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竹枝词》里的明清徽州
2014-08-26舒满君
舒满君
摘要: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历来备受瞩目,作为文学作品的新安竹
枝词较为真实细致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徽民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因此熠熠生辉,其史料价值一直被忽略。笔者从这一点出发,力图通过分析和研究新安竹枝词所映射的徽州社会,徽民的生活及精神状态,
追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新安竹枝词》;明清徽州,社会生活;风俗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新安竹枝词作者为清人方士庹,字右将,号西畴,方氏籍徽州歙县,侨居广陵,可能是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方士庹时常返回新安并作此新安竹枝词,共三十六首,刻于乾隆已已,厉樊檄为序之。其原稿
已佚,许承尧的《歙事闲谈》中选录了一部分,本文所引皆出于此。“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呕,峰峦掩映”[1]此种自然环境对徽州产生的直接影响有二,山多,陆路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独立,此
其一。地少,农耕难以为继,自然供给不足,此其二。此环境之下的农耕经济自然很薄弱,交通亦十分不便,而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却人口密集,社会稳定太平。
一、徽民之生活
首先就徽民的生产生活而言,词中如下内容描写淋漓尽致:“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麦熟端阳饼祀先,秋成角黍庆丰年。芝麻菽粟南乡产,乌麦收时霜满天”鲜明地反映了农桑与时令
的关系,徽民熟练地掌握农耕与时令的关系并精耕细作。“红苋调灰种塝田,落苏扁荚竹篱边”,“门前乌桕翻红叶,溪上垂杨覆白蘋。结子煎膏成蜡炬,分枝截段佐柴薪”,“炒虫冻米防朝馁,舂谷
存仓胜栁西”,徽民力图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受地力所限,即便如此徽民的供给仍然不足,时人有云“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2
]如此生活勤俭自不必说,然年年推粮不可少。“田庐地亩寄山坳,黄册推粮柄独操。短狭斜长分字号,零星蜗角计厘毫”生活且无以为继何况推粮乎!穷则思变,变则通,故徽民好贾,诚如汪伟奏疏
所言“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徽州地区独特自然环境又促进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繁荣。徽商之繁荣却不仅仅在于徽州之地理环境的推动,又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环
境息息相关。
二、徽州之社会
“归来不用买山钱,村有官厅户有田。祭祀能供墓能守,布衣蔬食过年年。”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是比较严密的宗族社会,几乎是每村一姓,很少掺杂外姓,村村皆有祠堂,有公田继而有严密的等级观
念“良贱千年不结婚,布袍纨绔叙寒温。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何处村”。这种凝结着严密的等级观念的宗族聚居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村落“世家门第擅清华,多住山陬与水涯。到老不知城市路,
近村随地有烟霞”生产生活皆在本地,与外界交流甚少(徽商除外)因而出现了到老不知城市路的情形。而本村“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折有乡评。不投保长有文会,省却官差免下城”宗族内部有强
大的政治职能,村民皆为一大家族,有族长作为首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村有文会,能自治。这也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长期保持稳定的因素之一。
除严密的宗族管理体系以外,作为朱子的故乡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徽州地区受朱子理学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在吴翟的《茗洲吴氏家典》中载,“我新安为朱子桑榨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
教,秉朱于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自之风传之子若孙也”[4]以朱子之学治家,徽妇便是其中典型,终其一生恪守纲常,讲究三从四德,“女人尤号能俭,居乡数月,不占鱼肉,日挫针治缝纫
,故俗能蓄积,绝少漏卮,盖亦由内德焉”[5]。而徽妇中尤以徽商妇最为典型,“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至今仍伫立与各村落的贞洁牌坊既是见证
。
而在这种行为和思想的双重控制下,徽民却似乎并不觉压抑且少有反抗,宗族社会以朱子之法道德标准,朱子之法促进宗族社会之稳定发展,显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在规范之内本分生活自得其乐
。由于本族聚居区很少有外人进入,倒也显得寂静安逸,如世外桃源般。竹枝词亦有云:“我家石壁乐幽栖,桃柳荫中路转迷。生客有时愁出入,此间仿佛武陵溪”这种本分守己生活必然造就淳朴天然
的民风“山乡僻处少尘嚣,买犊何妨卖却刀。入夜不须防盗贼,比邻无地匿旗逃”,夜不闭户,鸡鸣狗盗之事竟绝。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控制意识不自觉地深入民间,被徽民广泛接受和
认同,并被保留成为了一种日常的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而形成了徽民与宗族共同繁荣的社会局面。
除此以外,徽商作为徽州地区长期的流动人口亦受徽州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朱子理学的熏陶之下,儒而好贾,思想上仍旧恪守儒家,支持正统,对宗族社会极力维护,发达之后或买田置地或回馈乡
里,并没有带来新兴的思想来对抗朱子理学,自觉维护徽州地区本来的秩序,朱子理学在徽民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对于维持这种宗族社会的长期稳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徽州之风俗
风俗集中体现了一地的居民心态,就徽州地区而言,新安竹枝词的描写亦极为深刻“鹿卧牛眠世所稀,命名象物太恢奇。眼前郭璞纷无数,不问何人总地师”徽州地区十分讲究风水,住房水流毅然,比
如徽民认为水既是财富,为了留住才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海必须建筑桥台搂塔等物,增加锁匙的气势,扼住关口。故诸多徽州村落前皆有水口和水口亭,风水师傅在徽州地区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徽民不但迷信风水,还迷信鬼神,以至于相信生病只要找鬼神求一卦即可痊愈,如《休宁黄氏家用收支簿》中提及“乾隆八年四月初八 我病急母许鬼头口一本”[6],此风虽不为徽民所特有,但
此种自甘破费不遗余力迷信鬼神之事实为徽州最盛。除了鬼神以外,佛教十分亦盛行“观音大士著慈悲,诞日烧香远不辞。逐队岑山潜口去,相随女伴比丘尼。”
从内容上看,徽州地区民间风俗纷繁复杂,不一而足,然值得注意的是其恰恰反映了徽民的精神状态,说明了徽民有自己比较稳定的信仰,对于人力无法解决的事情寄托于天地鬼神,继而采取各种方式
或祈祷或祭祀或庆祝,说到底不过是希望天随人愿,即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显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稳定的心态,相比于消极的对待生活和武力反抗更有利于宗族社会发展和稳定。
总体而言,新安竹枝词所显现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农业经济不能自给自足的徽州地区,明清时期社会等级森严,门第高悬,徽民之生活勤恳节俭,安逸中透着艰难,然其长期稳定的内核不过是徽民普
遍的积极稳定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与朱子理学紧密结合的宗族社会对其加以巩固,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回归又促使这种状态得以维持。严密的宗族社会下隐藏的是徽民安定平和之心,宗族
的外衣使之完全处于保护之下,同时也使徽州之安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民国8年铅印本。
[2][3]汪晋徵等:《休宁县志》 卷7《汪伟实疏》,清康熙32年刊本。
[4]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序》,《徽学研究资料辑刊》,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5]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6]佚名:《休宁黄氏家用收支簿》,《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