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15年
2014-08-26段崇政
段崇政
《齐鲁周刊》15周年,寻宝寻友中,总有一种情感不期而遇。
5月20日,本刊记者赶往潍坊。
田曙光,45岁,见到我们,笑出了一脸褶。
“杂志都在储藏室,都不用数,全码好了。”昏暗的储藏间里,15年的《齐鲁周刊》从上至下按照新老顺序叠放,用大小不一的袋子整齐的码着,每个袋子外面贴着标有期数的纸条。最老的那一袋,纸条已经微黄。
1999年,工作在济南的老田像往常一样,下班后来到附近的报亭“没事转转”。无意间,一册大开本,印有桑特拉奇封面的刊物吸引了他的注意。
“咱没事就喜欢看个体育,当时就因为创刊号的桑特拉奇,才拿起来翻翻一看,挺好。”从此,每周赶往报亭买周刊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当时5毛钱一份,买一份一家子看,咱工人都承受的起。现在一年150(元),也不是什么事。看周刊,家里都支持。”
后来,老田工作变动回到潍坊,“当时邮寄不是那么便利,也不懂什么订阅,还是在报亭买。”可是潍坊不比济南,新刊上市没两天有可能就会售完,老田便骑着自行车,挨家报亭地问,有可能的话,还会让济南的朋友帮忙留意。“别人说,差一两本怕什么。我就想,既然收集这么久,不能差一两本”,“收藏周刊是一个机会,机会不是随便能碰到的。”
发行部的同事清点期数,老田不时弯下腰帮着整理,还时不时抽出两本:“就是这个桑特拉奇,让我开始看的周刊”、“看,巩俐的头像都出现在封面好几次了,那时候多年轻。”
那时候,老田也很年轻。下班后吃完饭,翻开周刊便可知道生活之外的生活。15年后,老田下岗了,自己开了一个门头,生活琐事变成刻刀,在额头上行走。周刊也在成长,封面变了,内容多了,更有看头了;如今老田不必到处跑报亭去买,每期都能寄到家……
所有的周刊都清点完毕,要拉回报社入库,15年的积累几乎填满了汽车的整个后备箱。“我当时认为你们来看看就行了,没想到还要拉回去,我有点舍不得!”老田帮忙搬着杂志,颇为不舍。
临别,老田手捧创刊号和最新一期杂志在他收藏了15年的“宝贝”前合了影:“周刊就像我孩子一样,比我孩子小三岁,15年养个孩子不易,就当送孩子出嫁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