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年的跨越
2014-08-27李徽
李徽
2014年6月2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踏上了台湾的土地,开始了为期四天三夜的访台行程。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治65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访台,缔造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里程碑,巨大意义值得历史铭记。
从微观层面来看,张志军此行,除了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会面,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留给了台湾基层民众,在不到80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从北到南走访五县市,用脚丈量,用心倾听,充分向台湾展示了大陆官员希望“知台”的努力和善意,也传递了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心,同时更收获了台湾民众的欢迎、理解与媒体舆论的普遍肯定。可谓步步出彩,意义深远。
两岸跨“雷池”一步
6月25日午时,挤在新北桃园机场的几百位记者跃跃欲试地等待着一位特殊访客。中新社的驻台记者陈晓愿也是其中一员,他在等待的空闲把一张航班监测软件截图发布上了微信朋友圈,并写道“见证历史的一刻到来,很多记者迫不及待地定位航班位置。”在图片中,从北京起飞的CA185航班已经处于台湾岛的西海岸线上,位置不断向桃园移动。
十几分钟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乘坐的这架班机稳稳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走出飞机的张志军笑意满满,他大方地用并不标准的闽南话向着台湾民众打了个招呼:台湾乡亲大家好!
这的确是历史性的一刻。作为1949年之后首位登上台湾土地的大陆主管涉台事务的最高级别官员,张志军的这一步,被舆论视作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关键里程碑。“我们这次从北京到台湾,飞行用时不到3个小时,但是迈出的这一步足足用了65年。”张志军如是说。
在19 49年后漫长的几十年中,国台办主任到台湾参访,一直被认为如“天方夜谭”般难以想象。不论是两岸在战争年代的炮火纷飞,还是在对峙年代的长期隔绝,甚至是即使在“两岸和平发展”的今天双方仍旧存在的深刻政治分歧,都让“国台办主任访台”成为两岸间最敏感的议题之一。
但张志军还是来了。这一步,也被很多媒体认为是跨越“雷池”的一步。由于在两个多月前,台湾“反服贸”游行的影响,曾让张志军年初就许下访台承诺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越是这样艰难的时刻,越需要双方强化互信,增进共识,张志军的“如约而至”,充分显示出大陆方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诚意。
张志军此行的一大主题是与2014年2月曾到访大陆的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进行第二次会面,实现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互访。这是落实国台办和陆委会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重要一步,对于提升两岸交往制度化水平、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25日下午,张志军与王郁琦在紧邻桃园机场的华航诺富特饭店举行第二次正式会面。两个小时的会面中,双方讨论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若干事宜,表示要继续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更好地回应两岸民众的期待,不断造福两岸民众;继续完善国台办和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两部门的沟通,妥善处理和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两岸民众。
此外,双方还在促进经贸合作和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共同研究、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大陆旅客在台湾中转、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继续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大力支持开展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学生的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
台湾《联合报》刊登的专家文章就指出,从“张王会”的各项共识可以看出,大陆已经释出了实质的善意,显示大陆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实际行动化解不利的因素。
四天三夜 用心用耳“走基层”
对于张志军此次的访台,舆论关注点其一聚焦在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举行的“二度会面”,让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终于实现“有来有往”,建立起了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机制。其二则重在观察这位大陆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如何在台湾基层“走起来”,面对台湾多元多变的政治生态与错综复杂的民生民情,他又将如何智慧应对?
此次虽是二度“张王会”,但事实上张志军与王郁琦会面仅有两次,一次对外开放一次闭门恳谈,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则全部用来“走透透”。从北到南,纵贯桃园、新北、高雄、台中、彰化五大县市:在新北市,走访汐止区厚德里、土城区顶埔公共托老中心、知名凤梨酥厂家维格饼家五股总公司和温泉之乡乌来;在高雄市,参观中都湿地公园、小林村重建情况,走进杉林区木瓜果园,了解果农生产生活情况,拜会佛光山星云大师,与义守大学两岸大学生座谈;在台中市,走进惠明盲校,鼓励盲童做“生命的强者”……
张志军素来以作风低调、严谨务实、重视调研工作而著称,在很多媒体眼中,他儒雅、谦逊,是大陆典型的学者型官员。早在2014年5月份,重调研的张志军就曾走访浙江,看望当地的台生台企,了解他们在工作学习上的困难。此次走访台湾,从孤寡老人、妇女儿童、青年学子到中小企业者、农民渔民、泰雅乡亲,接触的是名副其实的“三中一青”人群。为了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多看、多听,张志军此行每天要安排五到六个行程,即使晚间也不留白。强度可用密不透风、马不停蹄来形容。这样付出与安排,也被舆论认为“相当用心”。
张志军此行不但用心,且更有诚意。他在闽南语上的“认真好学”一直为媒体津津乐道。在2013年海峡论坛走访台湾庙会时就曾以一句“好呷好呷”(闽南语:好吃)秀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2014年海峡论坛的两岸庙会上,被台湾媒体追问闽南语水平时,他诚恳地表示“正在练习”。果不其然,此次一登上宝岛,张志军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礼厚礼厚”(闽南语:你好)跟乡亲们打招呼。虽然祖籍江苏南通的张志军闽南语并不标准,但那份希望“入乡随俗”的诚意却颇打动人。
在面对经历过八八风灾的小林村村民时,张志军不仅带来了四川灾区民众的礼物,诉说两岸血浓于水的情谊,看到小林村在风灾时的惨状记录时,更几近落泪;在新北的托老所,张志军主动为老人们“盛菜递饭”,耐心拉家常;在社区活动中心,他兴之所至更抱起孩子们合影,并祝愿妇女朋友们“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在佛光山,他感叹“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并许愿希望两岸同胞用亲情和智慧来化解心结,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在与台湾义守大学的学子座谈谈到两岸经贸往来时,张志军更是推心置腹,他说:“大陆需要更多了解台湾,台湾也需要更多了解大陆,了解共同的民族历史、文化等。人生不是一场短跑。作为年轻人,要尽量把自己的根扎得深些,根深才能枝繁叶茂。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你们相处好了,两岸之间就会多一些理解和信任。”
在行程的后半段,张志军一行由于遭遇个别“台独”学运分子的暴力干扰而主动缩短了行程。虽然行程改变,他却仍通过改变地点、改变形式等方法与台湾渔业代表和雾峰林家后人进行了座谈,并委托代表将带来的漆器妈祖赠予了鹿港天后宫,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对台湾乡亲的承诺。
凡此种种,无一不展现出这位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知台”的努力与认真,以及与台湾各界沟通的诚意与善意。
玉汝于成 两岸关系再添新动力
顺利完成第二次张王会,实现了扎实的“走基层”行程,倾听了各方声音,体察了民情民意,四天三夜的首次访台之旅,张志军向台湾展示了大陆官员希望“知台”的努力和善意,也收获了台湾民众的欢迎与媒体舆论的普遍肯定。
旺旺中时民调中心在6月22日张志军访台前夕完成了一份针对台湾地区800余位成年人的民调。民调显示,对于张志军访台,过半受访民众表示应该待之以礼,合计有35%的台湾民众表示欢迎,合计有24%的民众不乐见,41%的民众对本次访问不置可否,未明确表态。从民调上看,张志军此行在台湾是具有一定民意基础的。
而更好的民意体现则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在张志军到访过的新北汐止区厚德里活动中心,里长陈友谅就表示:他毫无架子,非常随和,而且幽默友善,跟居民们聊天就像在自己家拉家常,妇女小孩都觉得跟他没有距离。
在高雄小林村的木瓜果园,果农们纷纷要求这位官员在自己的帽子上签字,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型官员面对南部民众的淳朴热情,擦着汗一一满足着果农们的需求。
甚至连同行的台湾媒体也透露,张志军此次城际接驳多搭乘公共交通,并坚持乘坐标准厢而非商务厢,例如从新北到高雄,就与随行人员和媒体一同购买团体票,其务实节俭的作风令人欣赏。
台湾《联合报》的文章就认为,张志军此访落下善意棋子,在开启沟通机制常态化的同时,也表明与岛内地方政府交流不分党派颜色,对台交流领域要扩大深入,且多听少讲多干实事。文章指出,张志军访台地点涵盖社区、中小企业、学校、寺庙、农家等,显示大陆决定继续扩大对台交流的范围与力度。
台湾《工商时报》的分析则认为,张志军此访与过往两岸政治人物的会晤有所不同。藉此机会,张志军能站在第一线观察,实际听见台湾基层真实的声音,对台湾社会多元和复杂结构,必然点滴在心。
事实上,对于台湾社会的“多元”及“不同声音”,张志军早已有所体认,也并不回避。在抵达桃园机场面对媒体时,他就指出“两岸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表示“两岸之间有这个和那个难题,须两岸共同克服。”
而在与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陈菊会面时他就谈得更加细致:两岸在发展进程中有着一些共同的历史记忆,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不同的历史记忆,形成了两岸在社会制度、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异。我们知道台湾民众非常珍惜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我们也尊重台湾民众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两岸之间不仅存在着地理上的距离,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怎么办?还是应该鼓励两岸之间多交流。
在台湾著名学者、评论人邱毅看来,张志军此番言论开诚布公、落落大方,此外针对陈菊提出的高雄航班、农渔产品等要求,他也都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响应,“听说绿营人士私底下对张志军竖了大拇指。”
而与张志军的一言一行赢得台湾主流媒体高度评价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访问过程中少数“台独”学运分子的粗暴行径遭到了台湾主流媒体舆论的同声谴责。邱毅认为,“这对台湾造成了显著的负面伤害,也暴露出反服贸学运以来,台湾社会对抗争学生违法行为纵容的涟漪效应。
而通过张志军此行努力“知台”的出色表现,台湾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反思声音。台湾知名媒体人毛嘉庆就撰文指出:我们常常用台湾眼光去看大陆,甚至说大陆对台工作做得不够,但我们对大陆工作就够吗?台湾了解大陆的人更少,我们往往用自己想法去想当然!
张志军一行赴台前,舆论多关切他如何应对台湾复杂多元的民情民声。而今答案似乎也不言自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管是对待多元复杂的台湾民情,还是不断变化的两岸关系,只要时刻把台湾最基层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诚地倾听他们,关心他们,将心比心,那么就一定会得到最广泛台湾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透过张志军此次访台受到的欢迎,以及抗议插曲后舆论各方的反应可以看到,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无疑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国台办主任访台,从65年间的“不敢想象”,到如今的玉汝于成,张志军这一步可谓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动力。
在返回大陆前,张志军在机场表示:此次来台湾绝非最后一次。这一承诺,也为未来的两岸关系拓展出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