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婴复活”

2014-08-25佘宗明

杂文选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被遗弃男婴殡仪馆

佘宗明

据报道,安徽合肥一出生没多久的男婴,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在被父母遗弃后,先被医院诊断为“死亡”,再被送到殡仪馆,快要火化之际,他却奇迹般“复活”了。

说到底,所谓男婴“复活”,不过是营造“劫后余生”的惊险意味,本无关奇迹:他并未去世,只是“被死亡”。从他因被开具死亡证明,在病房里无人喂养和照料,到躺在纸盒里一人熬过寒夜,再到被送往殡仪馆前,他都有存活迹象,只是未被发现。

正因如此,舆论一片唏嘘,不少人将矛头指向涉事医护人员。涉事医生称,开了医学意义上的死亡诊断,是因男婴当时全身青紫,没了呼吸和心跳。但正如某些业内人士说的:判断新生儿是否死亡,要有多项指标交叉印证;依据临床实践,婴儿假死情况也时有发生。

事实上,患者“死而复生”,这并非首例。2010年1月,内江就曾出现过“颠簸复活”事件;2011年11月,佛山某医院也曾发生“错把早产儿当死婴扔厕所”的丑闻……诸如此类案例,都引发了轩然大波,而医务人员在“希望渺茫”,而非确定死亡的情形下,就贸然下“死亡”的诊断结果,也广受诟病。

21日下午,安徽省卫生厅通报了对这起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认定该事件属于严重误诊,其主要原因是经治医生严重失职、新生儿科管理混乱,决定吊销经治医生査某执业医师证书,责成省立儿童医院对新生儿科负责人以及当事人给予行政处分。严查真相、循迹溯责,是对该事故“零容忍”的支点,也是对男婴经受的饥馑挨冻之苦的代偿性抚慰。只不过,严惩医护人员,很难为此事画上句号,也无法回避“接下来怎么办”的难题。

应看到,“被遗弃”是该男婴命运的拐点。他患了重症,且“治愈可能性不大”,所以其父母选择放弃治疗;此后,院方曾垫付医疗费用,继续为其治疗,但也未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虽说男婴“被死亡”跟弃婴身份有无因果关联,你我还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被遗弃成了“连环悲剧”的重要引子——甚至到现在,其父母仍坚持放弃。

父母“割舍骨肉”,只因不堪承受重荷;医院虽有救死扶伤义务,但苛求其“费用自担”、无偿治疗,也属道义绑架……而要弥合二者能力不及制造的“救济断裂带”,除了制度救助与民间爱心汇流,别无他法。也只有置于公共救济视角下,救助“患者婴儿”的重压,才能跳脱对个体、医院等“末端屏障”的依赖。而要避免荒诞剧重演,首当其冲的,是把婴儿视作有尊严的人,而非包袱。他们的生或死,都应该被缀以尊严的底色,而非“命若垃圾”的现实注脚。

【选自求是理论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被遗弃男婴殡仪馆
悲悯
雪花莲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回收再创造
被遗弃的地方
“如果挤得下的话”
殡仪馆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