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惠州跻身珠三角第二梯队
2014-08-21张琰
张琰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留下了千古佳作,流传至今。
“惠州素有‘岭南名郡之称,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先后有480多位中国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客寓或莅临惠州,留下了许多诗词文赋,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惠州市市长麦教猛谈到惠州的历史颇为自豪。而如今,惠州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时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麦教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表示:“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航线、产业、贸易、投资、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
《瞭望东方周刊》:惠州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什么?
麦教猛:惠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区,毗邻香港,不仅区位好,而且空间大,全市土地面积占整个珠三角的1/5,目前开发强度仅为8.4%。海岸线长达281.4公里,可供建设深水良港的岸线资源长达30多公里,具有发展临港工业、仓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的明显优势。
境内海港、空港齐备,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便捷,特别是随着厦深高铁建成通车,惠州正式迈进了“高铁时代”,为惠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惠州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几年,惠州将大力实施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六大计划,力争到2017年,GDP达到5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
惠州将把实现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与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结合起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航线、产业、贸易、投资、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优势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滨海旅游联动发展的示范区、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的活力区。
《瞭望东方周刊》:惠州有什么产业优势可依托?
麦教猛:在港口航运合作方面,惠州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天然深水良港,建成生产性泊位40个,其中30万吨级2个、15万吨级2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0个,总吞吐能力超亿吨,2013年完成吞吐量8035万吨,并已开通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完全具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对接合作、互联互通的良好条件。
在优势产业合作方面,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是惠州两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惠州市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以TCL、德赛、华阳、科锐、三星等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形成了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惠州三星电子成为韩国三星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成为惠州市首家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TCL是本土成长的企业,今年的产值也将突破1000亿元。此外,引进科锐、LG伊诺特、比亚迪实业、元晖光电等一批行业领先的LED项目,形成了从外延片、芯片到封装、应用的完整LED产业链。强大的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惠州吸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方面,依托中海壳牌和中海炼油两大龙头项目,大亚湾石化区共聚集了石化及配套项目75宗,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形成了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大亚湾石化区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示范园区,在全国化工园区20强中排名第二,是吸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石化企业,特别是加强与新加坡裕廊化工岛合作的优质载体和重大平台。
80万华侨是重要人脉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惠州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麦教猛:惠州是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惠州籍的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约有80万人,这是我市融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人脉资源。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为我们加强与海外华侨的沟通联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将充分发挥优势,注重打好“侨牌”,加强服务引导,把蕴藏在海外侨胞之中的巨大优势转化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强大力量,努力开创惠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民间交往的新局面。
《瞭望东方周刊》:惠州是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麦教猛:惠州已经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们严格遵循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在外贸管理、海关查验、检验检疫等各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惠州的政府效率排名第一,是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之一、最具投资价值的20个城市之一。
目前,惠州已建立了“惠货网上行”、“惠货全国行”、“惠货全球行”三大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前两年,先后在巴西圣保罗、俄罗斯莫斯科举办两场惠州产品海外展览会,共实现贸易成交额20.8亿美元。2014年11月,将在南非举办“惠货全球行”展销会,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接着,惠州将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划,筛选落实一批合作项目,特别是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建设,把对外开放、深化合作作为新区建设的两项重大举措,积极先行先试,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对接,更好地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瞭望东方周刊》:惠州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如何?
麦教猛:目前,直接到东盟投资的惠州企业有3家,投资总额580万美元,另外,惠州TCL集团通过其香港公司,到越南投资建立了彩电生产基地,年产彩电60万台以上,为越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并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建立了销售网络。
据初步统计,惠州企业在东盟投资办厂,共吸纳当地就业2000多人。到东盟国家投资的惠州企业都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适应当地的经济氛围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在环保方面,以不损害当地环境为前提,确保企业“三废”排放达标,树立了惠州企业的良好形象。endprint
生态优先
《瞭望东方周刊》:有句话评价惠州自然风光“半城山色半城湖”,如何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
麦教猛:惠州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优质。国内很少有一个地方像惠州这样,集大江、名山、名湖、碧海、温泉、森林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
惠州西湖是与杭州西湖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湖之一,罗浮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南昆山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拥有24万亩原始森林、6万亩翠竹奇观,山下还有绵延50多公里的温泉带。
惠州由南到北有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接下来,惠州将努力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特别是积极参与广东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开展互为目的地、客源地的旅游推广促销合作。
《瞭望东方周刊》: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度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较好城市名单中,惠州位列第五,惠州如何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上寻求平衡?
麦教猛:良好生态环境是惠州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总结多年来的工作,主要做到了“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能享了“祖宗福”,断了“儿孙路”,不是“绿色”的GDP坚决不要。
二是强化源头管控,环评把关不放松,我们引进的电子信息项目都是清洁型企业,引进的石化产业项目也必须具备高标准环保技术。
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加大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力度。近三年来,关停重污染行业项目150多个,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节能技术改造580多项。
四是强化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72座,总处理能力达到144.0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1%。
五是强化水源保护。东江是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饮用水源,不仅是惠州、东莞、广州、深圳的“母亲河”,而且是香港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我市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管理制度,用最严厉的法律手段确保东江水质安全,确保东江干流惠州段长年保持Ⅱ类水标准。
六是强化生态创建,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28%。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依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5%以上,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长年保持100%,连续6年在广东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入选“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两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