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岩文化与媒体传播的现实意义
2014-08-26苏予
苏予
摘要:红岩文化是媒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媒体传
播的带动下对人类的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有效增强红岩文化发展的活力。因此研究媒体传播背景下的红岩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媒体传播;红岩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红岩精神的意义
红岩精神起源于抗战时期,当时国共两党组成一线共同抗日,重庆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指挥中心,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政治模范代表,特别是以周恩来总经理的带领下而形成的一种红岩精神,对于
我们后代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精神实质方面来恩熙,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在地下党、抗日民族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从行为、思想品德以及意识形态的角度都有效的发挥的红
岩精神的实际意义,这种红岩精神也是我国当时抗日所需要的一种追求。
红岩精神起源于抗日时期,而其发展的高潮主要是在1949年到1976年之间,强调的是以无产阶级为基础对革命英雄主义进行歌颂的流派。当时并没有媒体平台对其进行穿鼻,但通过符号系统对红岩文化
的革命特征进行表达,并形成了宣传与教育目标,对当时的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媒体在红岩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为红岩艺术作品提供展示平台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红岩艺术作品的宣传与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多种媒体为红岩艺术作品提供的平台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广播媒体的角度来分析,它通过充分发挥听觉
形象的效果以丰富的语言来感染观众;报纸一般情况下通过平板文字来对红岩艺术品提供平台,主要是以红岩历史为题材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是报纸副刊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最后电视媒
体采用生动鲜活的画面将红岩艺术展现给观众。
(二)记录并参与红岩文化活动
红岩文化从开始到辉煌时期一共经历了60多年,因此媒体对红岩文化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也是十分关注的,之所以对其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红岩文化所代表的政治敏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红岩文化的独特
魅力也是受到了媒体关注的另外因素,红岩文化的历史轨迹与历史氛围都是通过记录红岩文化的方式来传播的,使得国民了解到在红岩文化时期的活动,具体可以从纪念大屠杀殉难者的追悼会、送灵游
行、展览会、座谈会、报告会等系列活动中表现。
三、媒体传播在红岩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媒体不但可以给予红岩文化提供一定的平台,还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红岩文化发展推波助澜
媒体作为文化活动的传播介质,对于红岩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49年到现在红岩文化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了红岩文化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红岩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特别
是在红岩文化的鼎盛时期,其作用尤为重要。在媒体传播当中报纸媒体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在重庆解放的初期在对纪念大屠杀活动中及时的、迅速的反映了报纸媒体在新闻价值中的作用。通过报纸
媒体的方式对集中营现场直接传播到了山城,甚至到了全球各地。紧接着在此之后的半年,报纸媒体不断的对大屠杀案件进行追踪与报道,通过报纸的渠道来对屠杀事件进行讲述,使得百姓充分认识到
大屠杀是我国的国耻。最终达到百姓纷纷到大屠杀的现场通过悼会、游行、展览会、座谈会等纪念活动来悼念英雄们。
(二)影响受众的观念世界
可以说媒体传播在实际的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特别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能够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价值观点,对于当时人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来说,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
以媒体平台的宣传为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特别的是能够突出红岩文化的革命性和阶级性特征,引导公众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三)增强红岩文化发展的活力
只有做好文化传承,有效地保护文化的“根”与“魂”,才能原汁原味地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是传播者向受传者的单向传播,网络媒体实现了传受的双向互动交流,这是区别于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之一。网络传播是对“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不仅可以“聆听”传播者的讲述,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
、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网络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传播。
总结
总之,通过对红岩文化的媒体传播形式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当前红岩文化的传播途径已经不是以规定的话语来向百姓传播,更多情况是通过网络对大众百姓提供了平台之后,以自己的观念为出发点在
通过不断的交流后,进而探讨红岩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阮艳萍. 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数字受众[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刘琼. 中国文化遗产传播曲线变化:由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J]. 艺术评论. 2012(08)
[3]钱振文. “深描”一件被人忽略的往事——细说《红岩》作者们解放初期的第一次“文学”活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4]钱振文. 《红岩》的“阅读生产”和“《红岩》热”的生成[J]. 文艺争鸣.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