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 专注成就卓越
2014-08-27
有人说任正非易于接近,善待员工,对待客户也谦和有礼;也有人说他性格暴躁,做事偏执;还有人说他对待高管苛刻、不通人情,但任正非留给外界最直观的感觉是神秘,因为他几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了解他的人都说,当你看到任正非的时候,他的不修边幅会让你惊讶,一身老革命同志的装扮会让你对他敬畏三分,他为人低调,出差从不带秘书,拎个行李箱,说走就走,雷厉风行的个性与他曾经的军旅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说军人正直、粗犷、豪迈,但在任正非的神色里,却多了一丝未能泯灭的狼性。
华为——中华有为。1987年,四十不惑的任正非用21000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初创华为只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吃饱饭是任正非当时唯一的念头,他更没想过,27岁的华为能形成今天的规模。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任正非当初的选择注定了这就是一条充满曲折、充满挑战但又充满无限可能的路。1983年,在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破旧的七层高楼里,任正非练就了扎实的技术功底。谁曾想到,一个军人转业下海经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会成为21世纪的商业大佬。
把握机遇 三思后行
同行人说任正非是典型的“学毛标兵”,在华为,任正非确实在运用毛泽东的理念管理企业,他常常用革命时期老百姓的团结来感化、动员自己的员工,用唱军歌的方式倡导团结精神、发扬企业文化,这种理念似乎与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格格不入,却又彼此相互融合。华为创办初期,国际电信的商业巨头们早已盘踞在中国大地上,虎视眈眈。这些巨头财产雄厚,故意打压华为,而当时国内市场环境也并不理想,陷入恶性竞争,这些巨头们的财力也大幅下跌。任正非为了避开直接交火,学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即华为占领巨头们忽视的农村市场,最后再占领城市。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销售策略居然奏效了。
任正非学习毛泽东的战略,除了和爱好有关系,和他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家里兄弟姐妹七个,仅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因为家境贫困,曾一度想要放弃学业,但由于父亲的执着,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不负众望,顺利考入重庆大学暖通系。从小,任正非就明白一个这样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要让自己变强,就只能通过知识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大学期间,任正非上演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节奏,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信念愈加坚定,也为后来走上技术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之后,1974年,任正非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基建工程兵。期间,任正非在大学所学到的技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很快就成为了部队的技术尖兵。1987年,任正非复原转业,开始了经商之路。起初并不顺利,直到后来华为的诞生。
华为从创办初期到之后的10年,资产扩充了1000倍,相当于每年以100倍的速度递增。公司形势大好除了任正非的自身努力外,还要归功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华为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阶段蓬勃发展,在战略部署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如果说任正非幸运,不如说,他善于抓住机会,每一次机遇的出现,任正非除了做好十足的准备之余,还需要用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去审视这次机遇是否适合自己,“天上无故掉馅饼,必定有缘由,多问一个为什么,会让我们看得更真切。”任正非审慎的态度,在华为内部也一直被秉承。
任正非除了有一双“火眼金睛”外,还非常有自知自明。他善于区分伪装成机会的陷阱和装扮成陷阱的机会。华为公司成立时,任正非就选择了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为香港的HAX交换机做代销,靠打价格战盈利,因为代销没有风险还可以获利,这对于刚起步的华为,无疑是一种能量的积蓄。两年后,公司开始进入正轨,但任正非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为他把赚来的钱又全部投入运营中,自己和父母却还住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十年磨一剑,不经历磨难,怎能收获明天。
1992年,市场经济刚起步,房地产和股票一时间成为社会企业的新宠,任正非十分厌恶这些泡沫经济,他认为一个高端企业一定是靠正确的企业理念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所以他把所有资金全部投入到C&C08机的科技研发中,这一次决策为华为注入了新的契机。“将科技研发作为主要力量,并保证每年的研发经费为销售额的10%,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如果停滞不前,其结果必定是消亡。”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也指出,“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他的神经好像无时无刻都紧绷着,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未来充满了风险,而现在需要为可能到来的风险做好一切应对措施。”一个危机意识如此强烈的人,企业在他的带领下怎能不走在行业尖端。研发C&C08机期间,任正非在五楼的会议室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我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如果失败了,我从这里跳下去,你们另谋出路”,任正非是一个不会为自己留后路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不成功,便成仁。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也正是这样的执着,让华为走上了今天的国际化道路。
华为改革 专注品质
任正非对待员工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 有一年去非洲看望员工,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员工经常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为了解决这种生活上的问题,任正非专程去美国买了一种军用的驱蚊器,自己试用后,送到非洲供员工们使用。对待客户,任正非十分谦和有礼,唯一苛刻的就是对待高层管理人员,在任正非心里,管理层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就像一个指挥棒,如果指挥棒断了,企业的方向就会受到影响,但也并非外界传言,任正非真的那么不解人情,为了让公司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他会定期找员工谈话,了解他们工作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任正非似乎不太善于微笑,那张严峻的脸上写满了故事。不过,也许正是这张带有神秘色彩的脸庞间接地成了华为最具标志性的名片。华为从不做广告,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渠道,任正非对此没有兴趣,“产品重要的是质量,好东西就不怕没有市场”。
作为国内设备供应商的龙头大哥,华为也面临着改革。近日,任正非现身伦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频率的提到“开放”一词,他说,华为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华为的开放理念息息相关。华为的外籍员工非常多,大量高端科学家和管理层也来自西方,越来越透明的企业制度,能让华为得到更多的信任。谈及英国近期建立的网络安全监管委员会,任正非表示支持,以监管的方式对待华为表示欢迎,英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对华为这样的外国投资者应该采取务实的态度,“对于英国而言,华为既是投资者,又是竞争者,只要双方能找到合作的平衡点,达到共赢的目标,至于其他的不重要。”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到国外投资,向外资企业学习也很重要。发展和进步需要开放的技术体系和环境,开放竞争和鼓励创新也将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华为是一家有操守的公司,为了打消阻碍其网络设备进入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网络安全顾虑,数据显示,华为营收到2018年将从去年的395亿美元涨幅77%,达到700亿美元。任正非说,华为目前没有必要在美国投放太多精力,没有建立信任的基础,说再多也毫无意义。
《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这样写道“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华为目标明确,并不会因为市场需求而快速转型,华为之所以能进入世界500强,除了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专业团队外,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专注”的方向一直不变,“就算要变,现在时机也不成熟,转型太快,华为未必能跟得上节奏,在纵向发展过程中,要认清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华为和三星、苹果这些国际大牌不一样,未来的走向还要根据自身品牌特点,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华为的软件工程师占了整个工程师的80%,但这些软件工程师真正还是为硬件服务的。”任正非说,华为今天还是一个硬件公司,未来也还会是硬件为主。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华为的核心品牌价值就是专注。
华为短期内不会上市
在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当下,任正非选择不上市是有充分理由的,看穿了投资人的“贪婪”,留些防备之心完全可以理解。但对于任正非的想法,很多人难以理解,认为他还不具备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思维,因为上市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大小股东在博弈中增加危机感,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但对于现阶段的华为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时间点。华为特有的员工持股结构,是可以在电信设备业追上若干竞争对手的理由之一,“可如果华为一旦上市,就会像一块钉在砧板上的肉,谁都想咬一口,最后会被掏空,在这样的环境下,华为就会成为一家急功近利的公司。”
对华为来说,上市无非两条路,一条境内,一条境外。从华为及其同类企业的实情来看,选择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就只能在美国等发达市场或沪深A股市场上市。作为全球第二大设备制造商,除非能全面跻身发达国家市场,但至今为止,华为仍然没能打通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美国的大门,并且还受到外企的“政治打压”。国内的A股市场,环境得不到改善,上市对于华为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华为早已具备上市的能力,但不是现在。任正非说,华为除了励精图治外,还需要等待一个机会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