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编程在加工中心的运用
2014-08-27杨灼强
杨灼强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进而推动了CAD/CAM软件的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以及数控模具培训中心等,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CAD/CAM软件,对于手工编程给予了忽略,进而遏制了学生手工编程能力,特别是一些特殊功能、宏程序的使用方面应用。其实手工编程可以非常简洁,通用性好,直观地进行零件的加工。本文通过讲述手工编程在fanuc系统的加工中心中的运用。并以典型的铣削实例的形式加以具体阐述,希望为手工编程的应用及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G、M代码子程序宏程序灵活加工工艺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使得数控技术在各个领域得打广泛的应用,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数控手工编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数控手工编程来说,其目的就是通过编程指令控制数控机床,进而完成人们加工零件的需要。数控机床能够听懂编程指令,借助编程指令明确数控机床人的意图。其次,在规则和指令方面,数控手工编程指令是比较固定的,这与语言中的单词和语法相类似,表达方式在语言中早已约定俗成,所以对数控手工编程来说,必须遵守机床自身的编程规则,使得数控机床明确指令内容。
1 手工编程的基本代码:G、M代码
1.1 准备代码G
在手工编程过程中,由于多数G代码是模态的,所以将G代码分为不同的组。对于模态G代码来说,在当前和以后的程序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直到程序中出现另一个同组的G代码为止。
1.2 辅助功能
对于主轴转速,本机床通过采用S代码进行编程,选刀编程采用T代码进行,用M代码实现其它可编程。
2 宏运用程序
在加工编程过程中,宏程序作为补充。在FANUC 6M数控系统中,其变量的表示形式为:# 后跟1~4位的数字,并且变量分为:
①局部变量。在宏程序中,#1~#33作为局部变量使用,主要用于转移自变量。
②公用变量。在程序段中,公用变量通常供用户自由使用,在主程序中,如果调用子程序或者宏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公用变量是公用的。关掉电源后,#100~#149变量值被全部清除,而#500~#509变量值可以保存。
③系统变量。对于系统变量来说,通过#后跟4位数字进行定义,对于机床处理器或NC内存中的只读或读/写信息等,该变量可以获取。
在编程过程中,变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运算;递增量或递减量;与一个表达式比较之后,决定是否实现跳转功能的条件分支;将变量值传送到零件程序中去。其中: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三角函数运算;与、或逻辑操作;以及等于、大于等比较操作。
3 加工实例:自下由上等角度水平圆弧环绕球面精加工
■
从加工工艺上看,以角度为自变量的等角度水平环绕加工是最合理、最精良的走刀方式,从数学表达上看,该语句也是最简明的。无论需要加工的外球面是一个完整(标准)的半球面,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每层都是以G02方式走刀,如果对加工顺序作深入的分析,可知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加胜于自上而下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降低接刀痕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表面加工质量,采用了1/4圆弧切入和1/4圆弧切出的进、退刀方式对每一层刀具的开始和结束位置进行处理。
主程序 注释说明
S1000M03
G54 G90 G00 X0 Y0程序开始,定位G54原点
#1=(A)(外)球面的圆弧半径
#2=(B)球头铣刀半径
#3=(C) 初始角度
#4=(I) 终止角度
#11=(Q) 角度每次的递增量
#12=(X) 球心的X坐标
#13=(Y) 球心的Y坐标
#26=(Z) 球心的Z坐标
G00 X0 Y0 Z[#1+30.]移动到安全高度
#12=#1+#2球心与刀心得连线距离
N10#5=#12*COS[#3]任意角度铣刀球心的X坐标值
#6=#12*SIN[#3]任意角度铣刀球心的Z坐标值
#7=#6-#2 任意角度刀尖的Z值
X[#5+#2] Y#2 定位到进刀点
Z#7 移至Z进刀高度
G03 X#5 Y0 R#2 F1000 G03进刀
G02 I-#5 走整圆
G03X[#5+#2] Y-#2 R#2 G03退刀
G00 Z[#1=30.] Z方向提刀
Y#2 Y方向移至进刀点
#3=#3+#11角度每次增量
IF[#3LT#4]GOTO10 不满足返回N10循环运行
G00 Z[#1+30.] Z方向提到安全高度
M30程序结束
4 结论
通过加工实例,很有力的说明了手工编程灵活运用重要性,体现了手工编程非常简洁,通用性好,直观地进行零件的加工,且机床的运算反应速度比软件编程快,加工效率极高。
参考文献:
[1]孙芳芳.精密零件加工在线检测系统关键技术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陈绍坤.数控铣削加工中宏程序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06).
[3]丰飞.用户宏程序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6(01).
endprint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进而推动了CAD/CAM软件的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以及数控模具培训中心等,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CAD/CAM软件,对于手工编程给予了忽略,进而遏制了学生手工编程能力,特别是一些特殊功能、宏程序的使用方面应用。其实手工编程可以非常简洁,通用性好,直观地进行零件的加工。本文通过讲述手工编程在fanuc系统的加工中心中的运用。并以典型的铣削实例的形式加以具体阐述,希望为手工编程的应用及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G、M代码子程序宏程序灵活加工工艺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使得数控技术在各个领域得打广泛的应用,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数控手工编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数控手工编程来说,其目的就是通过编程指令控制数控机床,进而完成人们加工零件的需要。数控机床能够听懂编程指令,借助编程指令明确数控机床人的意图。其次,在规则和指令方面,数控手工编程指令是比较固定的,这与语言中的单词和语法相类似,表达方式在语言中早已约定俗成,所以对数控手工编程来说,必须遵守机床自身的编程规则,使得数控机床明确指令内容。
1 手工编程的基本代码:G、M代码
1.1 准备代码G
在手工编程过程中,由于多数G代码是模态的,所以将G代码分为不同的组。对于模态G代码来说,在当前和以后的程序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直到程序中出现另一个同组的G代码为止。
1.2 辅助功能
对于主轴转速,本机床通过采用S代码进行编程,选刀编程采用T代码进行,用M代码实现其它可编程。
2 宏运用程序
在加工编程过程中,宏程序作为补充。在FANUC 6M数控系统中,其变量的表示形式为:# 后跟1~4位的数字,并且变量分为:
①局部变量。在宏程序中,#1~#33作为局部变量使用,主要用于转移自变量。
②公用变量。在程序段中,公用变量通常供用户自由使用,在主程序中,如果调用子程序或者宏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公用变量是公用的。关掉电源后,#100~#149变量值被全部清除,而#500~#509变量值可以保存。
③系统变量。对于系统变量来说,通过#后跟4位数字进行定义,对于机床处理器或NC内存中的只读或读/写信息等,该变量可以获取。
在编程过程中,变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运算;递增量或递减量;与一个表达式比较之后,决定是否实现跳转功能的条件分支;将变量值传送到零件程序中去。其中: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三角函数运算;与、或逻辑操作;以及等于、大于等比较操作。
3 加工实例:自下由上等角度水平圆弧环绕球面精加工
■
从加工工艺上看,以角度为自变量的等角度水平环绕加工是最合理、最精良的走刀方式,从数学表达上看,该语句也是最简明的。无论需要加工的外球面是一个完整(标准)的半球面,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每层都是以G02方式走刀,如果对加工顺序作深入的分析,可知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加胜于自上而下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降低接刀痕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表面加工质量,采用了1/4圆弧切入和1/4圆弧切出的进、退刀方式对每一层刀具的开始和结束位置进行处理。
主程序 注释说明
S1000M03
G54 G90 G00 X0 Y0程序开始,定位G54原点
#1=(A)(外)球面的圆弧半径
#2=(B)球头铣刀半径
#3=(C) 初始角度
#4=(I) 终止角度
#11=(Q) 角度每次的递增量
#12=(X) 球心的X坐标
#13=(Y) 球心的Y坐标
#26=(Z) 球心的Z坐标
G00 X0 Y0 Z[#1+30.]移动到安全高度
#12=#1+#2球心与刀心得连线距离
N10#5=#12*COS[#3]任意角度铣刀球心的X坐标值
#6=#12*SIN[#3]任意角度铣刀球心的Z坐标值
#7=#6-#2 任意角度刀尖的Z值
X[#5+#2] Y#2 定位到进刀点
Z#7 移至Z进刀高度
G03 X#5 Y0 R#2 F1000 G03进刀
G02 I-#5 走整圆
G03X[#5+#2] Y-#2 R#2 G03退刀
G00 Z[#1=30.] Z方向提刀
Y#2 Y方向移至进刀点
#3=#3+#11角度每次增量
IF[#3LT#4]GOTO10 不满足返回N10循环运行
G00 Z[#1+30.] Z方向提到安全高度
M30程序结束
4 结论
通过加工实例,很有力的说明了手工编程灵活运用重要性,体现了手工编程非常简洁,通用性好,直观地进行零件的加工,且机床的运算反应速度比软件编程快,加工效率极高。
参考文献:
[1]孙芳芳.精密零件加工在线检测系统关键技术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陈绍坤.数控铣削加工中宏程序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06).
[3]丰飞.用户宏程序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6(01).
endprint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进而推动了CAD/CAM软件的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以及数控模具培训中心等,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CAD/CAM软件,对于手工编程给予了忽略,进而遏制了学生手工编程能力,特别是一些特殊功能、宏程序的使用方面应用。其实手工编程可以非常简洁,通用性好,直观地进行零件的加工。本文通过讲述手工编程在fanuc系统的加工中心中的运用。并以典型的铣削实例的形式加以具体阐述,希望为手工编程的应用及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G、M代码子程序宏程序灵活加工工艺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使得数控技术在各个领域得打广泛的应用,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数控手工编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数控手工编程来说,其目的就是通过编程指令控制数控机床,进而完成人们加工零件的需要。数控机床能够听懂编程指令,借助编程指令明确数控机床人的意图。其次,在规则和指令方面,数控手工编程指令是比较固定的,这与语言中的单词和语法相类似,表达方式在语言中早已约定俗成,所以对数控手工编程来说,必须遵守机床自身的编程规则,使得数控机床明确指令内容。
1 手工编程的基本代码:G、M代码
1.1 准备代码G
在手工编程过程中,由于多数G代码是模态的,所以将G代码分为不同的组。对于模态G代码来说,在当前和以后的程序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直到程序中出现另一个同组的G代码为止。
1.2 辅助功能
对于主轴转速,本机床通过采用S代码进行编程,选刀编程采用T代码进行,用M代码实现其它可编程。
2 宏运用程序
在加工编程过程中,宏程序作为补充。在FANUC 6M数控系统中,其变量的表示形式为:# 后跟1~4位的数字,并且变量分为:
①局部变量。在宏程序中,#1~#33作为局部变量使用,主要用于转移自变量。
②公用变量。在程序段中,公用变量通常供用户自由使用,在主程序中,如果调用子程序或者宏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公用变量是公用的。关掉电源后,#100~#149变量值被全部清除,而#500~#509变量值可以保存。
③系统变量。对于系统变量来说,通过#后跟4位数字进行定义,对于机床处理器或NC内存中的只读或读/写信息等,该变量可以获取。
在编程过程中,变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运算;递增量或递减量;与一个表达式比较之后,决定是否实现跳转功能的条件分支;将变量值传送到零件程序中去。其中: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三角函数运算;与、或逻辑操作;以及等于、大于等比较操作。
3 加工实例:自下由上等角度水平圆弧环绕球面精加工
■
从加工工艺上看,以角度为自变量的等角度水平环绕加工是最合理、最精良的走刀方式,从数学表达上看,该语句也是最简明的。无论需要加工的外球面是一个完整(标准)的半球面,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每层都是以G02方式走刀,如果对加工顺序作深入的分析,可知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加胜于自上而下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降低接刀痕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表面加工质量,采用了1/4圆弧切入和1/4圆弧切出的进、退刀方式对每一层刀具的开始和结束位置进行处理。
主程序 注释说明
S1000M03
G54 G90 G00 X0 Y0程序开始,定位G54原点
#1=(A)(外)球面的圆弧半径
#2=(B)球头铣刀半径
#3=(C) 初始角度
#4=(I) 终止角度
#11=(Q) 角度每次的递增量
#12=(X) 球心的X坐标
#13=(Y) 球心的Y坐标
#26=(Z) 球心的Z坐标
G00 X0 Y0 Z[#1+30.]移动到安全高度
#12=#1+#2球心与刀心得连线距离
N10#5=#12*COS[#3]任意角度铣刀球心的X坐标值
#6=#12*SIN[#3]任意角度铣刀球心的Z坐标值
#7=#6-#2 任意角度刀尖的Z值
X[#5+#2] Y#2 定位到进刀点
Z#7 移至Z进刀高度
G03 X#5 Y0 R#2 F1000 G03进刀
G02 I-#5 走整圆
G03X[#5+#2] Y-#2 R#2 G03退刀
G00 Z[#1=30.] Z方向提刀
Y#2 Y方向移至进刀点
#3=#3+#11角度每次增量
IF[#3LT#4]GOTO10 不满足返回N10循环运行
G00 Z[#1+30.] Z方向提到安全高度
M30程序结束
4 结论
通过加工实例,很有力的说明了手工编程灵活运用重要性,体现了手工编程非常简洁,通用性好,直观地进行零件的加工,且机床的运算反应速度比软件编程快,加工效率极高。
参考文献:
[1]孙芳芳.精密零件加工在线检测系统关键技术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陈绍坤.数控铣削加工中宏程序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06).
[3]丰飞.用户宏程序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6(0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