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亮:从梦想出发 探索器官移植的巅峰
2014-08-24严永红
本刊记者 严永红
身为一名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专业的医生,李先亮自孩童时便有一个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梦想。这是一粒梦想的种子,随着他自身的成长,这粒梦想种子生根发芽,最终引领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梦想化为他前进的巨大动力,让他在这条临床科研结合的路上勇往直前,取得骄人的成绩。
器官移植专业一直被视作外科领域的极致和巅峰,是融合外科手术技巧、外科解剖、重症监护、麻醉和临床免疫学等诸多学科顶尖知识成果的结晶。对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这几乎是一生都难以逾越的挑战,除了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严谨的职业素养、持续的努力奋斗外,更要有不服输的性格和勇于挑战困难的斗志,而李先亮心中的悬壶济世的梦想,更带给他对器官移植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追求,因此李先亮毫不犹豫便选择了器官移植,他就是要立志跨越这座巅峰。
翻开李先亮的简历,除了“耀眼”,我们似乎找不到其它的词语。2006年,在波士顿的世界器官移植大会上,李先亮获得该协会第一届的科研奖学金,这是世界范围内公开申请的唯一奖励。2008年,在悉尼世界器官移植年会上,37岁的李先亮受邀作报告并担任临床免疫耐受研究分会场的执行主席。2009年,巴黎的欧洲器官移植大会上,李先亮获得了该协会第二届唯一的高级研究课题。这些世界范围专业协会的承认,这无疑是对李先亮多年来在器官移植领域所作出贡献的认可。
兴趣为师,沿着梦想一直走
“从小我就梦想着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李先亮笑着跟我们描述自己儿时的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有这种天生的兴趣使李先亮得以目标明确,没有犹豫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1989年,他如愿考入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正式与自己钟情的医疗事业结缘。1997年,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获得了外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李先亮的导师,刘永锋教授引领他打开了器官移植领域的大门,这也开启了他一生追逐梦想的过程。2000年,香港大学胡应湘夫人奖学金项目在国内招收访问学者,李先亮在导师的鼓励下抓住了这次机会,从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获得了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学习活体肝脏移植的机会。
关于在香港的这段经历,李先亮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极其珍视。当时香港医疗领域的临床、科研及学术氛围都非常好,更有先进的体制以及在科研上的新思维,这些都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让他觉得自己经历了浴火重生的改变。“那段经历就像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门里门外完全是两个世界,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李先亮感慨地说。
2001年3月,访问学者期满后,李先亮选择在香港大学继续深造,师从范上达院士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候他既参加临床肝脏移植手术,也进行科研工作,培养了良好的临床与科研能力。博士学习期间,通过他的努力,李先亮的科研成果逐渐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获得大会发言和交流的机会,更加锻炼了他的综合学术能力。2003年11月,李先亮利用两年半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这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历史上,恐怕也是最快的博士学习经历了。
香港的经历让李先亮有了很好的学术视野和眼界,“所以我觉得国内的医生一定要走出去,有了这种经历,看到国外的那种体制优势,学习他们的科研思维,回国后就一定能给科室和患者带来更多先进的东西。”李先亮说。于是博士毕业的他继续到欧洲深造,在法国国家健康和卫生研究所进行自己的器官移植研究。“如果说梦想是我的翅膀,香港则是让我翅膀羽毛丰满的地方,而来到欧洲,我才找到了自由飞翔的天空”,李先亮回首自己的成长如是说。
在欧洲有重要影响力的器官移植中心,也是法国最大的移植免疫研究所,李先亮在这里一待便是五年。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念、体系和方法,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建立了很好的学术人脉。“那时我在法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有研究生和技术员在做相关工作,还拿了不少科研项目,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奖项。”李先亮回想起那段生活一脸的平静。“我和欧洲的器官移植界的朋友交流很多,现任的欧洲器官移植协会主席是我的好朋友。”李先亮一直拿法国的科学签证,居住满五年后,只要他提交个申请表,李先亮就可以获得法国的长期居住了,可是他的选择却是让很多人到现在也不明白。
心有大爱,一心满怀报国志
2010年5月,在法国工作生活前景都非常好的李先亮选择了回国发展。作为海外留学人才,他被引进到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主要工作方向为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以及肝胆胰腺肿瘤综合治疗。
关于为什么会放弃国外的机会回国,李先亮的理由非常简单:“其实,在我当年选择出去之前,就没有想过长期留在国外。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在国外时候才更能明白祖国有多好。”朴实的言语中,洋溢着的是他那满腔的报国之志。特别是在2008年,经历了奥运圣火的传递活动和汶川的地震救灾,作为华人学者团体的负责人,李先亮在法国地方组织了多次的宣传中国文化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引起了法国地方媒体的报道,更引起了法国内务部对李先亮的关注,他们搞不明白,为啥一个外科医生,会热衷于这么多的社会事务。“其实爱国和爱家一样,我家里的美丑,容不得外人说的,我们中国好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主动的宣传,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李先亮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带着他对社会的责任和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李先亮选择了回国。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些经验带回来,为国内医疗事业做些事情。“我还是觉得给中国人看病比较好,做医生,就要为自己的老百姓服务。”他笑着告诉我们。
国内外的体制差异很快便让他感受到了压力,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稀缺,国内的医生通常要承担很重的临床工作任务,留给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他经常要面临着人手和时间不够的问题。“国外的那种体制,医生做科研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保证,国内还是差,这非常不利于临床的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李先亮说。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他不得不把科研工作安排在业余时间。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困扰到李先亮,热爱挑战的他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他很快便适应了国内的工作生活,学会了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有些国内常见的压力对我来说基本没有意义。”他说。
尽管工作科研任务都很重,李先亮并没有忘记报效祖国,为老百姓服务的使命。从2012年7月24日开始,作为北京朝阳医院京蒙对口支援第六批医疗队的成员,李先亮来到了边城满洲里,在边城和牧区全面开展医疗培训和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他非常重视这次支援活动,在当地积极奉献、努力工作,同当地的同行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医疗工作中,我们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对于长时间在海外工作的我,这次的医疗支援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根本,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收获了团队的友谊和许多满洲里地方朋友真挚情感,留下了一生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这是李先亮在支援工作顺利结束后写下的一段话。
内外兼修,做会开刀的科学家
科研和临床工作是医学的两条腿,科研带给医生不仅仅是SCI文章和复杂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带给医生一种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这是李先亮的体会。在国内目前情况下,科研和临床严重脱节,存在着体制上和认识上的不足,这非常不利于科研和临床的创新与发展。
而多年在海外临床和科研兼顾的李先亮在科研的临床转化和临床创新方面颇有优势,他的梦想是做一个会开刀的科学家。
在器官移植领域,虽然每年有上万例的成功病例,但是每年仍有5%-15%的移植器官因长期慢性排斥反应或免疫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原因失去功能,成为影响移植长期效果的瓶颈所在。
而诱导免疫耐受是最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也是李先亮研究的主要方向。简言之,就是要想办法让器官移植患者的免疫系统形成免疫耐受,能够在不服用任何抗排斥药物的前提下完全接受移植器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全球范围内,免疫耐受的病例不断被报告和发现,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有可能实现的状态,有些国际上的医疗中心已经获得了成功病例,尽管很少,但值得我们去研究。”一谈到自己的专业方向,李先亮一脸的兴奋。
他现在的研究项目之一是“Trogocytosis诱导免疫耐受性调节性细胞的机理研究”,李先亮提出免疫嵌合性调节性细胞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观点和机理,“我是国际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在器官移植领域开展这个研究的”李先亮说。期望通过该细胞机理的研究,搭建起通往临床免疫耐受的路。
李先亮回国三年内拿到十几个科研项目,他提出的学术观点完全得到国内医学科研同行的认可,显示了突出的科研领军能力和独创的科学视野。而临床工作技能,在科室主任贺强的指导下,在科室团队的帮助下,李先亮也逐渐完善,正在成长为一个会开刀的科学家。
成就斐然,携手团队共进步
多年的潜心科研和临床实践,带给李先亮的是沉淀的学术积累。截止目前,他共发表杂志文章、参与专著编辑以及国际会议论文交流6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杂志文章和会议文章共20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10多,共被引用达270次。同时还担任Intensive Care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sthma and Allergy等国际杂志特约审稿人。承担着The Open Surgery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Immunology、肝癌、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的编委工作。
一人强不叫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深谙团队合作的李先亮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特别注重对团队的建设以及对年青人的培养。要促进科研团队的发展和提升,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便是申请科研项目,用项目来带团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让年青人成长。李先亮所在的肝胆外科条件不错,无论是在科室建设、科研团队还是科研氛围、资源配置方面都很好,北京朝阳医院是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挂牌单位,肝胆科室在肝脏移植和肝胆胰腺肿瘤方面有国内先进的治疗技术,是一个有深厚临床积累和突出临床优势技术的团队,这也是他当年选择北京朝阳医院的原因。
“不过当我来到这里后,我发现它的规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床位数不够多。”李先亮说,此外,在科研方向上也还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方向和前期积累,也没有国家级的项目支持。
多年来的海外研究工作经验,带给李先亮的是前瞻性的目光和与国际同行研究前沿相接轨的理念。在他的主持申报下,科室很快便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基金、973计划的开放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另外还包括教育部、人保部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有了好的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研究基金的支持,科室的科研水平很快便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逐步培养了一个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科研团队。
“只要有好的项目和充足的经费支持,我们就可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李先亮说:“希望通过这些结合临床的项目,能把医疗科研和临床实践慢慢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创新,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李先亮的想法和科室主任贺强的计划不谋而合,他们齐心协力在为北京朝阳医院肝胆科的未来努力着,为造福更多的器官移植患者和肝胆胰腺肿瘤的患者去探索着。
李先亮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离他最终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是他正一步一步的扎实走来,挑战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巅峰。“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会离梦想更近一步”李先亮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努力的。我们相信,随着项目推进和团队成员的不断成长,有了朝阳医院肝胆外科团队的支持和帮助,追逐梦想的李先亮和他的科研团队一定能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让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