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档案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情感教育

2014-08-27任越

北京档案 2014年3期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研究主体

任越

摘要: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为其培养档案事业的接班人和档案学术研究的继任者,更能够为学科知识的普及与学科地位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面对当代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与复杂的社会主体心理结构,引入“专业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平抚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陌生感与漠视感,还能培养学生对档案学学科的认同感,乃至对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提高档案教育的质量与社会反响。本文正是以档案专业情感教育为主题,着重阐释了专业情感教育与档案高等教育的关系,并提出在档案高等教育过程中开展专业情感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教育档案高等教育专业情感教育

AnalysisonEmotional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Archival College Education

Abstract: As a subjec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to train the successor of Archives and archival researcher, but also to provide the neces? sary impetu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and exaltation of social status of the ar? chival disciplines. Facing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struc? 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emotional edu? cation can not only soothe professional strange? ness and boredom for the students of archival sci? ence, but can establish the Discipline identity, the Archival Profession sense of identity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for archival students, and thus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nd social re? percussions. This paper regards Archival profes? sional emotional education as the theme, and em? ph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 val colleg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in the path to ex? pand profession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rchival college education.

Keywords: Archives;Archival Education;Archi? val College Education;Emotional Education主体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动物的重要特质。普遍意义上的认识行为只要主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就能够获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而作为一种理性认识行为,对于专业知识的探寻与求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要求则要明显高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行为。这种主体的理性认识行为除了受到主观能力与观念的影响外,更需要外在动力的引导,而这种外在的动力就是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主体认知结构,树立主体认知理念,引导主体开展认识行为的重要活动,对主体认识行为导向与认知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档案学知识的探寻与求索作为一种主体理性认识行为,则需要档案高等教育对学生予以干预和引导。然而档案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个冷门学科的定位,以及传统与现代档案高等教育理念对学生专业心理认知的渗透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反而造成大部分学生专业就读期间出现流失的现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投身于档案学学科,促进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当代档案高等教育理念与方法要进行创新,而“创新之本”则在于本文所要论及的观点“专业情感教育的引入”。

1基于现实的考察——专业情感教育引入必要性之考量

国际档案高等教育诞生于1821年2月12日法国档案学院的成立,而私立武昌文化图书馆专科学校在1940年春季正式开设的档案管理训练班则标志着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诞生。1952年中共中央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学专业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起点。经过了停办、恢复重建等一系列忐忑的发展历程,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随着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层次体系建构完成。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档案学专业,有24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说,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体系已具备为我国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研究活动输送“专、精、尖”人才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档案学科在整个社会主体的学科认知结构中仍处于弱势,是一个冷门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把档案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或填报在志愿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非档案管理岗位,甚至与档案管理工作毫不相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所学的专业不是档案学专业。根据笔者对黑龙江大学2000-2012年大学一年级与毕业学生,围绕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与毕业去向两个问题进行了十三年的持续调查(具体数据如下图1、图2)所示:endprint

以上统计图表清晰地表示这十三年来档案学专业本科学生的高考填报志愿率呈明显上升,并趋于稳定之势,而本科毕业学生从事档案学专业岗位或相关岗位率却逐年下降,基本上与从事非专业岗位比率相当。也就是说选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增多了,而毕业后从事档案管理岗位的学生却减少了。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国内就业环境、就业岗位数量及应届毕业学生数量有关,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跟踪调查,档案学专业毕业学生与需求岗位之间波动不大,很难对毕业学生的择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专业学生就读期间的流失有关,根据近些年来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专业就业率的排名,档案学能作为人文社科专业始终保持在前20的行列,在当前就业率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档案学专业能够连年保持高就业率,实属不易,但是从事专业岗位比率偏低则说明学生在就读期间“跳槽”现象严重,特别在省属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尤为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缺乏专业的前期了解和学生自身对档案学专业的心理落差是造成学生流失的直接原因;其二,缺乏持续、有效的专业情感教育使学生难以建立对专业学习与就业的情感依托,进而选择了“改行”。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环境的演化造就出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心理认知结构,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生流失”现象的出现归因于就业需求的减少与就业人口的增加,也不能以偏概全的否定当前档案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取得的成果,而只能通过对时代、对接受教育主体的心理解读来弥补我们在教育层面的缺失与不足。从初级教育到高级教育,主体的认知模式经历了由混乱无序到根基塑造,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阶段,主体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接受专业教育的能力。然而丰富的专业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渊博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当代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度已经力不从心,而只有从学生自身的心理情感归属层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专业认知图式建构的发生机理,才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实质。由此,笔者认为在档案高等教育过程中引入“专业情感教育”不仅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与模式,还符合档案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专业发展的现状,即档案学专业是冷门专业,需要通过专业情感教育,率先建构学生的专业认知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对档案学知识的好奇感,对档案管理职业的归属感,最终转化为对档案学科的学术情感。

2实践的选择——对“专业情感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2.1对“情感”与“专业情感”的探索

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对象(物质世界、他人及其行为)和自己的态度的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喜悦或悲哀、欢乐或忧愁、喜欢或厌恶、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意。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认识制约着情感,因为客观现实并不能直接产生情感,只有在被认识时才能在主体观念中激起情感。另一方面,情感也影响认识,“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情感状态构成行为模式的认识结构的知觉和理解参加,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情感与认识两者既不能分割,同时又不能互换。”[2]情感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类认识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与激励的作用,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行为必须要与情感相互隔离,保证科学研究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由此,笔者认为情感关乎主体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理性认识行为,但不能贯穿认识过程的始终,甚至不能影响到认识结果的形成,二者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支撑关系。兴趣是情感的衍生品,它是指人对一定对象所抱的积极态度,由于这种态度,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这种对象。因此,兴趣就是一个人优先的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如果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发生兴趣,那么他在接触这个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兴趣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兴趣可以引起情感,同样,情感也能激发兴趣。

对于当代档案学专业学生来说,先天的专业情感缺失是引发学生在就读期间流失的主要动因,虽然档案学专业自身的特点与档案职业在社会认知结构中的弱势是导致学生先天专业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但是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没有及时弥补专业情感的缺失,并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则加快了学生流失的速度。专业情感缺失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专业研习兴趣的减弱。这种减弱趋势一旦趋于正负情感的临界点,进入到负面情感的层面,就极易使学生对专业研习产生厌烦感,毕竟情感是由若干对互相对立的情绪构成的,其所表现出的“双面性”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互相转换,大量负面情感的产生会增强主体的厌烦感与焦躁感。厌烦感的激增最终将促使学生远离档案学专业、远离档案职业。由此,笔者认为在当下档案高等教育“硬件”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境下,档案高等教育主体应集中精力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提升学生对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如何为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贮备等“软件”问题上。

2.2专业情感教育与档案高等教育关系的探求

恩格斯说:“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当前档案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缺少一种激情,对档案职业与档案学术研究缺少一种热情,以至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得不使用外在推动力和工具来刺激学生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之中,这种“半强迫”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激发学生投身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活动的激情。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始终注重把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造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但却极少重视针对学生在专业情感方面的培育与教育。大学新生作为初入学科领域的个体,其对学科的认识最先进入一个带有摸索性质的阶段,任何外在因素或事件都会对其心理和对专业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如果在学生入学之初能够较好地营造一种专业学习的氛围,并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保持这种专业的热情,这就使学生在专业情感上找到了归属感,利于学生的学科认知图式的形成。反之,如果学生受到了冷遇与专业的漠视,其专业情感会随之消耗殆尽,这就使学生产生专业厌烦感,最终导致学生的流失。正如前文所述,档案学科在社会认知层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过低的社会关注度与相对“冷门”的学科定位使档案学科在整个社会实践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相较于其他大学科、热门学科,学生进入档案学科研习大多是非情愿的,其学科认知点底,专业感情起点低,如果缺少必要的专业情感引导与熏陶,这些“初来乍到”的档案新手很难产生研习档案学科的兴趣,更何况是枯燥乏味的档案学术研究。长此以往,档案高等教育将很难培养出能够承担起发展与繁荣档案事业和档案学术研究的接班人与继任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档案学学术研究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