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之怪象分析与策略探寻

2014-08-27贾卉

江西教育B 2014年4期
关键词:作文课作文课堂

贾卉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金陵书香”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若水”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主张课堂应顺学而导,因学定教。出版了个人教学专著《若水:小学语文教学的自然之道》,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作文课堂的教学,尤其是这段时间担任了一次作文优课评比的评委工作,有机会连续听了很多节作文课。集中听课,大容量课例依次呈现,无形中有了一种反反复复的对比,于是让本来觉得在作文课堂中那些模模糊糊,不舒服的地方、奇怪的感觉立刻鲜明了起来。

一、怪象分析

1.体验成了重头戏,如何表达忘一边。笔者最近对10节体验性活动作文课进行了一项调查。

稍有教学常识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作文课弊病所在。名曰作文课,但是在课堂中我们看到教师的写作指导只有3分钟,学生的说话、写作一共只用了6分钟,而较多的时间都用在了活动上。这样的作文课真的有点本末倒置了。笔者认为,体验活动的时间不宜太长,这样既可以对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冲击力,也可以让出时间供教师进行相关写作指导和例文学习,让学生能有时间去回味消化,去构思,去自由、有创意地表达。

2.热闹非凡全过程,默思静写都没有。在印象中,我上小学那会儿,课内作文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几乎没有将课内作文带回家写的经历。但是,看当下学生的很多课内作文,几乎都是带回家经家长辅导完成的。那么课堂40分钟在干什么呢?热闹的情境创设、缺乏有效指导的练说占据着课堂绝大部分时间,能给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畅快写作就很难得了。教师一般都会在学生刚刚书写五六分钟后即暗示或直接匆忙叫停。执教者害怕课堂上出现大段空白,担心会陷入沉闷,总是想方设法地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让课堂始终保持热闹活跃的氛围。这固然有公开课情结,但也是一个教师作文教学的理念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它告诉我们写作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任何人都无法取代这样的过程,是要给时间让学生沉思默想、谋篇布局的。

3.只写精彩一两处,开头结尾全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国自古就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简洁明了,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而对于好的文章的结尾,人们称之为“豹尾”。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好的结尾,有画龙点睛之效,它能够让一篇平淡的文章变得熠熠生辉。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作文课为了追求40分钟的精彩,为了展示执教者匠心独运的设计,为了所谓的有效,却常常是“斩头去尾”毫不留情的,只写片段。长此以往,我想学生原有的谋篇布局的能力不是在加强,而是会被弱化;学生成文的能力不会提升,甚而会倒退。

4.课末总说回去写,课一结束难保证。作文课公开教学,我常常被教师精心选择的话题或者巧妙预设的无痕指导所折服。但是,当下课铃响起的刹那,一切都戛然而止了。因为此时,教师会用充满深情的语调说:“同学们,我们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写了。下课请大家写好交给你们的老师,或者写好后寄给我。”每逢听到这句话,我都会觉得很空、很假。此前我曾在部分班级做过一项这样的调查,公开课后能按要求写好作文的不足3%。既然没写,这堂课学生能有多少收获呢?教师在课堂上苦心孤诣设计的体验、指导,因为没有及时写作会很快被学生遗忘。写作从来就不是教会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没有写作实践的作文课,再好的设计终究是低效乃至无效的。

5.全员评讲赛包公,兴趣培养成空话。《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重视作文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可是,教师如果把控不当,导向不对,就会让现实的互改很“残酷”。笔者曾经听过一节“找‘领袖”的活动体验性作文课,有个学生对活动主环节的细节描写不足200字,但是经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竟然有11处有待修改的地方。我想,这名学生以后还敢写作文吗?班内同学下次还有勇气来展示自己的作文吗?不敢提笔,又谈何兴趣培养呢,更不用妄谈提高作文能力了。

以上这些怪象,其真正可怕之处还在于我们很多教师对此见怪不怪。于是这些怪象便堂而皇之登堂入室,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作文公开课取胜的宝典。细细分析作文教学的这些怪象,最根本的问题首先在于教师没有客观思考小学作文课的本质特征。作文除了要激发、唤醒、点拨、指导,还应该有时间让学生在最新鲜的时间内去描写、实践师生一起在课堂上经历的那些活动与指导,在课堂上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我们在作文课上所做的事情才会变得有意义。其次是教师在面对课堂时还没有做到心静如水,还不能够去还原教育的本质,做安静的教育,做慢的教育,这是需要弥补的地方。有些教常常会在课堂中总急于想去显性地展示某些东西,总认为课堂就应该是热闹的、积极的、亢奋的。于是在有意无意中便屏蔽了作文课那些属于安静体会、安静写作的特征,而将那些自己认为可以出彩的,可以挑动活跃气氛的分子无限放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样做得到了相对普遍的认可,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不觉。

二、策略探寻

学生的作文素养不是靠拥有热闹的、亢奋的课堂状态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笔者在针对这些怪象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名家和自身作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相互融合:让体验因表达而细腻,让表达因体验而鲜活。在作文课堂中适当引入体验性活动,可以让写作变得情趣盎然,但是要分清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写作文而不是图热闹。在开展体验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体验活动与作文指导相互融合,注意随时在活动中指导、提醒学生关注活动中自己内心细致的体验,并能分阶段及时书写。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捕捉自己内心的感受。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节作文课“亲情测试”,在创设体验情境,进行亲情测试的同时分阶段让学生及时捕捉、书写自己每一次去掉一个亲人姓名的感受。因为体验与作文指导及时恰当地融合,所以每一次学生的书写都是那么真切动人,那么具有现场感。随着铃声的结束,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文。随机展示的每一个学生都很精彩,每一篇作文都很独特。

2.合理安排:压缩指导时间,给足学生写作时间。回顾我们自己的作文能力,从来都不是教师教会的。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都如是说,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其实是真的没有多少作文宝典教给学生的。那些机械的、套路式的方法不说更好。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我们要尝试相信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写作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大力倡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指导的时间大可压缩,不是一定要讲的就不要多讲。可以强调本次作文主题,聊聊生活打开话题,拓宽视野,若三、四年级起步习作再做一点篇章结构的入门指导即可。其余时间要舍得让给学生进行默思静写,构思一篇完整的作文。

3.宽松评讲:拓宽“改”的意义,用成功引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文的批改直接可以让学生拥有成为一个成功者的心理体验,直接关乎着他们写作兴趣的培养。因此在作文批改时一定要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本着鼓励、激发的原则,宽松批改,多肯定,少改动,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宽松氛围。如何做到宽松评讲呢?这就涉及教师如何看待作文修改的问题。在课堂上拿出一篇范文来供大家交流评讲。这样的生生互评可以有两种导向。一是吸取别人作文的精华为我所用。这可以是因别人某一处精彩的描写而促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问题,进而修改等。其二是发现明显不当处。文章若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指出,并帮助作者发现、分析和修改。在作文评讲中对学生作文中语言的修改建议要慎重,允许学生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儿童特色,让儿童只写属于儿童的语言。教师要让自己试着成为儿童,走进情境,也许很多语言表达并没有问题。评讲宽松了,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兴趣自然就来了。用成功激发兴趣,用兴趣激发兴趣,禁锢太多,戴着镣铐就不会有兴趣的产生。

其实只要我们的作文课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真正落实生本思想,把握作文教学的特点,怪象就会自然缓解以至消失。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课作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马老师上作文课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