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湿地寻美味

2014-08-26丹聪刘毅张超

知识就是力量 2014年8期
关键词:青蟹银鱼洞庭湖

丹聪 刘毅 张超

清透透的水边,长出美美的、有趣的食物。在本期中,我们挑选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湿地,寻找深入当地民居生活中的饮食。走吧,去湿地旁瞧瞧那些让你大开眼界的美食!

第一站 澜沧江边

位于澜沧江边的西双版纳生活着12个少数民族,其中,生活在水边坝子的傣族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傣族人的日常饮食和水有着紧密的联系。

青苔和水香菜

青苔是一种附生在水底岩石上的绿藻类植物,颜色翠绿,细软如发丝,是傣族的常用食材。当地谚语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每年开春之后的一段时间,正是江水清浅的时候,青苔也长成了,常常可见傣家妇女三五结伴下水捞青苔。青苔是季节性食材,收获后要制成干片以便储存。制作方法很简单,洗净沙石和杂质,撕拉开摊成圆形薄片后晾晒干即可。青苔片直接焙烤或油炸配糯米饭吃,也可用清水发开后煮一碗碧绿香滑的鲜青苔汤。

传统的傣家餐桌上总有一两样可以入药的食材,水香菜就是一种能清火解毒、杀虫止痒的傣医草药。水香菜,傣语叫“荒嫩”,是唇形科香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长在水边潮湿处,又和薄荷有些类似,所以也叫水薄荷。水香菜的味道口感都和薄荷有几分相似,但是更柔和,外观上也更细嫩些。在江河或水田边摘上一把水香菜,洗净后蘸鲜辣的花生喃咪(傣语“蘸水”音译)或番茄喃咪生吃,满口清香,非常提神。

小鱼、罗非鱼

傣家人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包烧小鱼就是当地一道独具特色的经典美味。早晨七八点钟,走在傣族寨子里可以看到许多人家已经打鱼回来,坐在吊脚楼下把困在渔网上的小鱼一条条取下来。除了撒网这种“一网打尽”的方式外,还可以“堵鱼”,在水浅的地方用石块和泥沙筑个临时的低坝堵水,然后等着低坝下方慢慢“水落鱼出”。另外,在水田边的出水口放个竹鱼篓,等鱼顺水自投罗网也是个轻松的方法。包烧小鱼里的“小鱼”是个笼统的概念,当地人会告诉你是小红鱼、小银鱼,但其实是多种鱼的大杂烩,各种南鳅、大刺鳅、马口鱼、白甲鱼、唇鱼骨等。清理过的小鱼用盐、小米辣、葱、姜、蒜、刺芫荽腌制,用新鲜芭蕉叶里外包裹几层,再拿到火塘上烤,等到最外层的芭蕉叶被烤得焦黑,就可以端上餐桌了。芭蕉叶锁住了鱼肉的水分,叶子的清香、香浓的佐料和鱼的鲜香完美融合,光是那香味就叫人食指大动。

香茅草烤鱼算得上是西双版纳的标志性美食,这道菜中用到的主要食材是罗非鱼。罗非鱼是一种淡水鱼,因原产非洲且形似鲫鱼,也被叫作非洲鲫鱼。“罗非”这个名字据说来源于越南语中鱼的音译,因为罗非鱼最初是从越南传入中国的。香茅草烤鱼用到的作料和包烧小鱼类似,不同的是拌好的作料要塞到清理干净的鱼肚子里。内容丰富的罗非鱼用香茅草捆好,用竹片夹住烘烤,烤好后鱼肉外焦里嫩,还有独特的香茅草香味,让人难以忘怀。

水蜈蚣

如果看到一群小朋友弯着腰在小河里翻石块,十有八九是在找水蜈蚣。水蜈蚣通常藏在河底的石块下面,样貌凶恶,因为长得像蜈蚣而得名,其实是石岭的幼虫。和大部分的昆虫一样,油炸是最常见的做法。高温油炸过后的水蜈蚣香脆可口,是一道上好的下酒菜。水蜈蚣也可以黄焖、包烧、煮汤,但最简单生猛的吃法就是去头去尾后挤掉内脏直接生吃,当然,这也是最能吓跑外地食客的吃法。

第二站 红树林里

在福建厦门一带的沿海,有天然的“养殖场”红树林,它为许多动物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还可降解重金属等污染物,因此那里出产的海鲜以肥美质优无污染而闻名。

中华乌塘鳢、锯缘青蟹、双齿近相手蟹

中华乌塘鳢是红树林出产的著名滋补鱼类,民间俗称“蟳虎”,“蟳”是中国东南沿海人们对锯缘青蟹等螃蟹的俗称,而“蟳虎”便是“蟳”的死对头。中华乌塘鳢是肉食性鱼类,以虾蟹为食。儿时我曾随父辈下滩涂抓中华乌塘鳢,首先要寻找的是锯缘青蟹的洞。中华乌塘鳢的尾鳍有太阳状的图案,甩尾非常有劲,遇到小型蟹类时,直接用强壮的尾部打破蟹壳取食。若遇到大型的锯缘青蟹的洞口,中华乌塘鳢会先把尾鳍展开伸进洞去做“诱饵”,而锯缘青蟹的第一反应是用大螯夹住其鲜艳的尾鳍,紧接着中华乌塘鳢来一个有力的“甩尾”,将锯缘青蟹打晕或者打破它的壳,然后取食并霸占锯缘青蟹的洞,这就是“蟳”和“蟳虎”的故事。

我曾观察过渔民捕捉“蟳虎”的过程。渔民使用的是一种比中华乌塘鳢稍大的小竹笼陷阱,在里面放置新鲜的螃蟹肉,在退潮时将陷阱隐藏于红树林根系,笼口朝外,表面用淤泥伪装,通常一个潮水周期就会有不少收获。这里用作诱饵的螃蟹肉,以双齿近相手蟹为主。它们是“爬树高手”,涨潮时爬上红树植物的枝条,取食嫩叶或果实。它们白天行动灵敏,很难接近,但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就瞬间成了呆子,原地不动,任由你摆布。双齿近相手蟹的蟹肉不仅可以做诱饵,还可以做蟹酱,以一定量的盐、酒、姜和蒜加工,味道鲜美。

贝和螺

有一道名为“烧酒海蜷”的小吃深受欢迎,因加入不同量的麻辣佐料,又分为小辣、中辣、大辣和麻辣。烧酒海蜷其实就是滩栖螺科的纵带滩栖螺(有时也混入少数多形滩栖螺),它们在红树林区光滩上聚群分布,数量巨大。其实,除了纵带滩栖螺,红树林中的汇螺科的珠带拟蟹守螺、小翼拟蟹守螺、彩拟蟹守螺、红树拟蟹守螺、沟纹笋光螺以及滩栖螺科的疣滩栖螺、古氏滩栖螺等均可食用,做法也类似,都是将螺尾敲除,煮熟吮吸而食。

泥蚶,蚶科泥蚶属的贝类,属漳州云霄县红树林潮间带出产的泥蚶最为鲜美。贝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12,并因含丰富的血红素,闽南民间相信吃泥蚶有补血的功效,因此也被称为“血蚶”。最常见的食用泥蚶方法是,将泥蚶在清水里淘洗,去外壳上的脏物,以沸水快速冲淋,以蚶壳微开一条缝隙用手可以掰开为最佳状态,蚶壳如果过度开启,“蚶血”流失,这盘菜就不值钱了。

在古代,中国人有以贝类为钱币的历史,而泥蚶食用之季又多在春节期间,因此“食蚶积财”的传说也是闽南人喜食此物的另一注解。

土笋冻

此外,红树林里还有许多“怪异”的海鲜。

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有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吃——土笋冻。它味道异常鲜美,但却有很多人不敢吃,在他们看来,土笋冻里一条条虫子看了非常倒胃口。这些虫子的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听名字就知道美味,因其富含胶质,福建人用来制作土笋冻,而到了两广地区,人们用来做土笋汤。在红树林根系的淤泥里,盛产可口革囊星虫,因此又称为“泥丁”。

第三站 洞庭湖旁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用丰富的物产滋养着附近的那片土地。

江边、滩涂上、湖里,在这三个地方,我们看到了具有当地特色、并且是产自湿地的食材。

有一句俗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水边,就有了与水分不开的食物。

像文中、画中所展现的,这些食物源自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水里繁荣有活力,我们的食物才不会“枯竭”。

黄鸭叫和银鱼

洞庭湖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除“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以及鲶鱼、鲫鱼等常见鱼类以外,还有一种野生鱼深受洞庭湖当地人们的喜爱。这种鱼学名叫“黄颡鱼”,由于其腹部呈现黄色,还能发出鸭子一般的叫声,因此当地人管它叫“黄鸭叫”,在湖南其他地方还有叫“黄鸭姑”和“黄辣丁”。黄鸭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有宽中健胃、滋阴补肾的功能。在湖南,黄鸭叫常用来做鱼汤,而水煮黄鸭叫是湖南餐桌中最为流行的特色菜,酸菜和紫苏与“黄鸭叫”一同中火炖煮,味道酸辣鲜爽、肉质细嫩。

还有一种鱼,身体呈半透明状,在水中漫游时呈银色,这就是银鱼。银鱼如果被捕捞出水面,身体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很是有趣。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洞庭湖银鱼远销海外,日本人尤其爱之,称其为“鱼中人参”,视作稀世之珍。在湖南,银鱼通常用来做汤,可与鸡丝、肉丝、草菇和鸡蛋搭配,调制出来的汤菜,色味俱佳、鲜美无比。

藜蒿和芦笋

洞庭湖湿地有2.4万公顷左右的芦苇,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那里生长的野藜蒿、芦苇、野芹菜等,是地地道道的野生绿色食品,倍受洞庭湖周边人们的喜爱。

芦笋是禾本植物——芦苇的嫩苗,又叫芦苇芽,有“洞庭仙草”之美称。芦苇植株高大,地下有匍匐根状茎。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都形成了厚厚的根状茎层。每年的3月中下旬,地下根状茎长出芦苇新芽,这段时间采摘的芦苇芽口感最佳,营养也最为丰富。用芦苇芽与鱼做火锅,味道极为鲜美,连欧阳修都曾经赞美过“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古代的荻笋就是芦苇芽。

市场上还有一种广受欢迎的蔬菜也叫“芦笋”,这里的芦笋是天门冬科石刁柏的嫩茎。

藜蒿,菊科蒿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当地人春季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与蒿子秆、苦菊等其他菊科蔬菜一样,藜蒿的叶子呈现长形羽状分裂。藜蒿的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嫩茎深青或淡绿色,像豆芽菜般粗细,散发一种特殊浓烈的异香。每年清明前后是采摘藜蒿的最佳时机,具有独特香味的藜蒿与咸香柔软的腊肉同炒,吃上一口,唇齿生香。“藜蒿粑粑”,这道风味独特的洞庭湖小吃,满载着当地人的味觉记忆。

(责任编辑/李平)

猜你喜欢

青蟹银鱼洞庭湖
洞庭湖
浪漫抵达之处——读《银鱼来》
《银鱼来》创作谈
银鱼来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膨化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对拟穴青蟹育肥的影响
银鱼和蚂蚁
家乡的青蟹
好一个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