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音乐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4-08-30袁晶晶
袁晶晶
摘 要:民办高校音乐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是高校器乐教学的一部分,当前形势下,有其特殊性,也存在较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二胡选修教学的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革新,将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民办高校;选修;教学;改革
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民办高校异军突起,成为进行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下,结合民办高校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民办高校二胡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为提高二胡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 目前民办高校二胡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层面的问题
虽然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深入学习音乐专业,之前必然通过了严格的艺考,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高考升学率的逐年提升,音乐专业入学人数逐渐扩增,使得入学的专业门槛降低;另外,尚有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本身是因为“文化不够,走艺考捷径”的思想,这些学生大多数采取突击的手段,辛苦训练1-2年,有的甚至只有大半年的时间,也挤进了高校音乐生的行列。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尤为突出。由于民办高校性质的特殊性,其生源基本是那些分数够不上公办高校但比之大专绰绰有余的学生,结合其生源特点,加上上述“走艺考捷径”的升学手段,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往往是不高的。无论是他们的专业基础,还是视唱视奏水平,听辨能力,或者理解力、表达力,往往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另外,民办高校艺术生通常来自于优越的家庭,生活富足,缺乏压力。一些同学出于兴趣,在主修乐种之外选择了选修二胡,但又由于器乐学习基本功训练的枯燥和辛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给学习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挠。
1.2 课堂层面的问题
因为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高校音乐师资配置主要集中在声乐、键盘等方面,器乐师资常处于短缺状态。尤其是民办高校很多依托于大校办学,很大一部分师资来源于大校的外聘教师,能拥有一个自己的二胡老师已经非常不易。加之近年来社会对于民乐的重视,选修二胡的学生增多,教师除了要教授二胡的专业学生外,还需面临为数不少没有演奏基础的二胡选修生的教学。对于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一般只能靠一对七、八,乃至于一对十几的大课形式解决。此种大锅饭的大课形式,教的匆忙,学的囫囵,极大地限制了因材施教的余地。
此外,目前的高等教育二胡选修,在教材使用上也存在不足。高校音乐专业的二胡选修生,不同于毫无基础的幼学生,他们已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和知识储备;但他们的演奏基础却等同于零,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其手指条件、演奏水平皆不可与二胡主修生同日而语。但是,能结合他们二胡学习的这种特殊性,合理安排练习曲目、练习进度,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教材却几乎没有。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多研究多探索,力求找出解决这些“先天性”与“后天性”问题的对症方法,以适应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接下来,笔者将从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教材建设、考核机制与激励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见解。
2 民办高校音乐专业二胡选修课程的教改探析
2.1 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1.1 教学形式灵活机动
各民办高校二胡选修课程,因前文提到的“僧多粥少”等原因,大多采用大课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器乐教学中存在着弊端: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器乐的基础不同、领悟能力不同、练琴情况不同、表现能力与出现的问题不同,带来学生之间的个体演奏差异非常大,而大课堂的教学形式由于授课时间所限,不能充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因人制宜解决问题,容易造成器乐演奏学习不扎实、课程结束之后仍然不会演奏乐器的后果。所以,应当革新这种大课形式,代之以“一对三、四”的小组课与“一对一”小课相结合的形式。
“一对三、四”的小组课形式,既有利于教师集体讲授理论知识、集中传授技能技巧、解决共性问题,还使教师能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确保了学生分配到的指导时间。“一对一”的小课形式,则是对于在小组课中进步明显、表现优异的学生的一种褒奖,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程度进行相应的授课内容、技术训练安排,帮助他们获得更快的发展。那么,对于这种小组课与小课相结合的形式,则当因地因时制宜,灵活机动调整,其间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结合学期考核成绩,在小组课与小课之间采取滚动机制,这样即能踏踏实实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指导时间与效果,又能鼓励学生竞争意识,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2.1.2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在器乐教学的课堂中,配合还课、指导、布置新课等环节,教师会相应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提问法、示范法等。然而,若每节课只沿着同一个方法套路下来,缺乏新意,则易使年轻的学生心生惫懒。时代在进步,教育在革新,教无定法,高校二胡教师也可以考虑加入现代的、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效果。
譬如,结合现代科技成就,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中。多媒体播放名家名曲,师生共同赏析,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和最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播放伴奏,激发学生演奏兴趣,帮助学生体味作品情感,掌握作品风格,深刻理解作品、表现作品;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反馈教学——录制学生课堂演奏音频或视频,师生共同观看,找出不足,进行指正。这种结合多媒体使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极受学生欢迎,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多多设计新颖而有效的环节,比如师生角色互换(挑选几节课,由学生制定学习内容、分析重点难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由教师演奏,学生对教师进行分析、评点)、实习课堂(每学期划拨低年级的少量二胡课,邀请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同学担纲教学,教师从旁协助)等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汲取知识、刻苦练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课堂教学侧重点的选取
2.2.1 重视人格培养
高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在人格上必须健全与高洁。器乐课程的设置是纳入人才培养的大范畴当中的,培养的并不是单纯的演奏匠人,而是有身怀技艺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当前大形势下,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大多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吃不得苦,担不起责任,世界观人生观尚不健全,欲使之成才,必先使之成人,二胡选修课程不应埋头就课授课,应首先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应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关怀学生,以优美的、情趣高尚的、健康主题的作品熏染学生,以自身正直的品行言传身教,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学生才能有正确的心态对待学习。
2.2.2 着重打牢基础
有了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二胡作为一项技巧性极强的乐器,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表现都只能纸上谈兵。所以,作为一门技艺类课程,教师必然要十分重视基础的训练与把握,这里的基础不只包括二胡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含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譬如乐理、和声、音乐史、音乐欣赏,甚至一些相通门类如文学、美术、书法、雕塑、力学等方面的触及与延展。
2.2.3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二胡是一种技艺繁复、表现力丰富的乐器,大学选修短短几学期的时间,并不足以深入学习二胡演奏,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程结束之后能够继续自学深入。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专业原因,很多人走上社会以后仍投身音乐教育工作,为音乐的教育与传播努力奋斗。其中一些非二胡专业的学生,由于完整地选修了二胡课程,演奏水平达到一定级别,他们的工作中甚至还会包含二胡教学这一项。因此,针对以上现实,二胡选修课的课堂除了抓好技能教学之外,还应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3 教材的重构与优化
当前大多数二胡选修课程没有系统的教材,或是直接使用社会上初等级的儿童教程,或是使用跳跃性强的考级书本,或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在选曲、进度安排方面缺乏完整而规范的构思。教师进行教改,对于教材这一教学活动的直接载体,则应当特别致力。
二胡选修课程的教材,首先得强调基础性——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演奏技巧的基础训练。这种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包括二胡的发展历史、构造、性能,二胡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时代风向,以及二胡演奏的左右手技巧剖析。对于选修学生而言,有了理论的支撑,从全景角度掌握这门乐器,才能够避免只会拉点小曲,却对二胡的博大精深尽皆茫然的尴尬局面。演奏技巧的基础训练,则应配合曲目的选择,贯穿于教材始终,包括坐姿、左手持琴、手型、音位、音准、左手技巧,右手持弓、运弓各项技巧等,保证学生在正确的演奏道路上打牢根基。
其次,还需辅以艺术性。技巧练习原本枯燥,若是曲目乏味,一段时日后便使学生丧失兴致。但若能以基础性为根基,以艺术性为修饰,精心安排进度、选择曲目,重视选曲的多样、丰富,则能收到奇效。
在曲目选用上,除了必不可少的练习曲外,为配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教师不妨吸取老一辈二胡教育工作者“以曲代练”的经验方法,多加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糅合进教材之中。使用民歌、小调、戏曲音乐、风格性音乐,既彰显了二胡作为民族乐器的民族性、风格性,又增强了趣味性;使用传统作品、经典作品、乃至于现代新作品片断,既沉淀了学生的内涵,拓展其视野,还能提高其技艺,加强其学习信心;使用中外名曲、歌舞音乐,甚至“投其所好”,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引入当今流行元素,则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言,在教材的建设方面,既要强调教材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又要兼顾到艺术性与趣味性,既要实用,又具美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验证,逐渐将之调整、固定成一套完整的适用性强的教材体系。
2.4 多元化考核机制与激励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各各不一,甚至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场合、心态、身体状况下的演奏状态都会是千差万别,作为器乐演奏类课程,其考核不该再延续传统的期末考试“一曲定终生”单一模式。在教改过程中,可以考虑多元化考核机制,增加进入考核的因素,如出勤率、平时还课状况、相关资料学习与论文写作情况,再与期末演奏成绩糅合在一起,形成学期总成绩。这种相对弹性、公正的考核机制可以促使学生重视二胡学习的各个方面,坚持学习不辍,也避免了期末考试一次性成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除了前文提到的小组课与小课滚动式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加入多种激励方式,如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适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看音乐会;组织课堂内小比赛,年级间观摩大比赛,甚至促进有条件的学生参加外面的正式比赛,鼓励和指导选修生参与器乐合奏,间断举行齐奏活动,将学生推上舞台。诸如此类,都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都应纳入二胡选修教学激励体系之中。
高校二胡选修课程与主修课程相比,有共同性,更有差异性,加上民办背景,生源的特殊性尤为突出。教改有一定的周期性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教学需要的改革之路,将民办高校音乐专业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推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