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奈尔大学,更喜欢能“自嗨”的学生

2014-08-27邓茗文

意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康奈尔大学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

邓茗文

"

康奈尔面试官考察的核心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真实程度,同时判断其是否能够适应康奈尔的大学生活。因为在康村,除了恋爱和美食,只有“自嗨”才能抵御寂寞和残酷竞争。

林杰,本科入读康奈尔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分别在美国和中国任三年和一年校友面试官。

在康奈尔大学,所有的校友面试官都是志愿者,林杰成为校友面试官,完全出于以己之力回馈母校的初衷,“能为母校筛选学生,也算是对母校的一份贡献”。

口语和真性情是关键

面试学生不能随性而为,康奈尔大学对新任的校友面试官实行岗前培训,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在面试学生的时候哪些问题不可以问,哪些方面是一定要考察到的;对面试的具体问题则没有细致的规定。林杰说,“学生的考试分数”“还申请了其他哪些学校”等问题是学校明确不让问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压力和多虑,从而不利于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林杰常问的问题既包括“为什么申请康奈尔大学”“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是怎样的”这类通用型问题,也有“如果有两所学校都发来录取通知你会怎么选”这类特殊情境下怎么处理的问题。

考察的核心是,通过学生聊天时的英文流利程度和用词,来判断其语言能力;通过学生谈吐的神情与逻辑,来判断其呈现的是否是真实的自己;通过同学生沟通交流时的感受,来判断其是否能够适应康奈尔的大学生活。

“最终还是由康奈尔大学的招生办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来作判断。”林杰说,在呈现面试报告时,校友面试官的职责是尽量真实地描述面试的所见所闻,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被抓住负面问题可导致拒录

林杰说,美国高校校友面试导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严格的判断型,一种是松散的认识型。“判断型更多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学生,认识型则是用聊天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康奈尔大学的校友面试大多是第二种类型,因此其对提高录取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除非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大负面问题,那么可能会直接导致学生被康奈尔大学拒绝,即便之前这个学生向学校展示的各方面都非常好。

“分数、文书等,毕竟是间接的,而面试是了解一个人最为直接的方式。”林杰举例说,他曾在面试一个学生时,发现他用英文交流很困难,“说话跟背书一样”,而他的语言成绩还挺高,就立马对他的成绩产生了怀疑。他将所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写入面试报告,最后这个学生被拒录。

“康奈尔大学校友面试官发挥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如果面试官对学生的判断和学生本人在申请中呈现的一样优秀,那么面试就不会影响到录取;如果负面的东西被面试官抓住了,其杀伤力是很大的。”林杰认为,学生只需尽量展现真实的自己,精心伪装其实风险很大。

在保障校友面试官的独立性上,除了不允许从事与招生录取有相关性的行业外,康奈尔大学还规定,不能将学生的申请材料发给校友面试官,也鼓励他们不向学生要申请材料,以便以更中立的视角和感觉去判断学生的真实情况,不会因为与学生有共同的爱好或个性而偏向TA,反之亦然。

另外,接到校友的面试通知并不意味着学生已通过某个层次的筛选,因为校友面试可能是根据学生“接受校友面试”的意愿而被随机抽中,并根据校友面试官的地理分布而安排的。

用恋爱和美食打败寂寞康村

说起康奈尔大学的气质,林杰说,学校位于乡下的一座山上,和小镇还有一定距离。学校周围非常静谧,但校园内非常火爆,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人气很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密,这种紧密还反映在一个有趣的数据上,“据说,所有的常青藤盟校中,康奈尔大学校友之间结婚是最多的”。另外,自有农场产出的有机蔬菜以及全美著名的高校食堂,甚至成为许多学生来这里求学的重要原因。

在林杰看来,由于康奈尔大学所处的地理环境,学校更期待招来的学生是能自己找乐子的那类。如果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闷葫芦学生,在学校里很容易被湮没,加上周边没有城市,这样的学生很容易感到孤独。康奈尔是常青藤盟校里最大的一所,但其实大的学校更容易让人觉得孤独。

对比自己也曾就读过的哥伦比亚大学,林杰能感到二者的强烈反差。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市,不同于康奈尔大学校内校外的冰火两重天,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市交融在一起。很多学生因为融到城市里了,校内的圈子反倒没有特别紧密。

最后,林杰提醒准备申请的学生,虽然身处乡下,但康奈尔学生的竞争意识都很强。他举了一个小例子,工程学院规定,只有前5%的学生能拿到A。“这种方式不是单看你个人有多优秀,而要看你能超过别的优秀学生多少。另外,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其实学得很辛苦,学生自认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比哈佛的难,但取得的GPA却比哈佛低。”

"

猜你喜欢

康奈尔大学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哥伦比亚大学 客户是上帝,学生是王道
康奈尔的笑声
留美生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施吹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书写中国留洋科学家传记不应迷恋博士学位
美国康奈尔大学创业教育生态化及其启示
最后一次笔会
康奈尔读书记
到哥伦比亚大学换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