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4-08-27李诚举
李诚举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务院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把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以高校内敛素质为重要措施,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同时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合适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当前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责。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方位成才教育的宽广舞台[1]。
现代大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没有能力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难以与时俱进。现代教育给学生的是知识、方法和视野。给知识是提供给学生博大的学习空间,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及博览群书的平台。给方法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平台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做事。给视野就是让学生在智力、非智力、情感、情商、智商、为人与涵养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何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创新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它还与创新情感有重大关系。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创新情感和智力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产生综合效应。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动力”是证书、学分、奖金。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部分学生难以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停滞不前,这种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进展,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弘扬大学精神,树立良好学风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组建高水平教师指导团队,是带领学生完成各项工作的保障。在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计划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努力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凝练而成的,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3]。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经过大学的培养教育,大学文化的陶冶,大学期间最珍贵的收获就是大学精神。大学应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以办学理念、校训精神等为载体,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精神是需要塑造的,高校应该把人本意识融入大学精神,围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铸造大学精神。如何铸造大学精神,是当前高校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引导科技活动,构建学术科技创新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着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的原则,以“合作、创新、实践、成才”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大一新生怀着崇高的理想进入大学,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富有强烈的新鲜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软件做好自身性格特质测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走向,确定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撰写职业发展规划报告,确立人生目标,明确5~10年发展计划。从中筛选优秀者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科学地评价自己,梳理人生发展脉络。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成才意识,调动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探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选择未来职业方向。
(二)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点,有意识、有规模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并且形成长效机制,锻炼学生科研团队。加强引导,积极扶持学术创新团队。选派优秀的指导教师,认真帮助学生选题。确立科研目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科发展研究及科研工作。本着“自愿申请,专家评审,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组建优质团队,分别提出立项申请,经学术委员会审核,完成立项,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通过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可以看出广大青年学生都有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对学术研究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实践精神风貌。
当前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很多。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引导他们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爱好相同、兴趣一致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科研兴趣小组,有选择地开展科研工作。在活动中形成科技作品,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如数学知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电子商务等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其中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主办的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重要活动。它对于促进大学生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赛事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体指导教师不断丰富知识结构,研究赛事,掌握最新进展,与时俱进;顶高温,战酷暑,积极开展暑期第二课堂培训,强化学生知识技能,适应竞赛需要。这一赛事在同学们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同时也是培养专业思想的平台,使大家更加热爱专业、喜欢专业,并进一步了解专业前景,应用空间,学科发展方向。激发了同学们树大理想、干大事业的目标和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endprint
(三)大学生从业技能和创业计划竞赛
对于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抓好教育实习环节。适时开展从业技能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如师范类大学生的讲课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创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的重要赛事,自1998年引入中国,就成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是意识、精神和挑战。创业是团队合作、历炼成长、生命体验。创业计划大赛,是高科技与风险投资合作的产物,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投资可行性报告的竞赛。
创业大赛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使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工作得到了发展,成为广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和科技活动的新形式,同时也成为高校之间彰显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窗口,活动引起了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国际学生商业竞赛模式为依托,在完成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被誉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方式[4]。同学们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专业背景学生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配合,逐渐学会运用现有条件,选择技术或服务项目,选择市场运作模式,选择说服风险投资商的技巧,选择将闪光点变成市场热销产品和服务的最佳途径等等,这是一种创业理念、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锻炼,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的一种考验。创业计划大赛让同学们初步体会到,创业并不总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而是一项充满了风险、挑战与磨练的历程。实践证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同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卓越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不仅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且及时将学生需求反馈给教师,从而辐射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辐射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对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空间。学生自从参加了科研活动后,问问题的人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前沿,层次也越来越深,授课老师必须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教学需要。这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改善了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15-16.
[2]翁细金.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依赖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2(6):70-73.
[3]陈建新,等.论大学精神[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4(4):14-18.
[4]傅强,等.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服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2(5):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