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玲珑金矿田斑杂状矿化成因及机制探讨

2014-08-27郭维杰杨桂彬姜春杰

郭维杰+杨桂彬+姜春杰

摘要:玲珑金矿田面积近70平方公里,矿田内矿脉以石英脉为主,大小金矿脉数百条,成群、成带状有规律的展布,石英脉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以北东为主,其次为北东东和北北东。经多年来的开采和勘探,斑杂状成矿模式是继玲珑金矿石英脉型主要成矿模式之后新的突破,为玲珑金矿中段服务年限的增加势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构造石英脉型矿脉在自身成矿的同时,为斑杂状矿脉矿体的形成和矿化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斑杂状矿脉矿体成矿 构造石英脉 右行断裂 张性构造 钾化蚀变 矿化富集

0 引言

玲珑金矿始建于1962年,是一家国有矿山企业,现开拓深度已经达到近1400m(-760m)。随着玲珑金矿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日产出矿量3000余吨,自1975年以来,年生产黄金八万两左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通过以往的地质资料、地质文献和井下实际探矿,-230m中段5支1脉的揭露,斑杂状矿化类型的发现,打破了玲珑矿田单一的石英脉型矿脉的局面,也为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延长中段服务年限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对斑杂状成矿模式的成因及机制进行一下探讨。

1 矿区地质概况

玲珑金矿田处于华北地台胶辽地盾的胶北隆起区的西北部,西侧与沂沭大断裂毗邻、鲁东地盾北隆起区、栖霞复背斜北翼,著名的招掖成矿带的东段[1](图一)。矿区内出露地层比较单一,频频出现构造、岩浆活动。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太古界胶东群变质岩系和第四系。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下元古界的胶东群;元古界的粉子山群和蓬莱群,本区内缺失古生代地层,中新生界火山岩及沉积岩仅有零星出现[2][3][4]。

胶东群地层为一系列的变质岩系组成,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片岩等,胶东群地层构成了栖霞复背斜的核部,由下而上分为蓬夼组、民山组、富阳组。

粉子山群主要分布于栖霞复背斜的两翼,由各种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变粒岩组成。

蓬莱群分布在栖霞复背斜的北部,由石英砂砾岩组成。

1.2 矿区构造

区内构造骨架由栖霞复背斜、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所组成。

栖霞复背斜:分布于矿田为南侧,其背斜核部由胶东群地层组成,大致呈东西向展布。背斜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形成时间较早,并被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所切割成数段。

北东向断裂:表现为三山岛断裂、黄县弧形断裂、灵山~北截断裂、招平断裂等,该组断裂具有较为明显的压性特征,主断面呈舒缓波状,断裂破碎带内大量发育碎粒岩和碎裂岩,挤压片理,挤压透镜体十分发育。

北北东向断裂,为一系列具平行排列的断层所组成,区内表现为栾家河断裂、大秦家~莱山断裂、破头青断裂、玲珑断裂等。走向北北东20°~30°,陡倾斜,具压性特点。

北西向断裂:区内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形成时间较晚,以扭性为主,多见以集密的节理带、裂隙带的形式出现。

矿区内除了有大规模的玲珑断裂和破头青断裂,其他也都是断裂构造。

破头青断裂:全长22km,宽250~340m(最宽地段700m)。该断裂带西起招远温家,经台上、九曲一直延伸到龙口市黑山和田家镇。矿区内出露的具先压扭后张扭特点的台上、九曲段是该断裂带的中断。[5]破头青断裂带整体呈60°~70°,倾向SE,约有40°的倾角,主要构造岩组合为碎裂状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等,局部见不连续的断层泥,构造岩均经受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或矿化,该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称其为一级控矿构造。

玲珑断裂:此为区域性断裂,具体表现为左行压扭性质,纵贯矿区中部。玲珑断裂出露较好的地段宽50~150 m,4.6km长,呈25°~30°走向,位于大蒋家村南,南、北部倾向分别为SE、NW,倾角65°~85°。该断裂带南端于潘家集北切割破头青断裂带,继续向SW延伸。分布有碎裂状二长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具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断裂带的浅部见有矿化。玲珑断裂带形成于成矿前,成矿后该矿带继续发育,为一玲珑矿田的长效断裂。

1.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主要为二期,第一期为晚元古代震旦期玲珑超单元大庄子单元(1Dzηγ32)、罗山单元(1Lηγ32)、九曲单元(1Jηγ32);第二期为中生代印支期文登超单元阜山单元(wFηγ15))。

2 矿体地质特征

2.1 矿脉地质特征

玲珑金矿区有二百多条矿脉出露,在主矿脉两侧,支脉较发育,部分主矿脉及支脉的脉群呈35°~70°走向密集分布。脉群倾向NW,但10号、47~52号、175号等破头青断裂附近的脉群浅部倾向与破头青断裂一致,但深部倾向为NW,脉群内部以及相邻脉群之间的矿脉交错穿插,各支脉交汇复合,因而从总体来看,整个矿脉错综复杂。108号脉群、55-56号脉群、36号脉群是玲珑金矿区中有一定规模的矿脉群,除此之外,9号、10号、175号、47-52号以及51-45号脉群的规模也相当可观。

2.2 矿体地质特征

地勘单位提供的地质报告所圈出的矿(脉)体总计184个。矿山生产勘探所圈定了29个矿体,总共有213个有储量的矿(脉)体。其中,48-1号矿体、178-12号矿体、18号矿体、47号矿体为规模大于500m×500m的大型矿体,有17条(200~500)m×(200~500)m的中型矿体,其余是192条小型矿体。金矿体基本呈脉状产出,少量呈透镜状产出,构造单一,水平厚度0.8~2.0m,厚度变化系数基本在65%~146%之间,变化幅度较稳定。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基本为114%~187%,其中以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不均匀型矿体较多,矿体基本倾向NW或SE,NW较多,大都在35°~75°之间,倾角56°~85°(图二)。

以下是矿体特征的介绍:

①18号矿体。呈石英脉状产于18号矿脉中,分布在79~32线间,赋存标高处于258~-440m之间,沿走向最大延长及倾向延深分别为905m、505m,矿脉向深部延伸逐渐转为蚀变岩型,呈45°~75°走向,倾向SE,倾角在59°~78°之间。现阶段,矿山的采深基本达到了-270m,-270m以下的矿体已基本探明。矿体有继续延深且倾向NE侧伏的趋势。

②47号矿体。47号矿体整体呈45°~71°走向,倾向SE。该矿体处于92~35线间,最大延长为1150m,赋存标高262~-400m,最大斜深590 rn;-50m标高以上倾角在73°~79°之间,以下在52°~71°之间。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47号矿体采深已达到-270m。

③50-1号矿体。50-1号矿体形态单一。在50号矿脉69~86线间呈脉状分布,整体呈45°~71°走向,倾向SE,倾角73°~79°。最大延长和最大斜深分别为357m、260m,赋存标高﹣227~-388m。按照当前的开采进度,50-1号矿体矿山已采至-230m。

④176-1号矿体。176-1号矿体分布在标高156~-480m的176号脉32~62线间。矿体整体呈35°~46°走向,倾向NW,倾角65°~75°,最大延长和最大斜深分别为597m/353m。按当前的开采进度,176-1号矿体采深已达到-310m。

⑤48-1号矿体。48-1号矿体赋存于标高106~-499m的48号脉8~97线间,整体呈45°~65°走向,倾向NW,倾角52°~70°,最大延长和最大斜深分别为1752m、453m。按当前的开采进度,48-1号矿体已达到-230m。

endprint

⑥5支1号矿体。产出于5支1号矿脉中,分布在20-31线之间,最大延长220m,总体走向43°,矿脉整体倾向NE,倾角55±°矿脉在22线至31线之间呈脉状产出,20线至22线呈囊状产出,-230米中段已探明并已回采,-190米中段上采至-167米水平矿体尖灭,-270米中段尚未探获具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体。

⑦5支2号矿体。产出于5支2号矿脉中,分布在9-30线之间,最大延长430m,赋存标高+56~-370m(深部尚未控制),最大斜深492m,总体走向31°~44°,矿脉整体倾向SE,近西南端存在反倾现象,倾角54°~60°。矿山已采至-370m标高。

⑧9#支号矿体。产出于9#支号矿脉中,分布在16-36线之间,最大延长400m,赋存标高+100~-370m(深部尚未控制),最大斜深520 m,总体走向20°~24°,矿脉整体倾向SE,倾角60°~71°。矿山已采至-370m标高。

2.3 矿石特征

目前,玲珑矿区主要矿体成分是原生矿石。矿石中所富含的金属矿物除银金矿和黄铁矿以外,还富含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自然金。原生矿石中所含的石英和绢云母系非金属矿石,除此之外还富含方解石、绿泥石和长石等非金属矿。矿石中所含的金元素为主要元素,伴生有益元素为银、铜、硫。在选矿阶段,已对矿山进行了综合回收;矿体中富含少量的有害元素砷、锑,选矿基本不受其影响。矿石结构基本是晶压碎结构及粒状结构,此外还有填隙、充填、交代、乳浊、包含、交代残余结构等。从构造来看,除了有块状、脉状构造矿石以外,还有细脉浸染状矿石构造。

基于矿石结构、矿体构造、主要矿物组合及蚀变特点,可按矿石成因对矿石进行分类,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和含金蚀变岩型两类。玲珑西山矿床和东山的西部矿床主要分布着含金石英脉型矿石,东山矿床东部九曲、大开头一带的矿石主要是含金蚀变岩型矿石。

2.4 斑杂状构造特征

斑点状构造是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是礼民金矿带矿化体岩石及围岩的显著特点。矿石矿物集合体呈近等轴状斑点,斑点大小较均匀,粒径多数可达0.5cm,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称斑点状构造。主要见于轻微热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中。斑点成分常为碳质、铁质或新生成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的雏晶。当温度升高后,这些斑点可重结晶形成变斑晶。当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时,称斑杂状构造。

斑点状构造是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是礼民金矿带矿化体岩石及围岩的显著特点。矿石矿物集合体呈近等轴状斑点,斑点大小较均匀,粒径多数可达0.5cm,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称斑点状构造。主要见于轻微热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中。斑点成分常为碳质、铁质或新生成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的雏晶。当温度升高后,这些斑点可重结晶形成变斑晶。当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时,称斑杂状构造。

3 玲珑金矿田5支1矿脉成因及机制探讨

-230m中段5支1脉整体走向43°,走向长度220 m,其中20线-22线矿体呈不规则透镜状产出,矿体整体NE倾,倾角65°左右,-230m中段矿体最厚17m,平均厚度6.20m,矿体内局部出现夹石,亦呈梭行出现(图三),至-190m中段矿体变薄至约5.0m厚,矿石类型呈钾长石化,主要赋存矿物为黄铁矿,黄铁矿整体呈斑杂状产出为主,靠近主构造处,呈黄铁矿脉产出品位最高46.40g/t,平均品位3.12g/t,单矿块提交矿量27671t,金属量86.33kg。该矿体自-190m中段向上回采17m至-167m水平尖灭。-270m水平没有探获该矿体(图四)。矿体垂向延伸约80m即告结束,矿体沿走向及垂向的延伸较短也印证了5支1的张性构造特点同时也印证了9支及5支2的应力关系。

通过平面和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支1矿脉位于9支矿脉与5支2矿脉走向发育的中间位置,9支矿脉与5支2矿脉沿北东方向呈帚状发散状态,同时发现9支矿脉与5支2矿脉为左行正断层,也可以称作左行重力断层,根据力学分析认为5支2矿脉与9支矿脉呈左旋应力场状态,在构造运动形成9支矿脉与5支2矿脉的同时在两组构造中间位置形成张性应力空间促使5支1矿脉的主构造形成,而5支1矿脉则呈现左行逆断层形式出现,为矿脉的形成提供的矿质来源通道的同时,形成张性空间格局,5支1矿脉主构造的两侧围岩受高温热液的烘烤蚀变作用形成钾长石化,而钾长石本身并不能成矿,但钾长石的碱性特点,却破坏了途经5支1矿脉主构造的高温含金络合物的稳定性,促使含金络合物以黄铁矿为载体沉积下来,并以斑杂状的形式产出于张性的钾化蚀变岩内,从而形成了5支1矿脉、矿体。

4 结语

通过中段构造综合分析认为:当矿区内出现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的同时,在两条成矿构造的几何空间中间位置,可以找到相应的斑杂状成矿靶区,预测5支1矿脉的探矿靶区向上会向北东方向挪移,相反向下部延伸,则会向南西方向挪移,即5支1矿脉的南西方向测伏规律。可总结以下几点:

①玲珑金矿田除以走向北东35°~70°走向石英脉型矿脉之外,存在受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控制的斑杂状矿化矿脉、矿体。

②5支1矿脉从NE向SW,同一矿体的赋存深度逐渐增加,即矿体向SW侧伏。

③斑杂状矿化矿脉、矿体的走向主要受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控制。

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内有除石英脉型金矿脉以外的斑杂状成矿型矿脉和矿体的存在。据此可以为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和延长中段的服务年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玲珑金矿田控矿构造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3:47-57.

[2]张韫璞.文子中,山东焦家式金矿[R].山东省地质六队,1982.

[3]杜松金,李红喜等.山东招远玲珑金矿田控矿构造及形成机制[J].高校地质学报,2003.9.

[4]张理刚.成矿成岩理论与找矿[R].1989.

[5]李兆龙,杨敏之.胶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作者简介:郭维杰(1978-),男,助理工程师,在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从事地质找矿研究工作。

endprint

⑥5支1号矿体。产出于5支1号矿脉中,分布在20-31线之间,最大延长220m,总体走向43°,矿脉整体倾向NE,倾角55±°矿脉在22线至31线之间呈脉状产出,20线至22线呈囊状产出,-230米中段已探明并已回采,-190米中段上采至-167米水平矿体尖灭,-270米中段尚未探获具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体。

⑦5支2号矿体。产出于5支2号矿脉中,分布在9-30线之间,最大延长430m,赋存标高+56~-370m(深部尚未控制),最大斜深492m,总体走向31°~44°,矿脉整体倾向SE,近西南端存在反倾现象,倾角54°~60°。矿山已采至-370m标高。

⑧9#支号矿体。产出于9#支号矿脉中,分布在16-36线之间,最大延长400m,赋存标高+100~-370m(深部尚未控制),最大斜深520 m,总体走向20°~24°,矿脉整体倾向SE,倾角60°~71°。矿山已采至-370m标高。

2.3 矿石特征

目前,玲珑矿区主要矿体成分是原生矿石。矿石中所富含的金属矿物除银金矿和黄铁矿以外,还富含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自然金。原生矿石中所含的石英和绢云母系非金属矿石,除此之外还富含方解石、绿泥石和长石等非金属矿。矿石中所含的金元素为主要元素,伴生有益元素为银、铜、硫。在选矿阶段,已对矿山进行了综合回收;矿体中富含少量的有害元素砷、锑,选矿基本不受其影响。矿石结构基本是晶压碎结构及粒状结构,此外还有填隙、充填、交代、乳浊、包含、交代残余结构等。从构造来看,除了有块状、脉状构造矿石以外,还有细脉浸染状矿石构造。

基于矿石结构、矿体构造、主要矿物组合及蚀变特点,可按矿石成因对矿石进行分类,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和含金蚀变岩型两类。玲珑西山矿床和东山的西部矿床主要分布着含金石英脉型矿石,东山矿床东部九曲、大开头一带的矿石主要是含金蚀变岩型矿石。

2.4 斑杂状构造特征

斑点状构造是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是礼民金矿带矿化体岩石及围岩的显著特点。矿石矿物集合体呈近等轴状斑点,斑点大小较均匀,粒径多数可达0.5cm,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称斑点状构造。主要见于轻微热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中。斑点成分常为碳质、铁质或新生成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的雏晶。当温度升高后,这些斑点可重结晶形成变斑晶。当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时,称斑杂状构造。

斑点状构造是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是礼民金矿带矿化体岩石及围岩的显著特点。矿石矿物集合体呈近等轴状斑点,斑点大小较均匀,粒径多数可达0.5cm,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称斑点状构造。主要见于轻微热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中。斑点成分常为碳质、铁质或新生成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的雏晶。当温度升高后,这些斑点可重结晶形成变斑晶。当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时,称斑杂状构造。

3 玲珑金矿田5支1矿脉成因及机制探讨

-230m中段5支1脉整体走向43°,走向长度220 m,其中20线-22线矿体呈不规则透镜状产出,矿体整体NE倾,倾角65°左右,-230m中段矿体最厚17m,平均厚度6.20m,矿体内局部出现夹石,亦呈梭行出现(图三),至-190m中段矿体变薄至约5.0m厚,矿石类型呈钾长石化,主要赋存矿物为黄铁矿,黄铁矿整体呈斑杂状产出为主,靠近主构造处,呈黄铁矿脉产出品位最高46.40g/t,平均品位3.12g/t,单矿块提交矿量27671t,金属量86.33kg。该矿体自-190m中段向上回采17m至-167m水平尖灭。-270m水平没有探获该矿体(图四)。矿体垂向延伸约80m即告结束,矿体沿走向及垂向的延伸较短也印证了5支1的张性构造特点同时也印证了9支及5支2的应力关系。

通过平面和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支1矿脉位于9支矿脉与5支2矿脉走向发育的中间位置,9支矿脉与5支2矿脉沿北东方向呈帚状发散状态,同时发现9支矿脉与5支2矿脉为左行正断层,也可以称作左行重力断层,根据力学分析认为5支2矿脉与9支矿脉呈左旋应力场状态,在构造运动形成9支矿脉与5支2矿脉的同时在两组构造中间位置形成张性应力空间促使5支1矿脉的主构造形成,而5支1矿脉则呈现左行逆断层形式出现,为矿脉的形成提供的矿质来源通道的同时,形成张性空间格局,5支1矿脉主构造的两侧围岩受高温热液的烘烤蚀变作用形成钾长石化,而钾长石本身并不能成矿,但钾长石的碱性特点,却破坏了途经5支1矿脉主构造的高温含金络合物的稳定性,促使含金络合物以黄铁矿为载体沉积下来,并以斑杂状的形式产出于张性的钾化蚀变岩内,从而形成了5支1矿脉、矿体。

4 结语

通过中段构造综合分析认为:当矿区内出现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的同时,在两条成矿构造的几何空间中间位置,可以找到相应的斑杂状成矿靶区,预测5支1矿脉的探矿靶区向上会向北东方向挪移,相反向下部延伸,则会向南西方向挪移,即5支1矿脉的南西方向测伏规律。可总结以下几点:

①玲珑金矿田除以走向北东35°~70°走向石英脉型矿脉之外,存在受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控制的斑杂状矿化矿脉、矿体。

②5支1矿脉从NE向SW,同一矿体的赋存深度逐渐增加,即矿体向SW侧伏。

③斑杂状矿化矿脉、矿体的走向主要受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控制。

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内有除石英脉型金矿脉以外的斑杂状成矿型矿脉和矿体的存在。据此可以为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和延长中段的服务年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玲珑金矿田控矿构造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3:47-57.

[2]张韫璞.文子中,山东焦家式金矿[R].山东省地质六队,1982.

[3]杜松金,李红喜等.山东招远玲珑金矿田控矿构造及形成机制[J].高校地质学报,2003.9.

[4]张理刚.成矿成岩理论与找矿[R].1989.

[5]李兆龙,杨敏之.胶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作者简介:郭维杰(1978-),男,助理工程师,在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从事地质找矿研究工作。

endprint

⑥5支1号矿体。产出于5支1号矿脉中,分布在20-31线之间,最大延长220m,总体走向43°,矿脉整体倾向NE,倾角55±°矿脉在22线至31线之间呈脉状产出,20线至22线呈囊状产出,-230米中段已探明并已回采,-190米中段上采至-167米水平矿体尖灭,-270米中段尚未探获具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体。

⑦5支2号矿体。产出于5支2号矿脉中,分布在9-30线之间,最大延长430m,赋存标高+56~-370m(深部尚未控制),最大斜深492m,总体走向31°~44°,矿脉整体倾向SE,近西南端存在反倾现象,倾角54°~60°。矿山已采至-370m标高。

⑧9#支号矿体。产出于9#支号矿脉中,分布在16-36线之间,最大延长400m,赋存标高+100~-370m(深部尚未控制),最大斜深520 m,总体走向20°~24°,矿脉整体倾向SE,倾角60°~71°。矿山已采至-370m标高。

2.3 矿石特征

目前,玲珑矿区主要矿体成分是原生矿石。矿石中所富含的金属矿物除银金矿和黄铁矿以外,还富含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自然金。原生矿石中所含的石英和绢云母系非金属矿石,除此之外还富含方解石、绿泥石和长石等非金属矿。矿石中所含的金元素为主要元素,伴生有益元素为银、铜、硫。在选矿阶段,已对矿山进行了综合回收;矿体中富含少量的有害元素砷、锑,选矿基本不受其影响。矿石结构基本是晶压碎结构及粒状结构,此外还有填隙、充填、交代、乳浊、包含、交代残余结构等。从构造来看,除了有块状、脉状构造矿石以外,还有细脉浸染状矿石构造。

基于矿石结构、矿体构造、主要矿物组合及蚀变特点,可按矿石成因对矿石进行分类,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和含金蚀变岩型两类。玲珑西山矿床和东山的西部矿床主要分布着含金石英脉型矿石,东山矿床东部九曲、大开头一带的矿石主要是含金蚀变岩型矿石。

2.4 斑杂状构造特征

斑点状构造是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是礼民金矿带矿化体岩石及围岩的显著特点。矿石矿物集合体呈近等轴状斑点,斑点大小较均匀,粒径多数可达0.5cm,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称斑点状构造。主要见于轻微热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中。斑点成分常为碳质、铁质或新生成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的雏晶。当温度升高后,这些斑点可重结晶形成变斑晶。当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时,称斑杂状构造。

斑点状构造是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是礼民金矿带矿化体岩石及围岩的显著特点。矿石矿物集合体呈近等轴状斑点,斑点大小较均匀,粒径多数可达0.5cm,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称斑点状构造。主要见于轻微热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中。斑点成分常为碳质、铁质或新生成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的雏晶。当温度升高后,这些斑点可重结晶形成变斑晶。当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时,称斑杂状构造。

3 玲珑金矿田5支1矿脉成因及机制探讨

-230m中段5支1脉整体走向43°,走向长度220 m,其中20线-22线矿体呈不规则透镜状产出,矿体整体NE倾,倾角65°左右,-230m中段矿体最厚17m,平均厚度6.20m,矿体内局部出现夹石,亦呈梭行出现(图三),至-190m中段矿体变薄至约5.0m厚,矿石类型呈钾长石化,主要赋存矿物为黄铁矿,黄铁矿整体呈斑杂状产出为主,靠近主构造处,呈黄铁矿脉产出品位最高46.40g/t,平均品位3.12g/t,单矿块提交矿量27671t,金属量86.33kg。该矿体自-190m中段向上回采17m至-167m水平尖灭。-270m水平没有探获该矿体(图四)。矿体垂向延伸约80m即告结束,矿体沿走向及垂向的延伸较短也印证了5支1的张性构造特点同时也印证了9支及5支2的应力关系。

通过平面和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支1矿脉位于9支矿脉与5支2矿脉走向发育的中间位置,9支矿脉与5支2矿脉沿北东方向呈帚状发散状态,同时发现9支矿脉与5支2矿脉为左行正断层,也可以称作左行重力断层,根据力学分析认为5支2矿脉与9支矿脉呈左旋应力场状态,在构造运动形成9支矿脉与5支2矿脉的同时在两组构造中间位置形成张性应力空间促使5支1矿脉的主构造形成,而5支1矿脉则呈现左行逆断层形式出现,为矿脉的形成提供的矿质来源通道的同时,形成张性空间格局,5支1矿脉主构造的两侧围岩受高温热液的烘烤蚀变作用形成钾长石化,而钾长石本身并不能成矿,但钾长石的碱性特点,却破坏了途经5支1矿脉主构造的高温含金络合物的稳定性,促使含金络合物以黄铁矿为载体沉积下来,并以斑杂状的形式产出于张性的钾化蚀变岩内,从而形成了5支1矿脉、矿体。

4 结语

通过中段构造综合分析认为:当矿区内出现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的同时,在两条成矿构造的几何空间中间位置,可以找到相应的斑杂状成矿靶区,预测5支1矿脉的探矿靶区向上会向北东方向挪移,相反向下部延伸,则会向南西方向挪移,即5支1矿脉的南西方向测伏规律。可总结以下几点:

①玲珑金矿田除以走向北东35°~70°走向石英脉型矿脉之外,存在受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控制的斑杂状矿化矿脉、矿体。

②5支1矿脉从NE向SW,同一矿体的赋存深度逐渐增加,即矿体向SW侧伏。

③斑杂状矿化矿脉、矿体的走向主要受相互平行的左行正断层成矿构造控制。

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内有除石英脉型金矿脉以外的斑杂状成矿型矿脉和矿体的存在。据此可以为缓解矿山生产压力和延长中段的服务年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玲珑金矿田控矿构造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3:47-57.

[2]张韫璞.文子中,山东焦家式金矿[R].山东省地质六队,1982.

[3]杜松金,李红喜等.山东招远玲珑金矿田控矿构造及形成机制[J].高校地质学报,2003.9.

[4]张理刚.成矿成岩理论与找矿[R].1989.

[5]李兆龙,杨敏之.胶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作者简介:郭维杰(1978-),男,助理工程师,在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从事地质找矿研究工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