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都去哪了
2014-08-21陈言
陈言
东京中野大街的美食街每到傍晚便熙熙攘攘。附近的中野轻轨站不断有下班族涌出——在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西服革履的东京上班族习惯于回家途中在这城中心的美食街上找个小吃店喝上一杯,然后再乘车回到郊区的家。
和两三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中野美食街常常排队,如果没有预约,很多客人需要在门口的座椅上等一段时间。不少酒馆门上贴着招工广告。
跑堂的年轻人端着大杯啤酒放在客人面前,转眼间又去招呼其他客人,就没见他在哪里能站上超过一分钟。“现在生意好做了,但人手又不够了。”酒馆老板抱怨说。
这一年多,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人开始消费了:购物,去餐馆吃饭,但以前似乎没觉得短缺的劳动力,现在一下子就成了问题。
不仅是中野的美食街找不到人手,各个建筑工地也因为没有工人,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东日本地区的灾区重建工作,更是因为缺少人手而一直停滞不前。
2020年后每年消失30万人
日本是个岛国,在经济发展快、劳动力不足的时候,很难像其他内陆国家那样从邻国招募大量劳动力来工作。而且日本始终只使用一种语言,维持自己的文化体系,外来人口不易融入。
二战之后,日本曾经有过经济不景气,劳动力过剩。但很快,就因为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个“病症”一直在加重。
日本山口县萩市市长野村曾经对本刊记者说:“在日本,确定一座城市是否重要,只看其人口是否超过50万人,过了50万人便成为‘政令指定都市,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人口正式开始由增变减,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23万人,相当于半个“政令指定都市”消失了。目前的预测是,2020年以后,日本差不多每年自然减少的人口数量都会在30万以上,而且主要是年轻人口。日本战后未曾遭遇的问题,现在非常现实地摆在了安倍政府面前。
人手不足从建筑业向制造业蔓延
本刊记者到东日本地震灾区采访,看到2011年地震的种种痕迹还历历在目,“灾后重建”的感觉并不明显。不少地方垃圾已经清除,道路也已经修好,但新的房子还没有盖起来。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为躲避核辐射,至今还有近30万人在外避难。为这部分人重建家园的工作,远远没有推进下去。
《朝日新闻》负责重建灾区报道的一位记者告诉本刊记者:“大地震以后,日本政府为灾区做了特别预算。但三年过去了,本该用在灾后重建的3万亿日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不能消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预算,也有建设计划,却没有人去实施。”
如果仅仅是餐饮业、建筑业等低工资、高强度劳动行业缺少人手,也许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放宽来解决。但日本现在面临的,似乎是劳动力的绝对不足。
7月29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6月的有效招聘倍率:1.10倍,这与1992年6月的数字相同,达到了22年来的最高值。换句话说,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完全超过了市场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紧缺绝对不只是餐饮及建筑行业的问题。
比如,护士也严重缺乏,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人手不够。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1/4,人口老龄化以后对相关服务业和服务人手的需求也增加了,护士收入也不错,但还是缺少人手。
在东京附近的川崎市,一位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小企业老板告诉本刊记者,日本中小企业也缺乏人手,“媒体报道得很少,但问题其实更严重”。
东京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制造业为支柱的地区,人手缺乏的问题更加严峻。比如丰田公司所在地名古屋市,有效招聘倍率就高达1.57倍,严重缺少劳动力。
2030年以后,这个问题将更加严重。“日本很多地方政府,将来会因为居民大量减少、税收严重不足,难以向市民提供自来水、收集垃圾的服务,城里甚至很少会有公交车运行。”社会活动家汤浅诚很悲观。
虚弱经济下的超强政治
“人口的老龄化、人口总数的不断减少,带来了日本社会心理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指望经济快速发展,只希望能够保持现在的水平,整个社会对保守思想接受起来会更加自然,”日本经济评论家山田厚史对本刊记者说。
包括美国、中国、韩国等国家近来一直警告日本不要走历史修正主义的道路,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表示非常失望,但在日本和普通日本人谈到国际舆论对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批评时,会发现他们态度暧昧。
“我们已经失落了20多年,在世界各国面前缺少了荣誉感。安倍要和美国平起平坐,向中国示强,这让日本普通老百姓在心里有了一种荣誉与自豪感。”一位数十年从事日本社会问题报道的日本资深记者对本刊记者说。
但事实是,在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非常困难。让日本扩大军队数量,行使“海外自卫”,更是不现实。
在经济上几乎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日本政治家能找到的最“有效”的鼓舞民心的办法,似乎就是政治外交方面的强硬路线,哪怕这将导致日本更加保守,与亚洲周边国家进一步加深隔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