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不小 吾道不孤
2014-08-22满江红
满江红
小戏不小
1990年我从省艺校木偶皮影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担任皮影戏演员,二十多年来,我对这门神奇的艺术从勉强为之到渐渐喜爱,再到刻苦钻研并产生了与之水乳交融的感情。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喜爱这门表演艺术。
今天,或许不少人对儿时观看皮影表演的感受早已随着岁月淡化,对皮影艺术的认识也是一般性认为:皮影戏嘛,受众面小,多为低龄的孩童;又是小剧种、小曲目,不值一提;表演起来,挂一块白布,支个小灯,搭一个小棚子就行了;表演上又不像大剧场的表演艺术一样正规;场地要得小;戏剧影响力没什么;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难登当代大剧场的舞台。其实,这是对皮影表演艺术的误解。只要你进入这个神奇的艺术殿堂就会发现:皮影这门艺术,真是小戏不小!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羊皮戏、影子戏、土影戏、驴皮影、皮猴戏、纸影戏、人头戏影子戏等称谓,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世界各国观此影戏的观众亲切称“中国影灯”。它起源于何时,无确凿文献记载。从目前来看,它源于两千余年前的中国汉代。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野史中称李妍,即成语“倾国倾城”中描绘的主角)夫人染疾故去了,汉武帝的思念使得他神情恍惚,不愿理朝政。有大臣李少翁路边偶遇孩童在玩耍,太阳下,孩童玩耍的影子倒映于地。大臣李少翁心神一动,回家用棉帛剪裁人形,后涂颜色扮李夫人影像,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帮助影像运动。戏成,请皇帝夜入帷帐,张灯烛,配歌乐,投影观看。汉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寄以思情。这个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这门以通过操纵人形偶运用灯影投射来表演的艺术从汉流传至今两千余年,堪称中国表演艺术中较为古老的一支,也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古老而奇特的戏剧艺术形式。特别是建国后,皮影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皮影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青春。皮影这个剧种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艺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千百年来,这门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的古老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其手工制作的影人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皮影选用上等驴、马、骡皮、牛皮等,经过刮、磨、洗、刻、缝缀、着色等十几道工序手工雕刻而成。其雕刻、绘色艺术的创意更是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妙笔成趣,小戏不小。因其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也是我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当皮影演员可不容易。得会操纵影人——即把死的偶,通过操作者蕙质兰心的心神控制与技术的配合,再加入还要分心表演的念与唱,四者天人合一融合,完成活的影人、有生命的影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影人。影人的动作、神态、走路的神韵最能看出演员的功夫。许多人都有误解,认为皮影戏不要功夫,只是拿一张硬塑料片加几根小棍就可以如孩童般玩耍,是一个少年儿童益智的游艺活动。错,我们皮影戏恰恰需要功夫,还不是一般的需要时间磨练功夫。一个“人”,五根“签”,两人配合连一个“开步”;一个人控制上肢部,一个人控制双脚,要将两个操作者的心智、性格、脾气、神情合二为一,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你想想多难。现实生活中就是夫妻想要配合一致也不容易,何况两个各方面有差异的人。虽说皮影戏这功夫是在手上,可心里和眼里的功夫可不是三、两月能练出来的,特别是要在边掌技术表演的同时,还要声情并茂地拟神情,这就需要演员体验人物,深化人物,创作人物,表现人物,操作者手中的影人在操作者手中要如臂使指般有灵魂,要让死的皮变成活的影,这就是皮影表演艺术的魅力,也是我爱上这种表演艺术、愿意为这种表演艺术折磨自己“独憔悴”的“开心”。这一心同时几用的功夫又岂是一个“练”字了得的!
爱他们,思无邪!
皮影戏剧戏曲发展至今,无论是思维创作观念上还是操控技术与制作材料上已经脱离以前的规模。剧目制作、声光电等都与现代艺术创新工程接轨了,这既丰富了皮影剧目在舞台呈现上吸引观众的可视性,又可将“儿童电脑虫”从电脑旁拉出来;更可以以皮影这门手工操作艺术来拉近少年儿童观众对手工操作的兴趣;还可以与电脑设计的童话世界一比高下——在演员们的操纵下,“小人儿”可以上天入地,下海神游,甚至还可以借助现代机械设计与灯光、舞美布景设计共同呈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现场场景。
作为皮影演员,我最大的感受是:皮影戏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乐于享受的精神盛宴。我团每年要为孩子们演出几百场,每每把这门活泼、情趣盎然的表演艺术送到孩子们身边时,我能从孩子们陶醉的眼神中感受到孩子们沉醉在对剧目中人物生活的世界那种奇妙的、陶醉的探寻、思考与快乐:舞台上的娃娃和我家的玩具差不多,为什么他们的娃娃比我的更好玩呢?我要是能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就好了;我要是谁谁谁就好啦!诸如种种,都会让孩子们围着我们问东问西,围着我们手里的皮影抚摸。那一刻,我的心里就不知不觉涌出许多想与他们亲近的想法。爱他们,思无邪!
德不孤 必有邻
为孩子们演出的大多数剧目是贴近孩子们生活和情感的。这些通俗易懂、道理清晰的剧目不仅仅让他们懂得人生道理、接受德育启迪,更让他们在视听享受里感受到皮影艺术的魅力。
我们的剧目创作与舞台呈现能吻合少年儿童跳跃性的思维与求奇求趣的审美需求,我们的表演力求生动且情趣盎然,寓教于乐。在导演创作中常常要求加入一些趣味性场景,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拍手叫好!加上音乐的美妙和炫丽的灯光配合,剧目中的世界随我们的指挥艺术地夸张变形,可谓台上不断出彩,台下惊叹不已。特别是我们为孩子精心编排的课堂剧《狐狸与乌鸦》、《王小二》等,更是孩子们的益智教育的活教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在一些剧目中的人物操控表演得到了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认可。在《三只老鼠》中,我表演的是“黑老鼠”;因主演这个人物我获得了94湖南省新剧(节)目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该剧还获得了1997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文华新节目奖”。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化艺术市场受到全面挤压,皮影戏亦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有几年市场萎缩到许多时候我们无戏可演,有的演员甚至改行或者跳槽,但我一直对皮影艺术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相信——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潜在的“世界市场”空间非常大,国内市场萎缩,我们去国外市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建构“世界市场”;只有承传和开拓,建立在文化品牌上,我们才能打好“中国传统文化”这张牌。更何况,单从技术操作层面上说,我国的皮影艺术在制作和操作上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我想只要我们从事皮影艺术的演职员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坚定信心,对这门艺术始终保持我们执着的热爱,那么,我们手中这小小的皮影儿就可能把现实世界和久远的历史传说一一囊括,我们就可能出奇制胜,小中见大,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剧种自己发展的道路。德不孤,必有邻。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我所在的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是参加了历届全国木偶皮影艺术节、有着深厚底蕴的老团。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过我团的演出并接见了当时的演员。我们团的足迹也多次踏访亚、非、欧、美各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尤其在1955年4月“全国皮影会演”中——这是中国皮影戏产生100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的盛况,各地皮影高手共聚北京,互相观摩学习,比试技能。在这次会演中,我团的创新节目《龟与鹤》、《两朋友》最为新颖,也最为光彩耀眼。在会演后即受邀请去苏联与东欧国家巡回演出,受到各国观众欢迎。《龟与鹤》还于1965年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木偶节上获“最佳演出奖”。当年的创新节目《龟与鹤》已成为全国各皮影院团在少年儿童德育教育上的经典保留节目了。近年,我团又创作的《王小二》、《三只老鼠》、《缺心眼多心国》、《肥猫哥儿》等剧目,更是在全省乃全国各类汇演中屡屡获奖。
吾道不孤
皮影戏作为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以及文学精华,大大丰富了皮影戏这门艺术。
皮影戏要继承、传承,要开拓要发展,可我们皮影艺术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当前视觉盛宴的影视、电脑高科技相比,皮影戏在很多方面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是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事已高,这门精湛的皮影雕刻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给皮影制作从成本到产出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期间如果出现了什么纰漏而导致无法修复、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库藏霉变会使颜料退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弱点。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审美情趣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中国皮影艺术这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面临着丧失观众的危机。三是皮影戏对演员技艺有相当高的要求,需要演员付出辛苦的努力,而现状的演员的经济收人不是很景气,从事和投身这门艺术的人十分匮乏。
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我以为要将皮影戏改良,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观赏的特点为要点,在制作产出上借鉴别的艺术门类。制作成数字动画,无论是对于传统艺术的承传还是现代科技的吸纳,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如果改良成功,无疑给这门艺术领域及科技领域带来巨大的突破。对皮影戏的改良,首当其冲是操纵模式上的问题。现在电脑三维技术孩子们很喜欢,如果把传统皮影改成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就能克服上述种种局限性,也极大限度地满足了老、少观众的观赏兴趣,不要怕失去我们的技艺,只要在皮影动画产品上进行有力宣传,再保持皮影现场操纵的剧场演出,它不仅能真实地再现皮影戏的艺术原理,还可以在演出现场与观众进行有机互动。演出现场与观众进行有机互动是皮影数字动画所不能的。演出现场与观众的有机互动可以根据观众的情感需求进行修改,这就建立了新的演剧形式,突破了一成不变的皮影剧场演剧形式。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尝试着在舞台演出中运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方式来演绎我们皮影戏。在2008年,我们团已经尝试进行了这样的演剧方式,效果正在进一步显现,形成我们剧院演剧的风格。我们相信,我们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为了皮影艺术的明天,我们一直在努力!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