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经济素养提升初探
2014-08-29韩幸娜
韩幸娜
摘 要:经济素养是技校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学校应高度重视技校生经济素养提升,通过充实经济素养内容、改革评价方式、更新教学方法等使技校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技校生 经济素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直呼唤学校教育能够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写道:“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经过这个学习阶段后走上社会。除精湛的技术水平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之外,经济素养是他们个体社会化,乃至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要求之一,本文试对技校经济素养提升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技工院校学生经济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1.“富”教育的时代意义
教育和经济关系一直是重要的话题,而经济素养是教育与经济之间最直接的关联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生在学校里也不会只是一名单纯的学习者。特别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后,他不仅会成为一名社会建设者,同时更是一名消费者、一名创业者、一名经营者、一名投资者。他需要凭借经济素养更好地理解世界,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学校只重视“建设者”这一角色,而忽视其他角色的塑造,这种教育无疑是残缺的。尤其在目前这个“负利率”的时代,如果教育所培养的人只会按部就班地根据单纯劳动所得生存,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一无所知,不具备一点理财能力、经济分析能力,那么他的幸福生活将缺乏保障。因此经济素养教育,也就是“富”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2.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规模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浙江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基本能力。在这个背景之下,几乎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占据“半壁江山”。中职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走出学校的大门即代表着作为一个成年人正式走向社会,他们要面对就业与择业、工作与生活、家庭与个人等一系列问题及矛盾。他们需要经济相关的素质来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当地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型劳动力,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企业接受的技术人才。这种技术人才需要了解社会现实,了解企业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生活。那么在校期间,学生必须要接受良好的经济素养的教育,这不仅仅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合格公民的要求。
综合来讲,职业教育阶段的经济教育不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也不单纯是一门关于经济的系统学科,而是一种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学会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二、技校生经济素养现状
1.经济教材非独立性
技工院校高二上学期设置《识读经济》必修课,这是浙江省技工院校规划教材中的一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识读经济》不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素养课程。《识读经济》课程的这种非独立性,影响了该课程在学生中的分量和重视程度。他们认为课程更多时候在说教,而不是教授有用的经济知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技工院校没有升学压力,其中经济更不是高考的内容,这种环境使得对这门课程有想法的教师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2.经济教材内容的局限
《识读经济》(以下简称技工版)每一单元为一个知识群,内容围绕经济常识展开。笔者对比了普高版(普通高中用经济与生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技工版在内容上的设计。尽管技工版教材在课程的基本任务中表示:“根据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技校生的思维、认知规律,从身边的经济现象出发,启发同学们分析经济现象……”,但是通过对比发现,技工版与普高版教材内容结构趋于一致,主要都是“商品、货币、市场经济、财政收入、企业”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内容,真正有改变的地方很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技工版教材融入了浙江经济及浙商的内容,这跟该教材是在浙江范围内编写有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设置能够为学生理解家乡提供了一个小窗口,但笔者认为这个窗口还是不够大,所提供看“风景”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3.技工院校学生有需求
为了对技工学校学生经济素养相关情况有所了解,笔者抽样选取萧山高级技工学校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共计114名学生开展调查。总体概括如下:
(1)76.4%的学生认为掌握经济知识、提升经济素养对自己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他们希望能够掌握更加实用的经济相关技能。但是调查中他们认为自己对经济现象和问题只是一般了解,比较随意,更不用说采取行之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笔者认为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虽然已经在学习步入社会的劳动技能,但是没有较好的自学能力,更需要学校安排经济素养相关的系统学习。
(2)学生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靠家庭,占比达到88.2%,其余少量把勤工助学、压岁钱作为自己零用开销。但是大部分(69.1%)学生对零用钱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规划。消费比较随意,只有一半的人会尝试比较价格(54.5%)。笔者认为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父母很少传授理财规划方面的经验,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安心在学校中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相关的教育处于一种空白期。
(3)学生具有初步的劳动价值意识,对专业前景关注不足。针对笔者提出的问题,比如勤劳是否已经过时、劳动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等问题,学生们普遍具有正确的认识。不过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原本应该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相关的信息比较了解,但是调查显示,只有小部分人对自己以后的出路比较关注,大多数(78.6%)缺乏对自己专业了解的主动性。
4.教师观念初步形成
笔者同时也访谈了几位识读经济的任课老师,他们认为:
(1)识读经济内容较普高过于雷同,同时知识点衔接不顺。不少教师认为《识读经济》的内容类似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知识点没什么技校特色,学生也比较不爱听。这本教材相对于普高来讲知识更加跳跃,缺乏知识点前后的系统衔接,讲起来会相对比较费劲。
(2)技工院校学生基础较差,对识读经济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技工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对学业无所适从,一方面缺乏主观愿望,另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为德育课多为说教,普遍不够重视。要把德育课变成受欢迎的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有所变革,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经济素养提升建议
技工学校相对宽松的课业环境为经济素养教育的完善提供了可能。下面笔者将从教材补充、学生评价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技工学校提升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途径进行说明。
1.建设校本教材是基础
教材的内容和编排能够反映教材编制者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给教师和学生具体教学实施提供方案。《识读经济》的教材可以做部分内容的调整。既然识读经济是德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在强调德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时候,总体原则是:识读经济这门课不能一味地教授经济学的规则,因为这容易将教师的教学往“知识教学”这个方向指引,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以下几部分内容需要特别加入到识读经济的教学内容中去,能够使得该课程更加符合技校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当地经济特色。技工学校学生多为本地学生,毕业以后他们也多在当地就业。与地方精神同步,和地方经济互动应该成为每个职业院校的追求。当然要做到这点,首先学校的专业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就是要培养的学生素质符合当地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识读经济可以成为展示当地整体经济状况、经济特色、经济现象的窗口。目前教材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较少,特别缺乏对当地经济的解读和挖掘,以至于很多学生虽然出生在这座城市,长在这座城市,却并不了解这座城市,特别是当地经济以及当地企业的发展情况。
(2)蓝领文化。技工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机构,这些人才就是社会所说的蓝领人才。但是在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蓝领不是他们培养孩子的初始目标,甚至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坐办公室”,成为白领人员,甚至身为技校的学生也多持有这种观念。
作为培养蓝领的学校,需要去引导学生了解蓝领,树立他们对“劳动光荣”和“蓝领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知道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既需要站在人类智慧之巅的大师,更需要大批懂技术、肯钻研的一线技术人员。社会需要他们学习好技术,拥有技能,以后在“蓝领”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创造成就。
(3)现代工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经济价值观教育。作为培养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确立先进工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地位,跨越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文化门槛,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工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建议经济课程能够引入企业主管参与、以企业案例为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做事,也可通过角色扮演、集体反思等教学策略,让学生沉浸到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中,使得学校在原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教学方法改进是关键
在增加了有助于实现学生经济素养提升的教材内容后,教学方法是紧接着需要同步跟进的方面。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识读经济的课堂教学需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总体来讲,识读经济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科兴趣,使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德育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笔者建议识读经济的课堂应将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生生和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是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对该课程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教师要选择实际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来贯穿理论,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并容易理解。课堂讨论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则除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之外,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一种敢于表达的观念和乐于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能力。
作为识读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投资与理财已经受到了重视。不管是技工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课本,都设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来关注投资理财这块内容,笔者建议就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要花心思在教学方法上。
3.评价方式变革是保障
目前识读经济评价方式多为考查,教师会在期末出一张试卷,开卷测评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实际过程中这种评价方式有“形同虚设”之嫌。笔者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大该科目考试内容的实践性,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去发挥;另外,也可在考试中,给学生创设实际条件,让他们去就身边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和反思,这种评价方式的调整,能够使得经济素养教育的开展有的放矢。
4.其他方面的支持
当然,经济素养提升的目标并不会仅限于识读经济这门课程,它更多时候应该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需要整个校园环境加以配合,特别是其他课程的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关于经济素养方面的教育就非常好,每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数学、语文等科目。众多教师的参与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提升对经济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然,对所有教师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后续教育培训做相关跟进。比如,在教师培训中可要求教师们选择课程提升自身经济素养:经济学基础、经济与环境、个人投资与理财、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透过文学教经济、透过数学教经济等等,然后教师能够找机会将经济结合到自己的上课过程中。这不是一个牵强的要求,而是一个符合未来发展需要之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经济教育与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2(7).
[2]陈敏.识读经济课程教学初探[J].职业与教育,2011(5).
[3]刘丽湘,赖德胜,裴秀芳.当前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
[4]高佳.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章勤芳.识读经济(德育第三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