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群众工作室365天不“打烊”
2014-08-28
文/张 帆(本刊记者)
山阳群众工作室365天不“打烊”
文/张 帆(本刊记者)
365是一年的天数,饱含便捷服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
3月6日,山阳县首个“365群众工作室”在板岩镇安门口村挂牌成立,要办建房手续的任昌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村部看动静。
“按告知单上的内容把材料备齐交来,两天后有结果。”任昌焕没想到,坐班村干部任富松不仅为他详细介绍了办事流程,还承诺了办结时限,这让他心里有了底。
今年3月起,山阳县陆续在全县318个行政村建立“365群众工作室”,通过网格式覆盖、坐班式管理、一站式代办、志愿式服务,消除基层党组织服务“空白点”,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让群众办事乘上“高铁”
3月7日一大早,漫川关镇闫家店村村民阮仕才就拿着户口本、计划内二胎准生证等手续来到村部。二胎孩子已经半岁多,但上户口一直耽搁着,阮仕才想到了村部新设立的“365群众工作室”。
坐班村干部何泽长仔细询问情况后,一边为他开具证明,一边承诺:“你拿着这告知单,安心回家等着,最长一天,办好送到你家里。”
之后,何泽长交代其他村干部坐班,自己整理好所需手续,先后来到镇医院、劳保所、计生站盖章,最后去派出所上户口,一趟办下来,已是下午3点多,顾不上歇脚的他径直来到阮仕才家,将办好的户口本送上门。
“群众张嘴,干部跑腿”,这种便民服务局面正是山阳县设立“365群众工作室”的目的。
山阳县群山绵亘,沟壑纵横,生活在沟沟岔岔的农民要想出外办事,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些偏远村组的农民到镇上办事来回得花一天时间,若一次没办成,往往要跑两次、三次……
去年10月开始,山阳县实施“为民服务直通车”工程,试图从民情民意直通、惠民政策直通、群众办事直通、干群联系直通、矛盾调处直通、纠风监督直通等6个方面“打通”自上而下的为民服务“高速公路”,然而到村一级,因村干部不常坐班,群众总要追着干部跑。
“‘乡村小路’离群众更近,更要修好!”为加快“直通车”“车速”,山阳县决定依托村部,建立“365群众工作室”,推行365天每天8小时坐班制,由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轮流坐班,坐班干部电话24小时开通,对村民委托事务实行集中收集、集中办理,并将22项主要代办事项制成流程图张贴悬挂,把印有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的“连心卡”以及《便民服务工作手册》送到村民家中。
很快,干部们发现:撤乡并镇后,即使在每个村设立“365群众工作室”,村干部在没车没钱的现实面前,帮村民到镇上代办也是难事。
如何解决困局?上下联动,让群众办事乘上“高铁”。
山阳在“撤乡”的中心村设代办点,建起8个“多村合一”的“365群众工作室”,每天由周边各村村干部在中心村轮流坐班,各镇下派干部3-5名,每周不少于3天在中心村集中坐班。
十里铺镇原王庄乡撤并后,44个村民小组的1056户村民每天就靠赶早上7点唯一一趟班车去镇上办事。去年6月,集体办理高龄补贴时,74岁的于忠恕被遗漏。为补办手续,老人一次次往返于村、镇、县之间,来回54公里山路,他一走就是大半天,好容易交齐材料,却迟迟等不来消息。
“以前咱追着干部办事,现在干部主动找咱服务!”4月8日,于忠恕得知镇上派人下来,早早来到中心村“365群众工作室”等着。镇干部康兴林闻听情况后,当场打电话查实。当得知档案已建好,钱也到账时,老人高兴地说:“要是没有群众工作室,我还得再去县上问情况,不知要多跑多少路!”
全天候、不间断、代跑腿,是“365群众工作室”的主要特点。山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史小涛介绍说,365是一年的天数,饱含便捷服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
当好群众“娘家人”
4月9日早6点,法官镇法官庙村党支部书记赵贻根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村部,打开音响,清扫卫生,这成了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不一会儿,伴着欢快的音乐,村部前的小广场就聚集了20多名妇女,一字排开,在“能人”周平娇的带领下,跳起了广场舞。
去年10月,法官庙村村部建成,漂亮的二层楼里,远程教育、农家书屋、音响设备等配置齐全。然而,因为村干部不坐班,村部大门紧锁,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并不明显。
“现在情况可大不同,有了群众工作室,想办事的办事、想看书的看书、想跳舞的跳舞,村部成了群众第二个‘家’。”周平娇告诉记者,干部坐班后,村部天天都开门,音响美、广场大、图书多,成了村民的好去处。“一有空大伙都来村部转转,如今打麻将的人少了,跳舞看书的人多了,邻里矛盾少了,大伙感情更好了。”
“365群众工作室”是村民办事、求助的首选。
为了给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山阳县专门细化了“365群众工作室”的规范要求,统一挂牌,在村部显眼处公示干部坐班安排、监督电话和服务热线,完善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等多项制度。
“坐没坐班、办没办事,群众都盯着呢,加上县镇专项督查组进行督导,对上对下,谁敢马虎懈怠?”十里铺镇高二村村主任崔景波说,看到群众办成事满意的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充实。
“说说话、跑跑腿、想想招、聊聊天”,村干部通过这些亲民方式,让“365群众工作室”成为“村官”形象的主窗口、群众求助的首选地、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最近身体咋样,这活能干动不?要是吃力就吭声,再给你找其他活干。”十里铺镇高二村村文书李文田主动关心本村五组村民王建设。60岁的王建设常年有病,不能干重体力活,日子过得紧巴巴。不久前,他找到“365群众工作室”,希望村干部能给找个零活,贴补家用。李文田立即和村班子协商,第二天便将他安排到村部打扫卫生。
高坝镇高坝街村移民新区居民乐海水借“365群众工作室”为自己解决了烦心事。不久前,乐海水家漏水,不小心将楼下邻居家的天花板泡花,被索赔5万元,这让乐海水苦恼不已。紧急关头,他想到了“365群众工作室”。
“村干部就像‘娘家人’,要不是他们帮忙调解,我们只能靠打架斗殴来解决了。”原来,受理此事的坐班干部程时宏找来村支书、主任和村上能人,一同到现场查看,发现楼下的损失并不大,通过村干部轮番做思想工作,并让村上能人和亲戚共同说和,最终赔偿1万元,使邻里矛盾得到化解。
山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宋宝民表示,“365群众工作室”做的都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但要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并不容易,只有急民所急、想民所想、解民所困,才能赢得群众为其“点赞”。
“责任田”里深耕民心
“党员冯旺明帮扶困难群众徐光顺种黄姜、科学管理核桃园;党员李家金帮扶困难群众成良志外出务工;党员吴治林帮扶困难群众杨顺明种植九眼莲;党员徐启银帮扶困难群众王记明拉活跑运输……”
作为漫川关镇水码头村“365群众工作室”的负责人,村支书兼主任吴治林在党员联系困难群众登记册上,整齐地记录着每个党员帮扶的具体事项。自“365群众工作室”成立以来,水码头村将有能力的党员和困难群众逐一梳理,15名困难群众全部成了党员干部的“责任田”。
依托“365群众工作室”,山阳县以党员中心户为核心,划分网格单元,根据网格内党员自身擅长,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等形式,主动出击,开展志愿服务。
高坝街村正街组组长郝新怀做天麻生意,看到身边群众家里滞销的天麻心急如焚。他先以每公斤100元的价格将积压的5吨天麻全部收购,再销售出去,盘活了大伙的资金。“多亏了郝组长,要不是他帮忙,我们可就赔惨了!”
栋青村距移民新区30多里山路,全村1200人,却只搬迁不到一半。
“村民思想没做通,新区建得再好不顶用。”已搬迁的老党员刘道锋自觉当起“宣传员”,义务宣传政策,帮村民写申请、办手续,自家的摩托车成了“公车”,来回往返于山路间,次数多得数不清,受到村民称赞。
法官镇法官庙村党员刘胜强是当地有名的种莲大户,村上成立“365群众工作室”后,他负责帮扶困难户王能记家。王能记家人均年收入2000元,仅有的三间老屋也因地震裂了缝,生活贫苦。
“先帮他多流转4亩地,然后预支给莲菜种子钱,收获时再帮他联系合作社统一销售……”刘胜强寻思着帮扶的具体步骤。
“现在刘大哥就是我的主心骨,按他说的办,预计今年10月就能赚28000元,还上种子钱,能净赚14000元呢!”说起预期收益,王能记一脸满足。
“常见干部面,难事帮忙办;党员俯身走,结亲手拉手;你梦、我梦、中国梦,共为红火好光景!”社火艺人自编的段子把“365群众工作室”的效果说到了村民心坎上。
据了解,目前全县“365工作室”共联系群众5769户,解决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3000多个,办实事1200余件,调解民事纠纷140多起,使群众有怨能在“室”里消,有难能在“室”里解,群众满意率达98%。
“从实践上看,‘365群众工作室’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必须持续发力,一抓到底。”山阳县委书记李吉斌表示,通过设立“365群众工作室”,彻底解决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逐步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参与为动力、群众评价为标尺的群众工作运行机制,走出一条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