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路径

2014-08-27李厚业王庆慧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校园文化

李厚业+王庆慧

长久以来,文化都是个热门的话题,对文化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文化:第一个层面是狭义的文化理解,即文化是指具体的艺术形式和产品,比如文学、电视、广播等。第二个层面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它包括社会主导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软实力。第三个层面是文化模式,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地形成的文化样态,存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运行等领域中,并对其产生制约力和驱动力。文化模式具有整体性和整合性,它将民族性格、社会价值、道德、传统、习俗等相对一致的整合为一个整体,影响并制约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显然文化具有无形的力量。

一传承与创新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经让全世界瞩目,它是一种推崇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中庸和谐关系的“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并与自然经济运行机制相一致的“德性”文化。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在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局势下,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亟待我们解决。

(一)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

从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曾经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远行,对国人的影响日渐削弱,甚至致力于国学研究的学者也寥寥无几。而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科学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了近代欧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文化软实力上出现了“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对话与发展中,正面临着传统文化遗产消失断层的窘境。

(二)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令人堪忧

一些文化企业受商机、盈利、卖点所驱使,创作出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和碎片化的娱乐文化来充斥文化市场,使文化作品缺少了灵魂、精神与尊严感。有的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无视产品质量与消费者的权益,损人害人,出现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从而失去了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道德的失范,功利主义正向方方面面蔓延。

(三)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及影响力主要局限在临近地区与国家,未能大量传播到西方发达国家,从而未能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生心灵的冲击与感应。关于中国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文化精品并不多见,输出到西方国家的影视剧作也缺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主流文化的元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利用风靡世界的“数字化生活”,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危及了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生存。

二高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路径

(一)正确把握大学四大功能的关系

新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功能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人才培养贯穿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主线,科学研究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是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1]

文化传承、创新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高校最本质的职能,即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脱离了文化传承、创新,其他三大功能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体表现为:

1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质上就是培养能够对传统文化、先进文化、高雅文化进行传播和创新的人才,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并发扬先进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熏陶民众。

2高校科学研究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在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基础之上的对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要在继承原有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满足并引领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与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文化创新精神。

3文化传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它所承担的服务社会的功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这是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而文化服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高校通过文化讲座、服务咨询、图书馆资源、体育设施等载体提供文化服务,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向社会辐射,推动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培育高校教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从古至今,教师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义不容辞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教师只有主动自觉地反思、批判、创新教学和科研,才能使大学中每一个受教育的人成为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

1培育高校教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育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信念、态度、内在气质及行为方式。高校教师只有自觉地追求教育理想,坚守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职业精神,自觉地树立“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教育观,追求高远的文化理想,才能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3]

2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甄别、选择和传递过程

教学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互动。[4]培育高校教师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必须重建教师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对文化保持理性、批判的精神,除旧立新,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5]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层次,鼓励教师发现知识、创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为教书育人准备更多更新的知识养料,为教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高校文化校园体系

高校文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轻文化校园重校园文化、轻文化培育重科研教学、轻软件发展重硬件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想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必须做到夯实文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弘扬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立足文化校园建设的育人根本。具体做到:

1夯实文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

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本质要求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所以没有必要搭建校园围墙,宛如和社会“隔离”,不利于校园物质文化的传播。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栋教学楼,甚至宿舍楼的建设,要尽量体现出高效的物质文化积淀。校园内的绿化及道路的铺设也要尽量与高校的精神文化相协调、相映衬。教育与科研的设施设备也要打破“排排坐”的格局。这些自然存在物本身不是文化,但经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就会赋予它们以灵魂,使之成为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更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

2弘扬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

大学精神是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创新之源。大学精神体现了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大学精神一般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形式表现出优秀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弘扬大学精神文化,既要重新审视其历史渊源,又要结合现代化建设对大学提出的要求,体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同时还要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经验,丰富大学精神内涵,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3立足文化校园建设的育人根本

建设文化校园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育过程即文化育人。为了培养有文化的接班人,要做到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相结合。大学生既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又要积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6]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世界文化多元并存的条件下,为推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高等教育,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历史使命,传承、弘扬、创新中国优秀文化,并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年4月24日,新华社.

[3]孙凯.教师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皮武.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9).

[5]刘玉.论高校教师文化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年4月24日,新华社.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