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碳标签国际发展趋势的策略选择
2014-08-27鲁旭
鲁旭
碳标签,也就是在产品标签上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标示出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向导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产品的生产环节。碳标签本是一种国内碳减排措施,但在生产与采购全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碳标签对于供应链的低碳调整已经跨越国境,其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碳标签的价值,也积极在国内实施碳标签制度。因此,我们只有直面推进碳足迹标签,采取得当策略,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低碳发展和规避碳壁垒的双重效果。
一、碳标签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碳足迹标签的发展
一些在碳足迹测量标准上走在前列的国家,如英国和日本,其碳标签为统一化的碳足迹标签,即标签上显示产品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数值。其中,英国是最早推出碳足迹标签的国家,其标签上显示的信息也最多,以T恤衫为例,除了告知具体数值之外,还配以文字告知消费者洗涤温度的选择、避免甩干和熨烫以及循环利用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使用中的碳足迹(见图1)。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参考英日标准以及ISO的相关环境标准,紧随其后纷纷采用碳足迹标签,如法国、台湾等。美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碳标签的发展也最为多样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殊需求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碳标签,碳足迹标签是其认证机构出具的其中一种碳标签,但也说明碳足迹标签在美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和泰国,其碳标签有碳足迹标签和碳减排标签两种类型。在韩国,这两种碳标签代表发展的两个阶段,首先推出的是碳减排标签,强调产品达到规定的减排目标,在企业达标的基础上推出的碳足迹标签则用以强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泰国,两种碳标签同时使用,国内一般采用的是碳减排标签,但是,近段时间以来,泰国的碳标签发展大有在国内也推行碳足迹标签的趋势。
(二)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发展
目前,产品碳足迹评价较为知名的是英国的PAS 2050和日本的TS Q0010两个国家标准。以英国的PAS 2050为例,其产品碳足迹评估结果只是碳排放清单,一般只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披露,但是,PAS 2050规定,如果企业的对外披露必须经由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碳认证问题由此产生。碳认证的结果就是推行PAS 2050标准的企业要求供应商在产品上加贴第三方机构予以披露碳足迹信息的碳标签。尽管碳标签在发达国家起源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企业自行设计的碳标签也非常流行,但随着碳足迹标准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碳认证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这使得碳标签大有从自愿型碳标签向强制型碳标签发展的趋势。英、法、德等国家正在起草有关行政强制碳认证标签应用于工业产品的相关法案,美国、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对此积极呼应。2008年,ISO开始拟定《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交流的要求和导则》(ISO 14067),包括量化计算和沟通标识两大部分,会采纳和完善目前的这两种国家标准,计划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出版。虽然至今还未有其确切出版的信息,但可以明确的是ISO 14067标准具有国际权威性,一旦通过,很可能被纳入WTO框架,成为各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国际通行标准规则。
(三)碳足迹标签推进碳关税的发展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是根据出口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排放量,或者根据进口国内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来测度,则由进口国搜集相关信息并设定标准来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那么,碳关税只与出口国或者进口国的平均碳足迹有关,无需出具碳排放清单,其实就是无需提供产品的碳足迹认证标签,但此类征收碳关税的做法容易招致出口国的反对。目前,碳关税以进口产品的实际碳排放为标准进行征收被认为是最为合理,但需要测算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如果所有出口到碳关税实行国的产品都加贴碳足迹标签,碳关税便可依据进口产品碳足迹标签上所标识的CO2排放量进行征收,则碳关税与碳标签便具有关联,而二者的实施如果都是通过权威的碳评价技术标准和第三方机构来实施,则碳关税作为碳的边境调整措施,其征收就更为合理。现在由于碳足迹的国际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碳足迹标签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虽有压力,但还没有被强制加贴,也导致国际贸易中还不能根据碳足迹标签所显示的产品碳足迹来征收碳关税。而ISO 14067 一旦确定碳足迹的统一规则,碳足迹标签的强制加贴就会解决碳关税的征收技术难题,增强碳关税的可实施性。
(四)碳中和标签的发展
碳中和,又称碳平衡或碳补偿,是指企业和消费者通过付款给专门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造林或其他环保项目的方式来抵消掉其所有减排努力都穷尽之后仍然存在的碳排放。2010年5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推出独立的碳中和规范——PAS 2060:2010,被认为是BSI从碳足迹走向碳中和的标志。所谓的碳中和标签就是将产品碳中和的情况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代表该产品的碳足迹显著减少,减少的方式是通过碳中和将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完全抵消。跨国间使用碳中和标签,被中和的多余排放量相当于内化碳排放成本于产品之中,提高了产品的出口价格,可以视作碳关税的变形形式,而且是出口企业主动将碳成本加于出口产品价格之上。碳中和标签与碳关税的不同点在于,碳中和的款项留在了出口国,尽管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但是,并没有使出口国利益受到损失,这也是近年来这种碳中和标签发展并没有受到类似碳足迹标签和碳关税那种担忧的原因,甚至被看作是突破碳壁垒的一种方式。如果今后发达国家强行征收碳关税,并不排除发展中大国使用碳中和标签来减轻其影响。碳中和标签的发展与国内外是否实施碳足迹标签无太大关联,仅是欧盟现有的ErP指令等生态环保标准,就能促进国内企业为达到该标准所规定的限定排放量而加贴这种碳中和标签。
二、中国碳标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与英国标准协会(BSI)成功申请英国大使馆战略方案基金(SPF)项目资金,用于将PAS 2050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引入中国,并在水泥和PVC制造业进行试点。2009年6月,CNIS和BSI在北京共同主办PAS 2050中文版发布会。2010年5月底,环保部4类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并于同年9月对外发布,企业可以自愿申请认证。2010年9月,CNIS和BSI又将碳中和标准引入中国。2010年11月,首批11家企业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该认证,并获得认证标识(见图2)。该标识图案为太阳、青山和绿水,将CO2的文字简化成大写字母C,与国外的碳标签几乎无共性特征。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国产品碳足迹制度的研究课题,参与该课题的多家国家级认证机构积极研发各个行业的标准。2011年4月,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低碳承诺产品标志(见图3),对签订绿色低碳承诺合同的企业予以该标志并对其承诺的产品进行评估。该协会推出的碳标签有了一些改进,如标签上明确标示CO2字样,采用向下箭头代表该产品在二氧化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但与其他国家的碳标签相比,该标签文字太多,不利于消费者快速识别和记忆,且将绿色与低碳多种主题放在一起,模糊化了消费者对碳标签的认识。2012年9月,中国低碳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成立,协助政府部门提升低碳产品信息化水平以及帮助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对低碳产品认证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认证证书以及认证标识(见图4)。该标识仅设低碳一个主题,且大大简化了前两种碳标签,与国际上一些国家所实施的碳减排标签有类似之处,但没有泰国等国那么丰富的减碳比例含义,而且,ABCDE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认证机构,而消费者认识这些认证机构的差别性必然存在障碍。endprint
中国碳标签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同一时间起步,仅以亚太地区来说,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均是在2009年就已完成从碳标准、碳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的实施工作。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碳标签各项工作的推进相当迟缓,直到今天只完成了韩国碳标签的第一步,也就是只推出了碳减排标签。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碳标签问题上存在两种思维,一是充分认识到碳标签对于引发低碳消费乃至整个产业链的低碳革命的作用;二是也十分忧虑碳足迹标签的实施会加速碳壁垒的形成,也就是说,碳标签的实施,使得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有了国际比较,中国产品所标注的碳排放量若大的话,添加这类数值的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进行销售,会因欧美消费者的低碳选择而被排斥在购买意愿之外,确实会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出口市场份额损失,也会便利于发达国家单边向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就目前中国推出的碳标签而言,则是这两种思维的折中,也就是既采用碳标签,也规避其真实碳排放数值的披露,然而,这种碳标签对于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消费者普遍对于此类标签缺乏认识,并没有引起如能效标签那样的消费者关注。碳标签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一些市场自发型低碳措施效用的发挥,如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产品碳标签上的碳足迹信息缺失,使得消费者无法对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估计,这些消费者进入碳交易市场去进行碳中和的意愿就很低,继而也无法带动企业进行自愿碳交易,自愿碳交易市场在中国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
三、碳足迹标签发展的正确认识
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目前还只是一个可能的发展趋势,在ISO 14067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之前,以及在碳中和标签降低碳关税壁垒性的情况下,碳足迹标签对我国来讲应该是进一步调和碳标签低碳革命性与碳壁垒性的发展方向。
(一) 碳足迹标签给予外贸企业发展新机遇
目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是优质低价,在这种贸易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恶性竞争,各个外贸企业拼价格使得很多出口业务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一些外贸单子仅以出口退税来维持盈利。欧美市场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使得低碳成为其选择消费品除价格与质量之外的又一尺度,国外标注碳足迹标签的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更高,也更受消费者欢迎。如果我国企业重视欧美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积极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贴碳足迹标签,就可以摆脱在欧美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厄运,赢得国外低碳消费市场的更多份额。既使我国的产品目前达不到低碳排放的标准,仅从一些公司加贴碳中和标签就能赢得欧美市场的事例来看,如广州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海外展会上其碳中和标签成为该企业最为亮眼的标志,如果企业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改善生产过程中较多碳排放环节的同时,通过碳标签来赢得环保美誉和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认可,就能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碳标签已被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外贸企业视为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既使中国国内不推出碳足迹标签,碳足迹标签以及碳中和标签也会在外贸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二)规避碳足迹标签阻挡不住碳壁垒的实施
在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尚未发布,而碳标签还处于自愿实施的阶段,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强制性碳技术标准来达到相同的目的。2007年8月,欧盟颁布的《制定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率先对产品耗能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环保进行强制性约束,进入欧洲市场的几乎所有耗能产品(除车辆以外)都必须加贴CE(Conformity With European Demand, 符合欧洲要求)标志。2009年10月,欧盟又公布了《所有能耗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nergy-related Products,2009/125/EC,简称ErP指令),耗能产品范围从直接扩展到间接,相应地我国受该指令限制的出口产品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高新技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不失去原有的欧洲市场份额,只能积极配合客户要求,加贴符合规定的标签,如2011年华中第一起自愿碳交易缘起于湖北金利源(集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要求所用面料必须符合欧盟生态环保标准,而当时的金利源公司产品暂时达不到该标准,形势所迫其采用碳中和的方式来化解难题,之后又委托联合国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碳盘查,获得服装“低碳”证明,也就是碳中和标签,从而使得产品能够顺利进入欧盟市场。可以看出,碳壁垒的实施只是因为碳足迹标签的存在而更为直接,即使没有出口国的碳标签制度,也不阻碍发达国家对外构筑碳壁垒。我国规避碳标签的做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意味着对外的成本损失更大,为加贴碳足迹标签或者碳中和标签,目前外贸企业在缺少国家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去寻求国际认证机构的帮助。
(三)碳足迹标签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新思路
碳足迹认证标签还未被强制实施阶段,碳足迹标签对我国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碳壁垒的负面作用。目前,各国使用的碳足迹测量标准不一以及碳标签的种类繁多,为碳标签的国际比较设置了障碍,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多样性来缓解碳标签的壁垒性。而这种标示有碳排放数值的标签加贴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上,辅之以低碳消费以及碳中和的宣传,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消费者可以更为便利地计算自身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激发其低碳消费和进行碳中和的热情,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低碳革新,较之与目前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思路而言,碳标签涉及消费者,也就是涉及企业关心的市场问题,而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必然会激发企业低碳发展的动力,使得企业自发低碳发展转型变得更为顺利,而我国的自愿碳排放市场也会因主动购买碳减排额的消费者和企业增多而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切如果在碳足迹认证标签被强制实施阶段来临之前实现的话,即使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要求加贴碳标签,加贴碳标签的我国产品也会因为有了低碳竞争力而不再是碳壁垒。endprint
四、我国碳足迹标签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碳足迹标签的新认识,在国外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之前,只要我国能够在碳足迹标签发展上策略有方,必然能够达到国内低碳发展与跨越国际碳壁垒的双重效果。
(一)加快推出碳足迹标签
ISO14067的即将发布对我国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有影响,因为标准改变意味着一切工作又需要重新再来,不如等待标准出台后再推进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相关工作。但是,需要明确的是,ISO 14067的推出本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如果该标准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发布,这一等待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因为国际社会留给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2020年之后中国的碳减排国际压力会很大。即使ISO 14067能够及时推出,各国对此进行调整、发达国家调整后国家标准之间的互认以及这些标准用于强制性碳标签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完全可以在发展中观望ISO 14067在各国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国际压力的强度来协调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
(二)确立碳标签的管理机构
各国在发展碳足迹标签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权威的碳足迹认证机构,如英国的碳信托公司、美国三大专门的标准公司、日本经济产业省管理各民间机构认证等。我国在碳标签的发展上有类似日本的做法,都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行,但是,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全权负责并联合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共同推进碳足迹标签的做法不同,我国碳标签开始由环保部在全力推进,其推出的低碳产品标签与包括日本、德国等在内的8个国家已在标签上达成了互认。之后发改委则为规范民间自发的低碳产品认证活动,也推出其低碳认证标识。为保证碳足迹标签的良好发展,可以仿照日本做法,由国家发改委全权负责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联合各个部委来进行,以其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来有效规范各类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
(三)选择特定行业试点碳足迹标签
对于我国而言,统一的碳足迹标签方法并不可取,可以采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同时采用碳减排标签和碳足迹标签这两种形式的碳标签。对于碳足迹标签,可以在特定行业全力推进,如食品和服装纺织业。选择食品行业和服装纺织业,从国内来讲,衣食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消费之中,对于低碳消费的引导作用最大,从国外来讲,这些行业本就属于在欧美国家严格标准下打入市场的进口产品,即使没有碳标签,欧美国家也会采取其他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对其构筑碳壁垒。而且,碳标签在这些行业已有较高的意识,如碳标签在纺织业界的认同度高,更多企业即使不加贴国内碳标签,也会出于海外市场的考虑加贴国外机构认定的碳标签。
(四)促进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
对于还未适应高标准要求的行业企业,可以先推进碳减排标签的加贴,给予生产企业调整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碳减排标签设置减排不同程度的标识,颜色选择可以从红到绿,以代表该产品在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这种颜色变换的标签,消费者即使不通晓其所代表的真正减排数值,仅从颜色的判断就能大致区分各种产品的减排程。通过消费者监督的方式可以激励企业不断加大减排力度,而一旦企业减排具有成效,也就是产品的碳足迹已不高,那么,披露碳足迹就是该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就应该积极促进该产品从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以帮助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五)大力宣传碳标签
统一化的碳标签推出后,仅仅通过认证机构宣传使得企业主动进行认证还不够,应考虑面向消费者去扩大碳足迹标签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这种宣传可以结合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向消费者说明低碳消费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普及生活中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的来源知识,教会消费者测量自身排放碳足迹的方法,推出碳中和的时尚环保理念等,而且要做到这些宣传最终都落脚到碳标签上,达到碳标签在国内商品上加贴之前就让消费者有所熟悉和认同,从而真正引导消费者购物时关注这两类碳标签、并激发其优先选择加贴碳标签产品的热情。
(六)积极协调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
在我国没有统一的碳足迹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而企业又不具备如跨国公司那样自行开发碳标签的实力的情况下,应国外客商要求需要加贴碳足迹标签的出口企业往往寻求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测量碳足迹并加贴该机构认证的碳足迹标签。我国的碳足迹标签推出后,应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进中国碳足迹标签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认工作,使得我国企业对外出口时只要加贴本国的碳足迹标签,就能够符合对方市场的环保低碳要求。这样做,为我国出口企业加贴碳标签省去较大费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相应发展,促进这些机构更为务实地服务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加强与国际同类机构的沟通与交流,把握更为先进的评估技术,促进我国碳足迹标签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郭莉,崔强,陆敏.低碳生活的新工具——碳标签[J].生态经济,2011(7).
[2] 王志华.WTO规则体系下的碳标识认证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3] 廖志慧.碳交易,莫因短视错失良机[N].湖北日报, 2013-03-08(011).
[4] 杨雅敏.碳标签全球推广的可行性初探[J].商品与质量,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