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至鄙浅,然颇行远”说开来

2014-08-27

中国扶贫 2014年10期
关键词:武强年画

地处燕赵腹地的河北省武强县,至今仍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然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诞生了一道文化盛景——武强年画。

历史上,武强曾属深州,《深州风土记》上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板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武强年画的原料,均产自当地:刻版所用的木材,是当地一种耐旱、抗盐碱的杜树,这种树年轮不明显,木质柔韧,遇水不变形,刻绘不脆裂,上板不走样,卸版不变形。所用纸张由芦苇和秸秆制造,也产于当地,所用颜料均来自植物萃取。虽物力稍绌,但武强人心灵手巧。

武强年画多用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有喜庆、升官、发财、结婚之意。在构图上,整个画面几无空闲,体现出一种丰满富足的感觉,表达了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对于丰衣足食生活的强烈向往。创作手法上,武强年画传人说:“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这通俗的语言,体现了武强人的创造性和随意性。

然而,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却总被官方视为“鄙浅”之品,被排除在艺术史册之外;又因它是一年一度的节俗时令装饰品,用价格低廉的毛头纸制作,“一年鼓一张”,很少有人保存或使用多年,因而难觅准确的历史起源。但从博物馆抢救、收存的大量民间年画古版和年画资料考证及文化考古来看,当始于宋元时代。传承近千年,其生命力不可谓不强大。究其因,武强年画是表达百姓自己诉求的载体,是百姓欣赏得了、消费得起的艺术,是农民集体审美意识的传达。因此,尽管古代官方的评价不无贬词,但武强年画却在民间走得风风火火。

这一在滏阳河畔扎了根的艺术,逢盛世而愈娇艳。

1985年,武强年画博物馆建立,现为国家重点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开馆以来,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次,曾5次来馆参观的日本民艺家三山陵女士评价说:“武强年画是中国年俗、民俗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促进武强年画的传承,武强县积极开展“武强年画中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对外宣传和艺术交流活动,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30多个大中城市及美国、韩国、新加坡、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家举办专题展,大大提升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2012年2月,来自河北大学工艺美院的25名模特向在场观众展示了5大系列、45套武强年画服饰,首次尝试以动态的服装服饰演绎武强年画静态的语言艺术,使年画变成了流动的风景。

2014年3月22日,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的廉政文化展览系列活动中,“画乡品莲”武强廉洁年画展作为全国唯一受邀参加的地方特色内容,好评如潮。《周敦颐爱莲》、《两袖清风》、《廉字图》、《忠心保国》、《焦裕禄》等百余幅武强年画精品,分为“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和”——“礼之用,和为贵”四部分参展。湖北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张依涛深有感触地说:“武强廉洁年画特色鲜明,形式活泼,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好教材!”

静态年画述悲欢,大俗大雅奏强音。古代难登大雅之堂、只在民间风行的武强年画,而今不仅走出国门,还奏出时代最强音。看来,至鄙浅,也能颇行远,适合的,便是好;不断创新,便能行远。梳理武强年画的发展脉络,给人启迪颇多。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强年画
吃老本
武强木板年画的传承、图新与艺术生机
牛年画牛
年画
Inflationary Cosmology with Quantum Gravitational Effects and Swampland Conjectures∗
缸鱼年画之旅
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武强年画
Efficient Method for Accelerated Reliability Qualification Testing
新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