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礼仪研究

2014-08-26邓曦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美女小姐交际

邓曦

摘要:在当代礼仪的众多方面中,称呼礼仪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且容易被人忽视。从横向来看,中西方的称呼有差异;从纵向来

看,传统称呼语和现代称呼语也有差异。那么在当代社会的交往中,使用正确和得体的称呼语,便不容掉以轻心。

关键词:称呼语;礼仪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一.关于称呼语

作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建立和保持联系的重要语言手段,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也是我们礼仪的体现。称呼语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它反映

了交际双方包括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亲疏等各种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交际意义。称呼语包含呼语与称谓:称谓是介绍他人身份的词语,与社会指示相关,如李先生,王局长等,具有传统

文化规约的的稳定性和礼貌特征;而呼语则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感情可褒可贬,更具有随意性和开放性。由于呼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

头形式。而称谓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因此常采用书面形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另外,称谓较称呼语更稳定。因为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发展变化就相

对较慢。可称呼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常见称呼语

(一)汉语社会称呼语

1、主要类型

汉语称呼语的形式非常丰富。主要的社会称呼语有以下几种:(1)通用称呼语,如“小姐”、“同志”、“先生”、“师傅”等可广泛应用于某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

(2)职衔、官衔、职业称呼语,如“市长”、“经理”、“老师”、“卖水果的”、“理发的”等;

(3)拟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等可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4)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或者大(小)+姓、别名,汉语在称呼某人时,时常将

上述称呼语组合起来,如王院长、李经理、小王老师、老宋师傅等;

(5)用爱称或者侮辱性词语称呼对方,如“亲爱的”、“傻瓜”、“癞皮狗”等;

(6)零称呼语,比如用“喂”、“你好”等日常用语来称呼对方。

相对于现代汉语中称呼语的多变与开放,古汉语中保留了更多的敬谦辞义的称呼称谓。

(1)亲属称谓,如:尊(尊堂、尊君);贤(贤弟、贤侄);令(令妻、令妹);家(家父、家姐、家君);

(2)拟亲属称谓(如:阿姨、叔叔、大姨、大婶、老兄);

(3)官场称谓(如:书记、会计、科长);

(4)年老称谓(如:老板、您老、老法师、张老、莎翁);

(5)外交称谓(如:阁下、先生、小姐、夫人)等。

提到古汉语中的称呼,不得不说的是关于皇帝的称呼。皇帝有自称和别人的敬称。自称有“朕”“寡人”“孤”“予一人”等,从皇上的自称来看,这些称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出的是一种谦卑,

最为典型的是“寡人”这一自称。“寡人”的意思是“寡德之人”,意为缺少德行的人。臣下对皇帝的敬称有“陛下”“上”“天家”“皇上”“万岁”等,从这些敬称来看,都表现出了对天子的绝对

的尊重。这种矛盾的称呼后面其实体现的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赞誉别人和谦逊自己。

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称呼类型中,我们不难发现使用亲属和拟亲属的称呼称谓的情况最多。这是因为从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家庭之

上是家族,各家族共同的族长是皇帝,故而炎黄子孙都具有一种强化了的家庭观念。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中人际交往中普遍地使用亲属称谓和拟亲属。

可以说,称呼语根植于中国宗法农业文化土壤,强调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社会作用,是中国五千年农业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需求所决定的。

2、称呼语的使用

即使是在一般生活情境下,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宗法家族观念在称呼语使用的外在形式上也表现得相当充分。生活中两人见面时,总是下级先向上级问好,晚辈要先向长辈打招呼,低贱者先向尊贵者

磕头作揖,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敬和犯上。所以人们极为重视它,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对他进行宗法观念的熏陶教育,一遍遍告诫他,见了长辈或领导一定要先称呼问好。

在主动给他人打招呼时,要考虑到当时的交际因素。交际双方的关系因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角色、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在言语交际中,要分清双方的角色关系,把握好亲疏远近程度。如中国学生和

老师打招呼时,学生一般都要说 “XX老师好”,不可以单单使用“你好”、“早上好”这种零称呼语,否则会显得极不礼貌。但老师招呼学生时可以省略对方姓名,直接使用“你好”、“早上。”

好”这类零称呼语。在职场上的称呼也同样如此。对上级打招呼时,要将对方的姓氏和官职一起放进称呼中,才是礼貌得体的做法。人们不仅重视称呼语的使用,一定要把它放在最前面,而且要叫得恰

如其分,让对方听着舒服。可以说,一声声称呼突显着一个人在某个团体或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一旦这种称呼语在人们的话语中失去或改变,他的地位权力肯定已经改变,因此,称呼语清

晰敏感地折射一个人身份地位和命运的升迁变化。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正规的交际情景:人们刚一见面还客气地称呼彼此,寒暄一阵后,马上就是亲兄热弟、大姐小妹地称呼起来,而且很快融洽得就像一家人。从尊重到亲近再到亲密的一系列称呼,

反映的是中国人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内外有别,亲疏远近”这种灵活多变的处事原则,不呆板不拘泥,依据历史发展进程和现实生活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说出相应的称呼语,避免重复性的单

调乏味,显示出称呼语作为口语所特有的活泼性、生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突显其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演变历程。在建立社会交际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称呼语就起着微妙独特的润滑剂作用,称

呼语的运用不仅能看出人们彼此关系的深浅远近,而且能体现出一个人是否谙熟人际交往规则的水平高低程度。

3.称呼的变异

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其中社交称呼的演变更是社会发展变化在语言上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社会经历了风云变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人们所喜闻的社交

称呼,因此新的称呼语在不断涌现,而旧的又在不断消亡。另一方面,有的称呼语一直被人们沿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其在语用范围上的缩小与泛化。

(1)称呼语缩小的表现

如 “小姐”和“同志”词义的改变。

现在,在公共場合如果称一位陌生的女子为小姐,要么会遭一记白眼,要么就会挨~顿揍。就其原因是,现在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小姐”这一称呼多代指那些从事色情服务的三陪女郎,因此,“小姐

”这一称呼语遭到其他女性的拒绝,逐渐专有。也致使“小姐”带有极其浓厚的贬义色彩,所以才会造成听“小姐”而色变。

虽然,现在在某些场合小姐也被采用,但都会有特定的修饰语,如:世界小姐、香港小姐、旅游小姐等,而“小姐”作为泛尊称的功能已经消失,其使用的范围已缩小,在日常的交往中很少会有人用其

称呼陌生的女性。

“同志”,顾名思义——有相同的志向、志趣。而作为一个称呼语,它就代称那些具有相同志向、共同理想的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作为一种泛尊称在社会上广为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同志”这一称呼语只用于人民内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区分敌我的功能。因此,“同志”带

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它不再是一般的社会称呼,成为了一个低频词汇。现在,人们一提到“同志”,在头脑里反映的几乎都是同性恋。如今在国外社会中,同性恋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国外很多有关同性

恋题材的影视作品传人国内。同性恋现象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而“同志”作为同性恋的代名词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使用。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虽然有的人可以理解外国的同性恋现象,但

是在国内同性恋还是遭到社会的唾弃。人们对同性恋在心理上还存在抵触。而“同志”又具有很强的指称性。所以,如果在社会交际中选择“同志”称呼对方,别人会难以接受。

(2)称呼语泛化的表现

如“美女”的泛化

现在,无论是走在大街小巷,还是商场超市,“美女”便不绝于耳。比如,“美女,喜欢哪款鞋子?”“美女,想吃点什么?”无论年龄大小、美丑与否,只要是女性都有可能被称为“美女”。“美女”

已成为当今社交称呼语泛化的典型代表。美女一词自古有之,只是作为称呼语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场合。以前,“美女”强调的是美,指美丽的年轻女子,含有褒义色彩。可以前真

正算得上美女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如果当面称呼一名女子为 “美女”会显得不够庄重。所以,“美女”缺乏广泛使用的文化环境。而如今的“美女”更偏重于女,强调的是

性别。其美丽的语义已逐渐虚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她们敢于展现自己的美丽,努力追求理想的美丽。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上出现大量整形机构

、美容机构,人造美女越来越多,这也揭示了爱美是女性的天性。而“美女”这一称呼刚好符合女性的这一心里特点.它能使被称呼者感到自己受到他人的赞扬,在社会交际中容易让人产生亲近之感,

从而有利于交际的完成。基于“美女”的这一功能,人们就在社会生活中普遍采用“美女”称呼女性,这就造成其使用的泛化。

二.英语社会称呼语

(1)通用称呼语,如sir、madam 等;(2)职衔、官衔、职业称呼语,如President、General、doctor、waiter等;(3)名字,如Helen、David、Tony等;(4)用爱称或者侮辱性词语称呼对方,如Honey、

darling、idiot、bastard等。

从英汉语人对亲属称谓使用的情况来说,英人的称谓也分为血亲和姻亲。在运用过程中,英语文化人往往使用一个意义涵盖较广泛的词来称谓某些特定的对象,如: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 -

law(小姑子、大姑姐、小姨子和大姨姐),aunt (姑、姨,大娘、小婶、舅妈)等。此外,英语文化人从不使用类亲属称谓,也就是说,从不使用血亲称谓称呼外人如:朋友、同事、同学等。英语中

,sister,brother,aunt,uncle,grandpa,grandma等只能用于血亲,姻亲的称谓语亦是如此。为了表示亲切,英语人通常直呼其名;如要表示尊重、敬意 ,就采取如下的称呼方式:官衔或职衔+名字亦或

是学衔+名字(Dr.Smith)。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对方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那么称呼其为“Professor”或“Doctor”要比“Sir”更为合适。

英语文化中的敬谦辞称谓语的数量极其有限。美国的历史较短,是个仅有200余年历史的联邦制国家,没有爵位称呼。美式英语一般用“Mr.+姓氏、职位”的称谓方式来尊称男性交际对象如:

Mr.President,Mr.Bush,Mr.Embassador; Mr.既可用于当面称谓语又可用于背后称谓语;另一男性尊称Sir(先生)则只用于面称,且只能独立运用。尊称女性交际对象则Miss,Mrs.,Madam”。而英国则是

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目前仍是个资本主义发达而封建残余尚存并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封号分为七级,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如:King(国王)或Queen(女王),此外,皇家贵族还

有Prince (王子)和Princess(公主),Royal Duke(皇族公爵)和Royal Duchess(皇族公爵夫人)等等;而除王室外的貴族有Duke (公爵)、Marquis(侯爵)、Earl(伯爵)、Viscount(子爵)

和Baron(or Lord)(男爵)五等。除此之外还有平民贵族,平民贵族则有两个阶级分为Baronet(准男爵)和Knight(骑士)而这两个阶级又常以Sir直接称呼。关于爵位的世袭制度,上述的爵位-公侯

伯子男爵都是世袭制的。由英国国王授予的封授状(Patent)来决定由谁继承,但有一种情况例外,若其爵位为依据上诉宣判法案(Appelate Jurisdiction Act 1876)和终生贵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 1958)所赋予的特殊爵位不能世袭。平民方面准男爵可以世袭,而其实不能世袭。在中古时代,女性爵位不能世袭。到了近代贵族法案(Peerage Act 1963)通过后,才赋予了女性继承爵位的权利

,其阶级成为分别为女公爵(Duchess)、女侯爵(Morchioness)、女伯爵(Countess)、女子爵(Viscountess)、和女男爵(Baroness)。英语中的尊称还是比较好区分的,除Mr.

,Sir,Miss,Madam,Mrs 等几个通用的称谓,就是那些用于有爵位得人、军政官员、宗教领袖及高级学者等。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人人平等,等级观念不如东方文化强烈,因此英语称呼语的类别没有汉语称呼语划分得精细。也因为这样,英语使用者会通过语调和其他表达方式,比如肢体语言来表现说

话人的情感。

三.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一)情感指示功能

称呼语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感情,不同的称呼语显示出说话人的喜悦、厌恶、讽刺等不同的感情。对同一称呼对象,在不同的情感支配下,选择使用的称呼语有很大差别。

(二)社交指示功能

1.社会地位与角色身份认同功能

2.亲疏关系指示功能

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交际与礼仪的重要体现,用好称呼语能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莉,王莉,国际比较视野的称呼语的传统文化内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4月

[2]唐艳,浅议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变化(J)大观周刊,2011年5月

[3]庄美英,称呼语的变异使用及其人际语用功能分析(J)

猜你喜欢

美女小姐交际
晚霞小姐
两块磁的交际
谁在跟踪雁小姐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神回复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这年头
惊艳红妆美女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