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沥青制作工艺的研究
2014-08-23李洪峰陈振超
袁 航,李洪峰,陈振超
(1.黑龙江省呼兰养路总段,哈尔滨 150500;2.东北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基质沥青加入橡胶粉能够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及低温变形能力[1],橡胶沥青在道路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影响胶粉与沥青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胶粉的质量及加工工艺、沥青品质、胶粉掺量、拌合方法、拌合时间和拌合温度等[2]。胶粉中的炭黑含量、天然橡胶含量及灰分等都会影响胶粉与沥青的反应效果,为了获得良好的路用性能,国内建议选用天然橡胶含量高的斜交胎胶粉[3-4]。胶粉的生产一般采用常温粉碎和冷冻法粉碎两种方法[5],常温粉碎的胶粉表面粗糙,突起多,比表面积大,活性高,而低温粉碎的胶粉与之相反,因此建议采用常温粉碎的胶粉。橡胶沥青的拌合方式包括高速剪切和简单搅拌[6],高速剪切能够使胶粉均匀快速地分散到沥青中,但实验证明改性效果不明显,而且费用高,国外为提高橡胶沥青的生产效率,常采用高速剪切加简单搅拌的拌合方法。
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
1.1 实验材料
90#道路基质沥青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90#基质沥青性能指标
胶粉:胶粉颗粒过粗对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产生干涉影响,不易压实,过细价格偏高,故采用常温粉碎法生产的斜交胎粉,型号有30目、40目、60目和80目,技术指标见表2。
表2 胶粉技术指标
1.2 橡胶沥青的制备:
研究表明湿拌法橡胶沥青改性效果显著[7],故采用湿拌法拌合,将90#基质沥青加热到160℃,然后将预先称量好的胶粉缓缓加入,经过简单搅拌后,采用沥青搅拌台在规定的温度下机械剪切60 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
选用40目的胶粉,掺量为20%(内掺),分别在170、180、190、200和210℃的拌合温度下机械搅拌60 min,实验方案以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黏度、弹性恢复为评价指标[8],按照JTG E20-2011试验规程进行试验[9],测得结果见表3。
表3 40目橡胶沥青不同拌合温度下的技术指标
由实验结果可知,基质沥青掺入胶粉后,各技术指标与基质沥青相比均有大幅度的改善。随着温度的升高,针入度先减小后增大,延度和黏度与之相反,弹性恢复呈增长趋势,各指标多数在190℃左右时存在峰值。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沥青黏度减小,胶粉更容易在沥青中均匀分散,胶粉与沥青溶胀反应更充分,使得沥青中的轻质组分被胶粉充分吸收,沥青质含量相对增多,沥青变得粘稠,弹性增大,因而针入度、低温延度、软化点及黏度增大。然而温度继续升高,沥青中的有机组分发生氧化,胶粉内部发生脱硫反应,胶粉部分溶解在基质沥青中,使得橡胶沥青弹性损失,黏度降低,造成针入度反而增大、延度减小、弹性恢复率减小的结果。由此可知,橡胶沥青的拌合温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存在某个峰值,使得橡胶沥青的技术指标达到更优,本实验所采用的最佳拌合温度为190℃,该条件下的橡胶沥青稠度高,弹性好。
2.2 掺量及粒径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
在确定最佳拌合温度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室内进行橡胶沥青制备工艺的研究,将不同粒径不同掺量的胶粉加入基质沥青中,测得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黏度和弹性恢复率。
2.2.1 针入度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图1 针入度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如图1所示,基质沥青掺入胶粉后,针入度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废胎胶粉能够明显改善沥青的稠度,使得基质沥青降低一个标号,针入度曲线的走向基本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胶粉粒径不同,对稠度的改善效果也不同,根据数据可知30目针入度最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80目、40目和60目。
2.2.2 软化点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由图2可以看出软化点随胶粉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同时随着掺量的增大不同粒径胶粉的橡胶沥青软化点差值变小,软化点曲线也趋于平缓,说明掺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胶粉已将基质沥青中轻质组分吸收完全,多余的自由胶粉可能会影响沥青的其他指标。
图2 软化点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2.2.3 延度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为检验沥青的低温指标,本实验以5℃条件下的延度作为控制指标,拉伸速度为1 cm/min[10],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延度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由图3可知,掺加30目胶粉的橡胶沥青延度维持在较低水平,随掺量变化较小,其原因在于30目胶粉颗粒过粗,分散在橡胶沥青的断面处,在沥青断裂口较细处产生较大的局部应力,沥青断面为撕裂状,其拉伸长度较短,这也说明不宜用延度作为粗胶粉橡胶沥青的技术指标。
对于30目以上的橡胶沥青,其延度随掺量增加而增大,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在掺量为24%时有减小的趋势,胶粉在基质沥青中吸收轻质组分,发生溶胀溶解,沥青质含量相对增加,使沥青的延伸性能增加,延度增大。但随着胶粉的增多,沥青中的轻质组分被胶粉吸收完全,多余的橡胶颗粒游离在沥青中,不但不能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而且阻碍沥青在低温时的拉伸。胶粉粒径越小,沥青的低温延性越好,这是因为胶粉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胶粉更容易分散到沥青中,更能充分的溶胀溶解,与沥青发生反应。此外,沥青在低温时发生收缩,产生温度应力,胶粉粒径越小,小粒径胶粉颗粒产生的局部应力越小。
2.2.4 黏度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试验采用布洛克菲尔德黏度计测定177℃黏度,转子为SC4-27#转子,试验测得多组不同转速下的黏度值,内插法得到扭矩为50%的黏度,以此黏度为实验标准值,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实验结果得出30目的黏度值最小,随掺量变化幅度很小,其他粒径胶粉对沥青的黏度增加产生很大作用,胶粉越细黏度越大,但是达到60目后,通过减小胶粉粒径提高沥青黏度的方法效果不明显。
为保证橡胶沥青的施工和易性[11-13],参考美国亚利桑那州橡胶沥青技术规范,177℃黏度范围应控制在1.5~4.0Pa.s[14]。
图4 黏度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2.2.5 弹性恢复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弹性恢复能够体现沥青发生应变时的恢复能力,对于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破坏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图5为各粒径下不同掺量的橡胶沥青弹性恢复实验结果,看出橡胶粉的加入对沥青的弹性恢复有显著的影响,弹性恢复率随掺量的增大逐渐增大,在达到胶粉掺量24%时,弹性恢复率的增加幅度变得缓慢,除30目橡胶沥青外,其他粒径胶粉的橡胶沥青弹性恢复率趋于90%。60目、80目的弹性恢复率都在75%以上,加入胶粉使得沥青受拉变形的恢复能力明显提高。30目的橡胶沥青与其他橡胶沥青相比,抵抗变形的能力偏小,原因在于,胶粉粒径较粗,会停滞沥青的回缩,使沥青的受拉变形得不到及时恢复。
图5 弹性恢复随胶粉掺量及粒径的变化规律
2.3 经济性分析
表4为本实验所采用胶粉价格,随着胶粉粒径的减小,胶粉价格增幅逐渐变大。由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30目橡胶沥青指标普遍偏低,将80目橡胶沥青与60目橡胶沥青相比较,见表5发现80目橡胶沥青与60目橡胶沥青性能指标相近。80目黏度超过4Pa.s,施工和易性差,60目各性能指标符合橡胶沥青各技术指标见表6,故宜采用60目胶粉制备道路橡胶沥青,合适掺量为24%。
表4 胶粉价格
表5 掺量24%橡胶沥青性能指标比较
表6 橡胶沥青技术指标
3 结 论
基质沥青加入胶粉后,沥青的高温性能及低温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针对不同粒径不同掺量的胶粉,对比分析了掺量、粒径对橡胶沥青指标的影响,对道路橡胶沥青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确定橡胶沥青的最佳拌合温度为190℃,温度过低,胶粉在基质沥青中溶胀溶解不充分,温度过高,针入度反而变大,低温延度变小。
(2)橡胶沥青的黏度度和软化点随掺量增大而增加。超过胶粉最佳掺量后,多余的胶粉颗粒游离在基质沥青中,在低温拉伸过程中胶粉颗粒产生局部应力,反而不利于橡胶沥青的拉伸,同时也不利于橡胶沥青的回缩,弹性恢复效果较差,因此胶粉掺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存在某个峰值使橡胶沥青的技术指标达到最好。
(3)胶粉粒径不宜过粗,粗粒径橡胶颗粒制作的橡胶沥青各技术指标均较差。胶粉粒径偏细,177℃黏度超过4 Pa.s,施工和易性差,而且价格昂贵。
【参 考 文 献】
[1]吴龙虎,罗 晖,黄煜镔.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材料及其性能[J].公路交通技术,2008(2):31-33.
[2]李海文.废旧轮胎橡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3]袁德明,刘 冬,廖克俭.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研究发展[J].合成橡胶工业,2007,30(2):159-162.
[4]文 兴.道路铺筑材料橡胶沥青[J].现代橡胶技术,2006,32(4):31-35.
[5]王旭东,李美江,路凯冀.橡胶沥青及混凝土应用成套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黄文元.路面工程用橡胶沥青的反应机理与进程控制[J].公路交通技术,2006(11):5-9.
[7]沈金安.关于橡胶粉改性沥青的生产[J].中国橡胶,2001,11(4):19-20.
[8]吕伟民,孙大权.沥青混合料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0]孙祖望.橡胶沥青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1]黄 彭,吕伟民.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与工艺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1,14(9):21-24.
[12]旷小林.橡胶粉改性沥青路面性能的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0,35(3):77-80.
[13]李永丽,楚万强.橡胶粉改性沥青性能优化实验与作用机理分析[J].公路工程,2014,39(4):276-281.
[14]Arizo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Standard Specifications for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Section 1009[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