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广新能源汽车,当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

2014-08-27凯风

环境 2014年8期
关键词:保护主义新政新能源

凯风

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清,几乎是国内所有行业都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能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上是新能源车新政等改革成败得失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利好频传。在炎热的7月,国家层面接连出台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9月1日起至2017年年底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7月13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公布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从8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措施。

新能源车汽车肩负着环保升级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重任,此轮政策出台,无疑将大大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论是免征新能源车购置税,将新能源汽车嵌入此轮公车改革之中,还是设置统一目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都是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推而不跑”发展困境提出的对症下药之举。

新能源车发展面临的难题,表面上看是价格昂贵、设施匮乏、技术落后、品牌稀少,然而无论是技术不成熟还是消费群体不成熟都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市场关系不清晰。因此,此轮新能源汽车新政,在重拾补贴政策之余,开始对地方保护主义开刀,并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有所动作。

对于地方保护主义,估计每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深有体会——外地汽车拿不到地方补贴,甚至不允许在当地销售,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被阻挡于行政区域的大门之外。不管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地方保护主义的唯一结果只会是保护落后者而变相“惩罚”创新者,市场范围的收缩,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萎缩,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市场。技术先进的得不到市场的奖励,自然就再无技术创新的动力,如此简单的道理,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却意味着无数的利益阻扰,新政若真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行内所有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那么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无疑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清,几乎是国内所有行业都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能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上是新能源车新政等改革成败得失的关键。经济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并非有你无我的关系,“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分别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倘若看得见的手,因为利益缘故而不断插手应该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的领域,那么市场配置资源的功效将会大大减弱。但完全排除政府也只是“黑板经济学”的一厢情愿,在某些领域,技术创新离开政府的支持同样将寸步难行,譬如此次将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公车改革结合,既能实现公车改革的目的,也能使政府部门尽到支持环保出行率先垂范的义务,可谓一举两得,这就是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所在。

要知道,此前非汽车企业不能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而社会资本在投入上也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某些企业的专享,市场准入的存在必然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原本用于激励技术创新的国家补贴在某种程度上就异化为企业的变相福利,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这些香饽饽诱惑着无论有没有创新和生产能力的企业都投身其中,完全不顾市场的真实需求,以至于产能过剩而产品质量底下,造成无数的腐败与浪费。这曾是上一轮电动车大跃进的教训,也是本轮新能源汽车推广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公认的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方向,但毫无疑问,传统汽车仍然是现在的主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制于包括电池成本高、充电困难、销售价格与市场需求偏离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即便政府带头更新换代,消费者是否买账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就更需要具备充分市场敏感度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出现,也只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国家补贴才能真正发挥到刺激创新和生产的作用。(作者系《新快报》首席评论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主义新政新能源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WTO规则的缺陷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案要旨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