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相关性探讨
2014-08-30马志华王军李薇王宝普马国妹
马志华 王军 李薇 王宝普 马国妹
·论著·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相关性探讨
马志华 王军 李薇 王宝普 马国妹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4例ACI患者(ACI组)、40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由化学发光法测定NSE。结果ACI患者血清Hcy、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CI患者血清Hcy与NSE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614,P<0.05)。结论血清Hcy、NSE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其危险因素很多。血清中NSE可以作为判断脑实质损害的敏感指标[1];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3]。我们联合检测了54例ACI患者血清Hcy、NSE浓度水平,以探讨血清Hcy、NSE浓度和变化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黄骅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CI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为42~78岁,全部病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并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对照组为黄骅市人民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男25名,女15名;年龄为40~75岁,均为身体健康、体检各项指标正常,既往均无心脑血管病史。2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和性别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ACI患者于住院后次日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对照组采取体检当日的空腹静脉血,3500r/min离心5 min。Hcy的检测采用循环酶法,仪器采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盒、校准品均由罗氏公司提供。NSE的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仪器为罗氏411电化学发光仪,试剂盒、校准品由罗氏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和NSE水平测定。 见表1。
表1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Hcy、NSE含量的比较
组别Hcy(μmol/L)NSE(μg/L)对照组(n=40)11.9±2.3*10.9±2.1*脑梗死组(n=54)18.9±6.418.6±5.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NSE水平相关性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呈显著正相关(r=0.614,P<0.01)。同型半胱氨酸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相关散点图见图1。
图1 同型半胱氨酸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散点图
3 讨论
Hcy是一类含硫基氨基酸,是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当它代谢受阻,就会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血液循环,其主要致病机制为:(1)引起脂肪、糖、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2)形成硫基内糖,形成堆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泡沫细胞;(3)通过产生氧自由基,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动脉粥样硬化;(4)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形成血栓[5]。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且因该病死亡的患者血清Hcy含量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1),这说明Hcy对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预示作用,是脑梗死发生危险性的重要预测因子。
NSE是一种大量存在于脑组织的酸性可溶性蛋白质,占脑内全部可溶性蛋白质的1.5%~3.0%[6]。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催化酶。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等急性脑损伤时,神经元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NSE从细胞内释入细胞间质并进入脑脊液或血液。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血清中NSE水平可作为脑损伤的敏感和特异的标志。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原因可能是神经细胞缺氧缺血后崩溃坏死,NSE从细胞内溢出,加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使其在血中的水平明显增加。血中NSE增加不仅仅是神经细胞破坏的结果,同时还有NSE分泌的增加,可能是由于缺氧缺血后继发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诱导了NSE基因的表达,使之合成,分泌增加,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本研究存活组患者经治疗后NS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说明治疗后神经细胞的损害已得到控制,而死亡组患者可能是因为神经细胞损害严重,NSE从受损害的细胞中释放较多。
综上所述,血清中Hcy、NSE联合检测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Schaarschmidt H,Prange HW,Reiber H.Neuron—specific enolase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s a prognostin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Stroke,1994,25:558.
2 朱志刚,张颖冬.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疾病.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8:320-324.
3 王娟.同型半胱氨酸和青年卒中.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医学版),2004,2:75-78.
4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5 李绪斌,杨文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14:52-53.
6 徐嘉昌,徐立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NSE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检验医学,2011,26:799-801.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0.019
项目来源: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编号:123166ZD)
061100 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
R 743.33
A
1002-7386(2014)10-1489-02
201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