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运:当锻炼成为一种习惯
2014-08-28井波董亮
井波 董亮
7月6日傍晚,新疆克拉玛依市最具人气的全民健身广场——生态休闲健身公园内,人流接踵而至。不仅规划好的停车场内已无停车位,就连马路两边也停放着车辆。
每天都来锻炼,让60岁的俞江老人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自己走路,老伴参加社区健身舞蹈,“锻炼身体对我们老两口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这样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在克拉玛依市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如果不去锻炼反而有点不合群。锻炼,这种健康生活方式已深深融入市民的生活中。
五成以上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25岁的阿里木·吾布力和一些朋友们组成了2个足球队,天天晚上泡在健身公园的足球场。“不运动那干什么呢?”对记者“为什么要来运动”的询问,他似乎有点奇怪,“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家里呆着多无聊。每天来运动,锻炼身体,很健康。”
记者注意到,公园内的8片篮球场地已经全被占满,许多年轻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明亮的灯光下,门球场内不时传出老人们爽朗的笑声;在器械健身广场,几乎所有的健身器械上都有人使用;轮滑场地更是人满为患,从四五岁的孩子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各个运动装备齐全,身姿矫健。
“我们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说这番话的克拉玛依市体育局局长郭仲平有这样的底气:《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其中,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具体的安排部署。在此基础上,2012年克拉玛依市出台了《克拉玛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推进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
克拉玛依市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个常住人口40余万的城市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50%以上,各类晨、晚练健身点173处。同时,遍布克拉玛依机关、厂处、退休站、居民区的健身小广场及健身路径,更是成为居民健身的便利设施。“全民健身日、健身周、健身月”等系列体育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建体育档案开“运动处方”
有了锻炼的场地,有了锻炼的需求,怎么引导市民进行科学健身、科学锻炼?克拉玛依市给老百姓建体育档案,开“运动处方”。
郭仲平告诉记者,为全面掌握和了解市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指导全民健身工作科学开展,该市对职工、学生、幼儿、老年、农民、领导等六类人群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11项指标测试,形成了克拉玛依市六类人群体质状况分析报告,并结合实际情况从改善营养、卫生条件及加强锻炼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
同时,为向广大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克拉玛依市培养了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072人,让他们能直接贴近百姓、服务百姓,向老百姓提供科学健身、科学锻炼的方法。
在健身公园内,记者就看到设有一处为市民提供健康咨询、测试和指导的健康指导中心。通过20分钟左右的检测,就可以出具个人测量评估报告、团体(单位)总体分析报告,也可以出具健康运动训练计划。
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统计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市有室内体育场馆14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6.77平方米。
“尽管场馆较多,人均拥有场地面积较高,但能直接提供给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场馆还是不够。从2008年起,克拉玛依市逐步推行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极大地缓解了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大与体育场地开放不足的矛盾。”郭仲平说。
在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上,克拉玛依市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营模式,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其中,占全市公共体育场馆比重较大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着重解决的难点。
“大多数学校管理者最担忧的问题是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也是影响学校支持开放工作的主要原因。”郭仲平解释说。为此,克拉玛依市通过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在开放场馆内活动的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利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学校场地开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在开放的场馆中做好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和安全告示,指导活动者自觉遵守活动项目规则,明确损坏赔偿等规定。
如今,克拉玛依市民钱包中必不可少的一张卡是“健身年卡”,只需每年交纳300元费用,就能实现所有体育场馆“一卡通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到场馆健身。
“这次运动会至少将克拉玛依市的体育场馆建设周期提速15年。”郭仲平告诉记者,通过承办自治区十三运会,该市的体育场馆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场馆的现代化设备设施也有很大提升。这些场馆在运动会结束后,都将向百姓开放,大大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