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辆坦克是这样诞生的

2014-08-27张丽虹

军工文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坦克内蒙古工厂

张丽虹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10周年的庆典。在万众瞩目的阅兵式上,32辆崭新的中国59式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中国59式中型坦克的亮相,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这是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向新中国奉献的最珍贵大礼。

为国威创业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一机集团前身)是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塞外包头拔地而起的一座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程度很高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1955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一机厂初步设计,产品为T54中型坦克。1956年,获得T54A中型坦克的技术资料和样品;1957年,首先建成并开工生产,那时,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将行李搬到车间,昼夜苦战, 1958年6月19日,电弧炼钢炉装料升温,炼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炉钢。

为了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十年发展成就,上级机关要求已试制出合格产品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生产32辆T54A中型坦克参加检阅。

当时试制条件还不太具备。除平炉炼钢、橡胶车间外,其他主要生产厂房土建工程虽已基本结束,可很多管道还没有安装好,尚有50多项工程没有完成。老工人和高级工人较少,加上大炼钢铁运动正在全厂以压倒一切的势头进行,更增加了生产T54A中型坦克的难度。

当时36岁的厂长郭韫和技术人员一起,以特有的杰出才能和优良作风,知难而进,在一片荒漠上以最快速度建设起一座现代化坦克制造厂,用国内原料很快就研制成功了新型特种钢。

接到国庆献礼这一光荣又神圣的任务,全厂职工异兴奋,工厂提出了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的“三边”建厂方针和“平行、立体、交叉、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法。工厂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干部,披着夜色上班,顶着星星下班,如饥似渴地边干边学。

1957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厂先后进行了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经过两年的努力,生产技术准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T54A中型坦克试制条件基本具备了。

争分夺秒突进

1957年春,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工厂基建投资削减。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工厂决定提前在1958年底装出第一台车。

为了确保坦克试制任务按计划完成,工厂详细研究完成任务的保证措施。铸造模型生产的任务量超过木工车间实际能力的六倍,当领导把任务向这个车间工人交底后,他们提出“苦战40天,红军能夺下腊子口,我们就能突破第一关”的口号。220车间承担的冲压件很多,技术条件要求高,工艺装置又不全。为保证进度,他们自己动手制造简易工装近千套。在订货未到的情况下,工人们利用废铁皮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土样板147种,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进度;机加车间为了抢进度,设备刚刚安装好,地基水泥尚未干透就投入了生产。生产中没有工装,就自己动手制造。同时,承担的标准件量大件小,专用机床万能工具不全,就组织人员利用万能机床加工。那时的一机人,没有厂房就用临时措施或手工方法试制自己承担的产品,用自制的橡胶、焊条,保证了全厂生产任务的需要。

原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向驻厂军代表发出了战斗号令:“现在应一切为了造出坦克,要和工厂拧成一股劲,集中力量来搞自己的坦克。”1958年10月,工厂500车间开始总装。在设备不齐全,零件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技术人员与工人们采用工序交叉的工作,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半个月,终于在11月5日苏联10月革命节前,装出了一台“中苏友谊车”。

全体试制人员借鉴试制“中苏友谊车”的经验,又一股作气,到1958年12月中旬不仅完成了这十大部件的试制任务,还试制成功了诱导轮、负重轮、炮塔转向机和加温锅四个部件,把十大部件试制变成了十四大部件试制。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1958年12月18日开始总装。用了7天时间,到1958年12月25日全部试制成功。

在汗水洒尽时报捷

1958年12月30日,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党委以全厂职工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发了报捷电:“明年10月1日——建国十周年的伟大时刻,将以成批的最新型的国产坦克和重型牵引车经过天安门,接受您的检阅。”

在紧张进行坦克试制的时刻,工厂组织的炮塔试制工作也正在上海钢铁三厂火速进行。炮塔是坦克重要部件,制造技术复杂。为生产炮塔铸件,必须准备一套铸造的专用工装,而铸造的变型规律和模型、芯盒、样板的尺寸调整,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试验,认真地测量和积累,才能逐步掌握。当时,炮塔制造技术在中国无处可以观摩借鉴。工厂虽有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见过苏联的工艺,但简单把苏联冶铸技术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肯定会导致失败。因此,上级领导和工厂确定,宁肯花费代价也要利用一年时间,在国内条件合适的钢厂组织试制,用以锻炼中国自己的技术队伍。

上钢三厂的工艺技术条件不同于工厂,装甲钢冶炼、铸造的要求比一般碳素钢皮铸件严格得多。因此,尽管上钢三厂大力支持,为试制工作提供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最好条件,试制依然举步维艰。试制组在沪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坚持试制,坚持合理工艺,亲自动手打磨铸造缺陷,终于试制成功。共炼了5炉钢水,浇了6个炮塔,于1959年连同工装运回包头,全部热处理后,射击性能合格。

1959年4月15日,工厂平炉炼成第一炉钢,随即根据工厂具体情况,进行了炮塔的第二轮试验。到年底,炮塔试制工作圆满完成。

进入1959年,工厂主体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逐个完成投产,工艺装置、非标设备和平炉、工业炉也按期完成。加上试制中苏混合车和十四大部件的经验及苏联专家的指导,构成了工厂完成受阅任务的基础。第二季度,以完成受阅任务为目标的献礼在工厂全面展开,刚刚落成还未健全的生产线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干高潮。领导干部亲自坐阵,军代表守候在车间,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紧张查阅资料,构思方案,计算数据,设计图纸,并与工人一道安装调试,研究解决技术问题。

为了保证毛坯供应,没有烤芯自己动手,没有锻模就用自由锻代替,以临时焦炭炉代替煤气加热炉。

总装两个月,工人们一丝不苟拼死拼活地干,一位工人在调整支架时,被旁边人打走了锤,将脑门打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他到医院包扎后,立即返回总装现场继续工作。

1959年5月26日,工厂隆重举行了向国庆献礼坦克移交仪式。

荣耀在国庆绽放

为了确保受阅部队正常训练和坦克无故障通过天安门,工厂派出一支技术服务队,赶赴北京天坛公园装甲兵受阅部队训练场。8、9月正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技术服务队同受阅部队吃住在一起,白天部队驾驶坦克进行队形训练,晚上服务队的人员爬进坦克工作。炎热的气温与发动机散发的热量加在一起,使驾驶室内温度高达40℃度左右。为了照明,还得点三四盏瓦数很高的电灯泡,这更使里面象个烤箱。

对技术服务队的人员来说,最艰巨的任务是装稳定器。没有工作台那样的辅助设备,全得靠手工摆弄操作。三、四个人挤在烫人且憋闷的战斗室内,小心翼翼地搬动着重达20~30公斤的零部件,车体烤、电灯烤、呼吸困难,光着脊背干活还汗如雨下,满身是蚊子咬的包,但他们谁也不叫苦,争先恐后抢着干,提前完成任务。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十年大庆,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万众欢腾。上午10时整,阅兵总指挥杨勇上将庄严宣布:阅兵式开始。凝结着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军工心血的坦克方阵,和其他重型武器方阵一道,雄纠纠气昂昂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坦克制造业的实力与进步。

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决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而这些令人钦佩的战车,都列入了《坦克世界》的名单之内,成为捍卫祖国领土的守护神。

内蒙古一机集团从1955年4月破土动工到1959年基本建成,仅用了4年时间,这充分显示了兵工一机人的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特别是59式中型坦克,除了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外,还出口到10多个友好国家,从纯粹的坦克进口国到坦克出口国,这就是新中国坦克工业迈出的坚实步伐。

坦克的问世和使用,开创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内蒙古一机集团于50年代引进前苏联T54坦克生产技术研制生产了59式中型坦克。从1958年生产出第一辆,1959年定型生产,经过30多年改造和完善,衍生出其改进型系列,研制出几种变型车,形成了以59式为基型车的一个车族,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从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分析,也优于英国的逊邱伦坦克。它的成功引进,使人民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从1955年起,周恩来等30多位中央党政军领导先后亲临工厂视察,有的还题词留念。张爱萍副总理指示工厂“研制新坦克,铁骑壮军威”!内蒙古一机集团没有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今天,内蒙古一机集团迎来了六十华诞的光辉日子,中国的坦克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一机集团将进一步发扬人民兵工的优良传统,共同迎接兵器生机盎然的春天!

猜你喜欢

坦克内蒙古工厂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超级坦克大乱斗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书画
植物工厂
坦克新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