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元性的色彩文化
2014-08-22周钧
周 钧
西南地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分布了三十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响,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色彩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又处于互为近邻的区域里,各民族之间文化、民间习俗的相互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所共有的朴实、憨直、善良、热情等人文品格的社会因素,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又保留了淳朴热烈、富有生气的共同特性。
孔雀般美丽装束的傣族妇女,是傣族色彩文化的特征之一。傣族妇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婷婷玉立,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傣族妇女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装扮自己,她们喜欢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肉色等多种艳丽文静的色彩,运用在充分展现傣族妇女苗条身材体形的窄袖短衣和统裙上,表现孔雀开屏五彩缤纷的色彩视觉形象。(图1)
图1 傣族风情
侗族的织锦色彩文化在少数民族织锦中独树一格,侗锦的色彩的民族性非常浓厚。一般用黑色、白色的棉线做底色,在各种绚丽多姿的织锦图案上,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创造了浓艳粗犷的民族色彩风格。侗锦的图案花纹有花木类,如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鸟兽类,如对凤、鸳鸯、麻雀、春燕、牛羊等;有物器类,如花桥、鼓楼、月亮、星星、水波、银钩等;还有几何图案等。
色彩运用有除黑、白色调外,有大红、土红、枣红、紫红、黄绿色、肉色、浅蓝、深蓝等色彩。(图2)
图2 侗族头饰及服饰
彝族漆器色彩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又一明珠。彝族的漆器色彩传统采用黑、红、黄三种颜色彩绘,自古以来彝族人将黑色、红色、黄色作为民族的象征色,彝族人认为:黑色表达庄严和尊贵的品格,红色表示热情和勇敢的意念,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的形态。在彝族漆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黑、红、黄三种色彩的交叉、间隔的表现手法,使黑色基调漆器上的红色与黄色构成鲜明的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和色度对比。创造一种浓郁民族文化氛围的色彩视觉效果。彝族漆器的图案有抽象的几何图形、描绘自然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鸟草木,以及表达本民族乡土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关的题材。彝族漆器用的色料,采用土漆、银朱、石黄等天然材料,采用传统的制漆工艺。漆器的制作要经过胎骨选择和处理、上色、彩绘等十几道工序。彝族漆器色泽自然古朴、图案底蕴丰厚,因此彝族漆器色彩文化既反映了彝族先民朴实淳厚的图腾文化观念,同时也表达了彝人纯朴憨直勇敢的民族品质。(图3)。
图3 彝族漆器
从康藏高原迁徙至云南西北部的景颇族人,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游牧生活方式转化为农耕生产方式,创造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景颇族织锦刺绣风格在西南少数民族织锦中独举一帜,他们采用羊毛为主要材料,这与他们传统的高原生活方式有关。景颇族人非常有智慧和创新能力,他们的织锦刺绣图案采用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纹样,一图一式,很难出现相同的图形纹样,
就妇女穿着的筒裙花纹有300种之多。因此图案丰富多样,色彩艳丽耀眼,真是令人赞不绝口。景颇族织锦刺绣用于长短裙、挎包、护腿、包头等服饰配套用品。景颇族男女服饰都以黑、红、白三色为主要彩色,佩戴数十串彩色串珠,银手镯以及红色、黑色的小藤圈。耳戴银耳环,肩挎着各种色彩的织锦民族包有一种纯朴、明快、醒目、热烈的色彩视觉形象。(图4)
图4 云南景颇族服饰
富有强烈民族宗教文化色彩的纳西族东巴壁画艺术是西南少数民族色彩文化的独特风貌。东巴壁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东巴文化其实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是纳西族信仰的原始多神教,崇拜万物有灵。
东巴文化作为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
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原始的宗教绘画,在纳西族宗教仪式中,绘有各种类型的佛像、人物、动物、植物和自然神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行祭拜。丽江东巴壁画色彩文化是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巴绘画色彩艺术具有色彩美丽、线条流畅、动态优美三大特性。在色彩运用上,采用自然颜料,用单线平涂的表现手法,塑造简练概括、质朴古拙的形象,是中国民族绘画色彩文化的珍宝。(图5)
图5 东巴壁画
羌族是古代百余羌支中保留羌族最为传统文化的支系。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无论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长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有的衣领上还镶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系绣花腰带,足穿勾尖绣花鞋,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羌族男子的头巾,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
刺绣挑花是羌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制作技术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情感。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羌族妇女都喜欢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经常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图6-7)
图6-1 羌族妇女服饰色彩
图6-2 羌族妇女服饰色彩
图7 羌族民间刺绣色彩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佤族的传统服饰色彩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穿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佤族妇女的服装鲜艳、美观。上着黑色或蓝色无领短衣,下穿漂亮的由红、蓝等多种图案制作的筒裙(多用自织的麻布制成)。筒裙图案多样,各地不一。裙边织有红、黄、蓝等颜色的花边,裙上绣有各种颜色组成的几种图案。图案近看交叉起伏,远看似波涛滚滚,似鱼鳞龙纹。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佤族女子戴大耳环,颈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用多个干藤圈或竹串为装饰。披发,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
生活在阿佤山边缘地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未婚女子,天蓝色或蓝色是她们的首选服装颜色,梳发盘辫,喜欢将假发一同盘在头上,并在乌黑的发辫上常插几朵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还在发辫上装饰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织成的小绣球,显得活泼可爱。妇女结婚后衣着颜色开始改变,黑色逐渐取代青色或天蓝色。留长发,梳发挽髻或编发辫,以彩线缠发,盘绕头上,再缀以彩色毛线球,比少女时代更加妩媚。老年妇女则用黑布包头,在左侧留有一截包头穗。此外,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图8-9)
图8 佤族年轻妇女的服饰色彩
图9 红黑对比的佤族女性服饰配套色彩
哈尼族的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服饰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服饰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还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哈尼族服装用料主要是自己纺的靛蓝土布。其纺织、靛蓝染料都来自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生产。
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红河县部分地区的妇女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妇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头饰繁富。未婚时裙子系得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图10)
图10 哈尼族青年女性华丽盛装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