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策略
2014-08-21李冬梅周文亮李娟
李冬梅 周文亮 李娟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策略
李冬梅 周文亮 李娟
目的 观察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5例患者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 部分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 发热、寒战的有42例, 头痛、肌痛的有45例, 体乏无力的有62例, 部分出现骨髓抑制现象, 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同程度的下降, 亦有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和皮肤黏膜病变。结论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必须对患者采取必要的卫生宣教、注意休息和饮食、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对症处理等措施, 才能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有效开展。
重组人干扰素α1b;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
中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 各级医院都经常遇到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经过一定时间可以发展成为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 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主流方案,其中应用免疫调节剂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中已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该抗病毒疗法不但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大大降低HBV-DNA的含量, 并能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1]。但在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会出现众多不良反应, 且有些剧烈的不良反应会严重影响抗病毒治疗的进行, 甚至抗病毒治疗被迫终止。近两年来本院有不少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部分患者也出现了不良反应, 现将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策略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住院应用免疫调节剂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05例, 其中, 男74例, 女31例, 年龄18~35岁, 平均年龄(26.2±5.1)岁。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入选和排除标准均参照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 2 方法 干扰素选用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商品名赛诺金, 规格20 μg /支、40 μg /支、60 μg /支。105例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用法:第1天20 μg皮下注射, 连续注射3 d, 第4天皮下注射40 μg, 连续注射2 d, 第6天皮下注射60 μg, 以后间天注射1次, 60 μg/次, 疗程18个月。患者住院观察2周, 观察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恢复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出院。
2 结果
2. 1 流感样症状 注射后出现发热、寒战的有42例(40.0%),头痛、肌痛的有45例(42.9%), 体乏无力的有62例(59.0%),出现流感样不良反应者大部分首次注射干扰素后数小时即发生, 治疗3 d后流感样不良反应逐渐减轻。
2. 2 外周血细胞下降 分别在患者应用干扰素抗病毒的第3天、第6天查血常规, 部分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现象, 出现了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于治疗后第3天白细胞低于4.0×109/ L的19例(18.1%)、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5例(4.8%);第6天白细胞下降的的26例(24.8%)、血小板下降的7例(6.7%)。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血小板呈持续性下降, 须密切观察血细胞的变化。
2. 3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治疗中出现失眠的有9例(8.3%),出现躁狂的有3例(2.9%), 出现焦虑、抑郁的3例(2.9%), 其中1例(1.0%)出现严重抑郁, 被迫终止治疗。
2. 4 皮肤黏膜病变 疗中有20例(19.0%)出现全身瘙痒和皮疹, 出现脱发的的有14例(13.3%), 出现口腔溃疡和龈齿炎的有4例(3.8%), 无其他严重皮肤病变。
3 讨论
我国大约有1亿余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约有3 000万人, 慢性乙型肝炎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干扰素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 并取得不错的成效, 大大的改善了HBV感染者的生命健康。其中干扰素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作用, 大致机理是:干扰素与干扰素受体结合, 经细胞信号转导等生化过程, 激活宿主细胞表达抗病毒蛋白, 主要有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蛋白组成, 其中2′-5′A合成酶降解HBV的mRNA, 蛋白激酶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 因此抗病毒蛋白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与增殖[2]。干扰素的作用具有广谱性、间接性和种属特异性, 其发挥作用迅速, 既能抑制病毒复制感染, 又能限制病毒扩散[3]。
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须做好应对与处理,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并采取有效措施, 能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促进机体恢复, 保证抗病毒治疗得以进行。主要措施如下:①对患者进行相关卫生知识宣教, 促使患者正确认识治疗目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定期随访, 密切观察;③当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时, 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处理, 于休息前给药, 嘱病人多饮水, 清淡饮食, 注意休息;④出现食欲减退和口腔溃疡时,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适当的休息和锻炼, 少量多餐;⑤外周血细胞下降时, 应用维生素B4、利血生、咖啡酸等药物治疗, 必要时停止治疗[4];⑥出现抑郁症者, 需要调整干扰素剂量, 酌情加用抗抑郁药物, 必要时停止治疗;⑦出现脱发时:主要避免使用损发产品, 避免染烫, 无需停止治疗,治疗结束后一般会自愈。
[1] 徐学琴, 王平, 闫国立, 等.中药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e抗原影响的系统评价.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462-464.
[2] 张国顺, 尚华, 张文缓, 等.小剂量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序贯治疗耐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7):1399-1401.
[3] 邢现峰.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安徽医药, 2013, 17(12):2131-2132.
[4] 宁博, 杨建华, 李宽智. ɑ-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常规影响的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27):3003-3004.
2014-04-08]
476100 河南商丘,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