般给出包含着两种不同观点的材料,要求选择围绕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述,这个时候必须有鲜明的观点。
3.动态提问。这一类的材料往往是客观材料,材料多半陈述的是史实而非具体的观点,所以在组织语言时要注意先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材料,在叙述完动态的过程以后再来进行原因的探讨和问题的升华。
二、亮明观点 亮明观点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三、分析评分标准,用史实来论证观点
1. 分析评分标准:
一般的评分标准分为三等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强调多角度)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强调史实)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强调基本理解)
2.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如某题要求“评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观点”,两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在运用史实的时候,就要从多角度来运用史实阐明观点。
思路二:内因、外因。
如某题要求“评论材料中关于我国民主形成的观点”,材料中讲到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的两个观点,在阐述时要注意分析内因和外因的问题。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如某题要求“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洋族词的兴衰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的?”必须要从洋族一词的外来性和中国本土的接受程度来阐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问题,这样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考虑有助于在最后的升华认识时提出对外国事务的理性认识和对本国盲目崇洋和盲目排外心理的认识。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如某题要求“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必须要考虑到观点中提到的双方,既要阐明中国的立场,又要解释美国的行为心理,联系史实要广泛。
四、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注意升华。
观点一定要有头有尾,尤其是动态提问的观点,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答案 范文一: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endprint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算三等文)
1.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着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1. 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史实: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