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镜头“摇”出精彩

2014-08-21杨星野

关键词:电教片特写转场

杨星野

如同做菜需要油盐酱醋一般,在制片工作中,也离不开“推拉摇移”这四种最基本的镜头。而这其中,由于电教制片往往时间紧迫、设备单一、人手不足,因此操作相对简便的摇镜头的使用比例是较多的。所谓摇镜头,指在拍摄时机位不动,只是机身做左右或上下的非高速旋转而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摇镜头在电教片中的“大行其事”,充分说明了它的作用之大。现以海南省拍摄的专题片《一对党员父子的油画梦》(以下简称《梦》)为例,着重谈一下摇镜头在制片中的具体功能。

丰富视觉信息。当镜头摇摄时,画面所容纳的信息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从小景别(特写、近景等)过渡到大景别(远景、全景等)时的摇镜头,更是等于视觉信息发生了一个“增容”过程,小景别所交代的信息实际上成为大景别所交代信息的“引子”——这种高效且自然的丰富视觉信息的手段,可说是摇镜头的专利,其他镜头语言都难以做到。而电教片时长往往相对较短,因此摇镜头的这种作用就决定了其多有用武之地。如《梦》2分23秒处,画面先是屯昌县的街景,随后镜头同景别向右摇摄,逐渐出现了“屯昌油画步行街”字样的立雕,隐含着从“屯昌县”到“屯昌县油画街”的主题信息的过渡交代;又如介绍屯昌油画街的发展时,画面先是“世界知名画家”的青铜塑像的特写,随后镜头向右缓慢摇动,逐渐从特写过渡到“油画街”的近景、中景……这就是典型的从小景别摇至大景别,小景别的塑像特写,昭示了“油画”主题,而大景别在增强画面表现力的同时,又增容了“油画街的繁荣与兴旺”等信息。

转换被摄主体。电教片的每幅画面,都是有主体的,也即制片人所希望观众去注视的视点。在实际制片中,被摄主体经常是变化的,即进行“转场”。如何进行转场呢?切、换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法,但易令人感觉不自然;而摇镜头则是最自然的转场手段,如能控制好摇的幅度且配合景别、光照等变化,效率也能令人满意。如《梦》的片尾,当谈及研璞轩美术学校的学生到木色湖畔写生时,画面先是“湖畔认真作画的学生们”的近景,此时被摄主体是学生们,表现出学生对油画梦的追求与付出,随后镜头向右缓慢摇动,画面逐渐转为中景、远景,被摄主体也过渡为“美丽的木色湖风光”,在展现屯昌无边风月的同时,更昭示出了研璞轩的付出将使屯昌的魅力更上一层楼。这种转场手段,既自然顺畅,又富有寓意。

舒缓全片节奏。客观而言,同切、换、甩等手法相比,摇显得“缓慢”;摇镜头应用比例较大的电教片,节奏总是相对会显得慢一些。然而辩证来看,如果一部电教片的主题是“轻松的”,富含人文因素或历史元素等,需要通过控制叙事的节奏使全片的主调显得舒缓从容,那么此时摇镜头的适当高频使用,就成为合理的甚至是必须的。《梦》恰恰就是这样一部电教片,其所讲述的,是海南省屯昌县陈氏父子潜心发展油画事业从而为家乡增辉的故事,主人公是画家父子,内容也多与油画相关,画面更是大量出现了油画以及屯昌风光,因此,《梦》所包含的文化气息极浓,全片的基调也属于从容里蕴含艰辛与曲折,平淡中折射执着和奋斗,这样的主题,恰恰符合摇镜头的艺术特征。粗略统计,在《梦》中摇镜头出现了约17次之多,这有力地证明了《梦》的确需要摇镜头的适量出现来放松节奏、呼应主题。

因此,作为电教制片人,应充分重视摇镜头的作用,要在“不为求简便而滥用”的大前提下,根据制片的实际需要,合理而高效地让镜头多摇起来,从而“摇”出电教荧屏上的精彩。

猜你喜欢

电教片特写转场
快速学会12种“无缝转场”
从特写到长镜
提高党员电教片艺术性的策略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特写
岂容社会戾气“转场”
增强党员电教片群众需求性的探讨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