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汉画像石 探寻先人足迹
2014-08-30李建议
李建议
打磨一部优秀出版物的过程,也是打磨编辑自身的过程。通过策划制作重大出版项目,一方面检验了我对行业标准、规范的掌握程度,为不断提升自身编辑功力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项目,我有幸结识了很多业界的专家学者,积累了更多的作者资源。
近百年来,各地陆续发现和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宏富,内容广泛,正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不仅是考古界和历史学界,哲学、美术、戏剧、科技、宗教、民俗等学科也加入到汉画像石的研究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画像石数字化还原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重视。《中国汉画像石粹编》(数字版)多媒体出版物凝聚着中国汉画学界和考古界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心血,这个“十二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三年,作为责任编辑,笔者回首整个出版历程,那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历经三载,精品出版
在第一次申报原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二五”规划出版项目的时候,由于准备不足,论证不够充分,《中国汉画像石》项目申报未能通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内容条例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单纯地将画像石内容动漫化,形式也过于单一;二是内容呈现方式没有新意。为此,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编委会组织山东省文物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就该选题编撰内容召开座谈会,并修改了内容编撰计划。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注重产品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新媒体技术在中国历史文化精粹的运用和新生代读者对阅读体验的需求。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技术、三维还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增加产品的可读性。让读者通过这样的体验,传播更多的文化价值。后来,原新闻出版总署又组织申报了“十二五”增补项目,该项目内容修改后,以《中国汉画像石粹编》数字多媒体出版物申报,在内容框架上更是做了大胆的设想和修订,最后获得批准,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后来又通过不断努力争取,项目于2012年获得了山东出版发展专项资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组织落实这个选题的过程,是我们向辉煌的汉文化致敬的过程,更是我十年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十年来的工作和经历,令我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市场如何变化,质量永远是出版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更是我们永远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当代编辑更要克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情绪,不允许贪多求快而导致出版物质量的滑坡。《中国汉画像石粹编》作为一套学术出版物,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严谨性,从主编、编委会成员,到出版社的总编辑、编辑都达成共识要做好这样一个重要的项目。该项目的编辑加工过程,更可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以为一年半载的时间即可完成,但前前后后竟历时三年。作为一部学术性极强、地域分布跨度大、多种媒体技术交融的数字出版项目,只能在内容编写上取其精华,提升内容纯度。精选目前已经发掘的汉画像石中的精品,具体涉及墓地祠堂、墓阙、地下墓室建筑及墓室画像等内容。祠堂、石阙、地下墓室分别选取了数十个,如目前保存在中国地面以上唯一完整的祠堂建筑——长清孝堂山祠堂,石阙则选取了莒南东莞石阙,以及中国国内目前现已发现的墓室保存较为完整,画像面积较大,艺术价值极高的地下墓室——沂南北寨汉墓等极具特色的内容用视频解读的形式展现。而江苏、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的画像石内容则通过拓片赏析和科研成果版块加以展现。在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更是深入到各个墓室内部,对整个墓室的结构、墓壁上的画像石画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严谨的描写。有的墓室空间狭小,光线、角度都受一定影响,但为了能更准确地传递内容,技术人员都是多次反复试验,想方设法寻求最佳画面。在后期编辑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加适合现代数字阅读的需要,仅多媒体平台的设计、搭建方案就历时一年的时间,几易其稿,反复推敲,从界面设计到各功能模块的编写更是经过了数十位技术人员的论证把关。在审校过程中,为保证出版物质量,本项目经过五次审校把关,除传统的出版社三审外,还增加了主讲嘉宾自身的一次审读修改,后又增加了主编对内容的再次把关审核。
多媒体探索,数字化转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有了质的变化,这就要求传统出版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实现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中国汉画像石粹编》多媒体出版物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汉画像石粹编》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虚拟现实、FLASH动漫、电子书、计算机编程等多种手段来开发,进而立体式地展示汉画像石的艺术魅力。图文声像并茂,信息资源丰富,读者阅读起来交互便捷、生动有趣。
第一,视频讲解,考镜源流。视频画面,形象直观。本部分内容精选了中国汉画像石综述、武氏祠学术史、沂南北寨汉墓、临沂吴白庄汉墓、孝堂山祠堂、江苏徐州汉画像石等数十个墓室的相关内容,采用数字高清模式拍摄制作。主讲专家更是将内容放置于历史与现实,从考古价值到墓室、画像石美学价值(雕刻技法、构图、造型)以及内容体裁等多种维度来讲解,既展示了中国汉画像石汉文化的辉煌历史,又弘扬了涵盖“忠、孝、礼、智、信”等大量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共计制作高清视频300余分钟,进一步再现了汉画像石的艺术魅力。
第二,拓片赏析,精准传递。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拓本是古籍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文学、书法、金石、史实、民情风俗于一体,既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又是书法家、金石学家重要的研摹范本。我们通过精选中国汉画像石墓室中的精美画像石的拓片400余幅,涵盖辟邪祥瑞、现实生活、神仙故事、历史战争题材等内容,并对其拓片的内容,从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做了赏析与介绍。在多媒体平台中,该部分采用了拓片放大镜技术,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查看相关的局部细节内容。endprint
第三, 三维还原,立体展现。我们精选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沂南北寨汉墓1号墓室,对墓室建筑结构、墓室画像内容利用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进行了数字化还原。该墓室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画像精美,内容丰富,被称为画像发展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在数字化三维还原的基础上,配以画外音解说,并适时地对画像内容故事进行了动漫还原,形式更加生动有趣。随着虚拟摄像机镜头在三维的空间环境里一步一步地推移,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体验数字化阅读的乐趣。
第四,虚拟现实,弥补遗憾。汉画像石有的刻在门阙上,有的刻在祠堂内,但更多的是刻在墓室内壁上。但大部分墓室由于历史原因,被发掘后原貌却不存在了,出土后,部分画像石还被散落地存放到各地博物馆。这对研究画像石内容的学者来说,可谓一大遗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版块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临沂吴白庄汉墓进行了数字化还原,在其页面上设置了“漫游”“鸟瞰”“行走”等按钮,读者可通过这些按钮进行互动体验,通过虚拟的摄像机镜头在墓室内漫游和行走,并可适时调控画面大小、调整视角,犹如身临其境,并可清晰地看到墓室内画像内容,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探究学习,真可谓虚拟更胜现实。
第五,动漫演绎,还原经典。汉代重道德、尚名节,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画像石中刻画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其目的就是在社会上大力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节,歌颂古圣先贤、贞妇、烈女、孝子、义士,督教人们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本部分选取了广为流传的“管仲射小白”“孔子见老子”两则画像石故事,运用FLASH动漫技术对其故事内容进行演绎和扩展,其中的“孔子见老子”则采用了黑白单色,二维画面,同时还运用了画像石中平面阴线刻的绘画语言描写人物和环境,整个画面很具汉画像石的意境。
第六,科研成果,辨章学术。《中国汉画像石粹编》多媒体出版物主要包含近年来汉画像石的科研学术成果,如《中国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卷,陕西、山西汉画像石卷,河南汉画像石卷,山东汉画像石卷)等,共计学术专著11部。在平台设计中,设置了放大镜按钮,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视觉需要调整画面和字体的大小,可在电子书的四角通过鼠标拖动实现翻页,并加配了背景音乐按钮,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音量大小,在通过视觉阅读的同时获得优美的听觉享受。文中所有字体均是矢量文字,清晰度不随尺寸的放大缩小而改变。
打磨一部优秀出版物的过程,也是打磨编辑自身的过程。通过策划制作重大出版项目,一方面检验了我对行业标准、规范的掌握程度,为不断提升自身编辑功力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项目,我有幸结识了很多业界的专家学者,积累了更多的作者资源。而这些打磨与历练,使我为提升出版物质量做好了必要的素质准备。
(作者单位: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