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极客”唐驳虎

2014-08-27钟瑜婷

华声 2014年15期
关键词:评论员马航信息

钟瑜婷

马航事件后,有评论称:“难道专家和记者真的都要败给评论员了?”唐驳虎说,像他这样的新闻技术派会受欢迎,要归因于互联网时代。

唐驳虎,凤凰新闻客户端评论员,但同事们都喜欢称他“唐大神”。

“他确实很神啊。” 唐驳虎在凤凰网的同事王小曼告诉记者。唐大神总是同时开着五台电脑屏幕,在上百个窗口里一目十行地进行信息搜索、挖掘和剪辑。如果把他开的窗口关掉,哪怕只关一个,他都可能暴跳如雷。

在唐驳虎参与评论马航事件后,凤凰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增长了近5倍。

网友问:唐驳虎是谁?可没人有答案。这位永远以笔名出现在网络的评论员跟许多媒体人不一样,除了他的评论文章,网友找不到他的微博、博客、QQ空间等任何可能留下的网络痕迹。这位手机新闻的生产者更不算是手机重度用户,聊了两个小时,他几乎没看手机一眼。他总说自己写文章是“职务工作”,而“生活跟工作是要分开的”。他的性格更接近典型的理科男,不喜自我营销,专注于技术本身。

“他不混圈子的。工作状态跟极客很像,单纯,就是对着电脑屏幕挖掘信息,接近真相。”王小曼称唐驳虎为“新闻极客”。

神推理MH370

MH370事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媒体的痛心疾首之感。除了煽情地表达“马航加油”,中国媒体多数只能转发官方消息或外媒观点。唐驳虎却在此时火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疯狂的搜索能力,他在MH370被“确认”坠毁在印度洋之前,就做出了类似的推断。

在YouTube频道订阅人数超过200万人的VICE杂志如此评论唐驳虎:“在这么多‘来自现场的报道中,最有信息含量、最直白且逻辑最清晰的,反而来自一个根本没到现场也没有内部线人的评论员。除了大学里的自动化课程知识外,唐驳虎靠的就是你我都能接触到的网络二手信息,而且他还不喜欢翻墙看那些个不和谐的网站。这真的让人匪夷所思,难道专家和记者真的都要败给评论员了?”

唐驳虎说,像他这样的新闻技术派会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互联网时代。1980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自动化专业,2007年进入凤凰网。2013年7月,他被调到刚刚成立的手机凤凰新闻客户端团队。他深刻体会到,跟PC新闻内容相比,手机内容受到的监管更少,原创的空间也更大。他擅长的军事内容也正是凤凰的发家领域,如今被同事们奉作“头牌”之一。

“首先是要快。”唐驳虎清楚,速度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要务。3月8日凌晨,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有154名中国人。第二天晚上,唐驳虎在家看完记者会实况转播,马上开车去公司。他到公司和同事讨论了一下,选择了技术解析的切入点,写到大概1点多,之后修改配图,完稿大约是在2点。3月18日,在《飞行员是要自杀么?马来究竟要瞒什么?》一文中他猜测:最大的可能性是机长劫持。由于此时各方信息尚未确凿地指向这个可能,评论部的编辑也觉得他是“胡扯”,就把文章放在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结果到了当天下午5点,较为权威的新闻出来了,他的这篇文章很快被推送到网页上的关键位置。

事实上,他最先成名的文章是那篇《什么样的一块肉能让薄熙来一家吃一个月?》。唐驳虎记得,去年8月23日下午5点40分左右,微博上出现了提到“薄瓜瓜从非洲带回一大块肉”的审判记录。作为资深吃货,他很快想到了伊利比亚火腿。他花20分钟查资料撰文,再加20分钟配图。7点不到,此文被挂在了网上,转发量达到了2万。

前方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迭,电脑屏幕前的网络评论员也得跟上评论的频率和速度。唐驳虎认为,像马航这样过于复杂的大事件,一定要有连续数天跟踪才讲得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值得一提的是,身为互联网评论员还有个好处是,“总有足够的版面可以写”。

“每个专家都只看到一个庞大系统的一小部分”

进入手机凤凰新闻客户端团队后,唐驳虎跟同事们讨论取什么笔名。一位同事先是想到“唐伯虎”一名,再联想到如今传媒界有如此多不靠谱的分析,就想,“要不让唐伯虎去驳斥一下”。——“唐驳虎”由此诞生。

跟以往电视与平媒时代的评论员相比,“唐驳虎”显然不局限于情怀的赋兴,而更重视事实与逻辑的推理。

比如马航事件,不少飞行员都表示此事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和评析范围,因其涉及飞机通信设备、卫星乃至马来政治等复杂的方面。得益于从北航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优势,唐驳虎平时积累了一些民航知识。他也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些民航界人士,比如机长、调度员等。遇上知识盲点,他四处打电话请教一些在民航工作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做机务的,也有做调度的。如果朋友也不懂,他还得麻烦朋友再去咨询更细分专业的人士。

在这个过程中,他相信不存在任何一位值得完全信赖的专家,因为“每个专家都只能看到一个庞大系统的一小部分”。他只能像剪辑师一样,剔除无效信息,搜罗有效信息,再拼贴成通俗易懂的图文介绍,最后给出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查询资料很方便:只要会检索,好学,阅读理解能力强,很快能掌握一个陌生事物的大致概况。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任何领域的专家,同时任何专家基本上都只熟悉自己专精的领域。”

最近他在关注中俄天然气交易价格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不准确的”。连他本人也很少得出绝对化的结论。在他分析马航事件的文章中,读者会看到,他分析得出的是当时所有信息条件下最有可能的一种方向,但其他方向和可能性他也会提及。跟一些传统的急于下结论甚至煽情化的评论员相比,唐驳虎说他更相信开放的世界观。就方法论而言,他更接近于“证伪法”,“通过排除伪的东西来靠近真相,而不是立场先行”。

“评论文章的表达要清晰。”唐驳虎无法忍受自己写出外行人看不懂的文章。他通常先写一段可能让人一头雾水的技术分析,再写一段平常人能够理解的大白话。比如,他会先写“从常理来说,作为先进的、配备了最新发动机监控系统的 777,不大可能只使用 VHF,而不使用卫星通信”,然后再打个通俗的比方:“假若一个人是个需要随时在线的 QQ、微博、微信狂人,又整天在外跑业务,常常在路上而不能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尤其是他已经花大钱买了各种会员服务资格,他会用只具备 Wi-Fi 功能的智能设备,而毫不考虑3G移动通信么?”

“对世界保有好奇心”

对于马航事件中出现的各种头头是道的阴谋论,唐驳虎总是持怀疑态度,他用经济学中理性的假设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评判阴谋论的一个角度,在于付出和风险,与最终达成目标是否有可比性。一般来说,政府不会为太小的得失搞太大的阴谋布局,它花那么大的精力干个事,不能保证马脚不露出来,成本收益很低,得不偿失。政府的本质是一个官僚机构,官僚机构也没这精力和兴趣。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些事情太不划算。”

虽然他个人的表达偏向于理性,但他并不排斥感性的表达。马航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凤凰网等媒体的官方微博转发大量煽情化内容, 他觉得很正常:“人肯定需要情感方面的宣泄。你要从更理性的角度来说,人确实首先是感性动物。媒体总有媚众的倾向。”

内容生产者不同了,阅读者也有了差距。在唐驳虎看来,电视受众如今已日渐老龄化。“比如凤凰卫视最火的是马鼎盛的节目,但他的节目内容煽情,更适合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手机端用户更年轻,受过更多的教育,更想知道技术性的知识。当然,年轻读者也挺挑剔,总能看出一些小错误。不过网络还有个好处,我们可以随时更正内容。”

作为一个懒人,唐驳虎挺享受如今负责在后方挖掘、整合二手信息的角色。他也遗憾自己难有机会在前方获取一手信息。但无论前方还是后方,他说,最关键的是“对世界保有好奇心”。

猜你喜欢

评论员马航信息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