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建设泉港石化生态园区
2014-08-30吴文辉
吴文辉
【摘 要】 循环经济仿照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模式,提出了革命性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即“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泉港
本文试着从泉港区实际出发,阐述该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并结合《泉港区石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提出下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泉港石化工业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石化工业的龙头区域,也是湄州湾石化基地的先导区。泉港石化工业区总体规划始于2002年,其间历经两次规模扩充,编制工作历时5年,几经修改,于2007年9月24日《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总体规划》获省政府闽政[2007]28号文正式批复。2007年11月,泉港石化工业区作为福建省唯一单位,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8年4月被中国石化协会命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2008年11月《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
1 泉港石化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遵循“大型、先进、系列、集约”的发展战略,坚持“产业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保安全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指导原则,以福建炼油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带动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系列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减少“三废”污染,做到石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已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入驻石化相关企业90家,总投资1530亿元,2013年实现石化工业产值796.3亿元。
1.1 节能降耗初显成效
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企业节能改造。联合石化利用废气供暖和废气发电,提高了余热回收利用,实施催化烟气能量回收技术改造,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可节省燃油2.6吨/小时。明恒纺织厂、泉港化工厂等区内一批能耗大户企业纷纷进行节能改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用电增长幅度,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逐年下降,2013年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3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8.4%。严格控制土地的投资强度,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原则,建设了5万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目前石化园区土地投资强度为2000万元/亩,单位土地产出为1500万元/亩。
1.2 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
大力实施石油化工废气回收利用。联合石化公司投资建设硫磺回收装置,对废气进行脱硫处理,加大回收硫化氢制取硫磺的力度,年产硫磺达1万吨,消除了工业废气污染,产生了经济效益;改造火炬气回收装置,回收火炬气成为优质液化气供应市场;积极推进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湄洲湾氯碱公司用废弃电石渣取代消石灰,作为公司生产环氧丙烷的皂化剂;公司生产的盐泥、煤灰、煤渣成为制作水泥、砖等建材的原料,盐水、氯水中的盐和氯被提取重复利用。南埔电厂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年产优质石膏2.5万吨,粉煤灰和炉渣成为嘉盛工贸水泥粉磨站、机砖厂的优质原料。引导企业实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或中水回用。推广节水技术、工艺,鼓励企业利用雨水、海水、中水回用,目前全区石化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南埔电厂、湄洲湾氯碱实现“零排放”。
1.3 公用工程初步形成
该区通过产业整合,建成或开工建设了一批集约使用的公用工程,改变了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而全的公用配套设施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生产、运输配套等设施的资源共享。林德气体一期建成了2×4万标准立方米的空分装置,向联合石化公司提供氮气和氧气,二、三期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向石化工业区内的石化企业提供公用气体。南埔电厂通过热电联产改造,建设热、电、蒸汽三联供,将园区各项目分散式供热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开工建设了总长24公里的公用管廊工程,连接工业区内各化工(仓储)企业、企业和港口码头之间,代替了各企业自建独立的储存设施,节约了项目用地,缩短了物料的运输距离,降低了化工原料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风险。
1.4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泉港石化工业区在发展管理中,始终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放到突出关注的位置,努力建设生态型的石化工业园区。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完成了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基本形成覆盖整个生产区域的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全面提高区域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经常性对油品、液体化工品、易燃易爆品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及时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实现石化基地安全管理的长治久安。启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总面积近17.1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带,严格控制隔离带范围内的个人建房和项目引进,加快植树造林,形成石化园区绿色屏障。同时加强324国道以西林区、水库等原生态资源的保护,打造石化基地的“后花园”。
2 泉港石化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2.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国家级石化园区必经之路
全区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有量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适应全区的发展。
(1)水资源缺乏。全区年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有499吨,仅为泉州市人均淡水水资源量1468吨的三分之一左右,也远低于福州市的年人均1705吨和漳州市的2550吨,低于国际公约的年人均1000吨的水资源安全下限。区内没有大的河流通过,本地水资源短缺,城市用水主要来自晋江金鸡闸引水工程,该引水工程供水量占到泉港区总供水量的33.2%。随着泉州和晋江两岸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各地对晋江水资源的争夺也将变得更为激烈,因此,泉港水资源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2)土地资源供需紧张。全区现有耕地面积9.08万亩,人均耕地0.25亩,仅为全国人均数的六分之一,土地供求矛盾突出。泉港石化园区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7.76平方公里,扣除已确定项目的用地和预留的公共用地外,可利用建设用地仅剩8.91平方公里。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近年来全区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石化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同时又是重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而该区的环境容量有限,“十三五”期间市政府下达该区环保指标SO2排放量与2010年持平,COD排放量下降12%,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降低环境压力,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
2.2 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007年12月13日,泉港石化工业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园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定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2008年10月12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评审通过。这不仅为发展石化园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指明了发展方向。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为湄洲石化工业区的先导区,也是全省石化工业的龙头区域,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建设国家级生态石化园区的条件。
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该区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目前仅限于区内几家龙头企业。一些部门、中小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不够,资源危机感不强,缺乏循环利用的意见,甚至片面认为经济发展才是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缓解资源紧张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2)资金筹措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该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特别是石化产业在我省实施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尚无可借鉴的经验,从循环经济产业规划的实施方案编制到各项前期工作的开展,以及规划中重点项目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国家支持部分资金外,多数资金需要政府和项目业主自行筹措,因此资金的筹措将成为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关键因素。
(3)循环经济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目前循环经济开展大部分仅限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尚缺乏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广泛的生态工业网络,缺乏社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4)服务和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循环经济考核体系,没有设立节能降耗检测技术服务机构,政府对于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管手段也不够完善,很多中小企业能源利用信息无法获取,企业在建设上缺乏节能降耗的技术服务支持;同时,环境监测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落后,这些都不利于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场尚未建成,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石化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尚未动建。
3 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增强科学发展观念
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包括单位产值的能耗、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并纳入对干部、企业的考核,以改变一些区域和企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产值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实行财政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提供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3.2 完善项目准入机制,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项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载体,项目准入工作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评审专家库,对经专家评审属循环经济项目的,在准入条件上适当放宽,在建设用地上可优先安排。推进循环经济技术进步和创新,充分利用历届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引进开发一批符合园区需要的环保和节能技术,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对循环经济项目或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返还,力争到2015年初步实现炼化一体化及其下游产业链、重油催化热裂解(CPP)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等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3.3 加大示范工程建设,整体推进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应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用发展的思路统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大示范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点计划的实施。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利用的耦合和循环利用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推动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抓好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南埔电厂、湄洲湾氯碱公司、福海粮油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摸排出5家资源利用率达80%以上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引导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市级节能、循环经济备选项目。
3.4 发挥市场调节功能,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一是明确环境产权。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使环境资源的外总成本内部化,促使产权拥有人(指政府)和产权使用人(指购买环境产权的企业)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造成本。二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由相应职能部门制定特定企业的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许可,该许可可以在该区范围内交易。三是制定产品责任制度。利用“有形之手”规定生产者必须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逐步实施“污染者付费”政策,鼓励生产者在产品设计时即考虑方便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热电联供,努力降低资源费用支出。
3.5 着力推行“零地招商”,降低万元产值能耗
经常主动上门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重点扶持区内有前景的好企业在不增加一寸土地的情况下增资扩营,注入新技术,更新旧设备,加大产出比例。着力推进湄洲湾氯碱公司1,4—丁二醇项目、南埔火电厂三期、泰山石化二期、方通储运的40万立方米油库和方兴化工1万吨/年高新复合材料等项目建设,引导其他在产骨干企业走增资扩营、盘活内量、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壮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