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首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14-08-21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07年成立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和产学研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章程的宗旨和任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为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做好服务,搭建了一个跨部委、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产学研、政金介、商贸用互动合作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得到了李克强、张德江、张高丽、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刘延东同志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以来,在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互动协作,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促进会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实效,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会长徐志坚和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产学研合作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中的定位和规律,在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举办年度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设立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加强产学研合作宣传和培训、支持建立产学研基金和创新成果转化库、推动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开展产学研理论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与上海宝钢、上海交大合作成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联合课题组,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政策和法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课题基础上,由副会长马德秀、李健等50余位产学研界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为创新国策提供法律保障,制定《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议案,国务院法制办、科技部在回复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作为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和委员,提交的《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议案被《经济日报》等媒体转载。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促进会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关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问题专报,刘延东、万钢等领导批示要予以关注和支持。

组建课题研究与评估方面的专家团队,承担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如参与国务院参事室课题调研,完成主调研报告1份,分报告6份;承接科技部《关于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的研究》,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态势、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与成功经验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6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完成了2010年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研究”,形成30多万字的报告;联合北理工、航天科技集团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我国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机制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与有关部门合作,调查研究我国30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会被列入中编办社会政府职能转移第三方评估专家库。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

根据区域、园区、产业布局的重点,在全国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工作,制定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证与指导办法》,在原有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新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我会已认定不同类型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50余家,推动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按照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制定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与管理办法》。截至2013年12月,我会支持构建了LED、产学研投融资、职业教育、肿瘤防治与云计算应用、绿色能源、转化医学与生物技术、建筑节能减排、低碳高端智慧园区、智能电网、兰炭产业等40余个不同行业、各具特色的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四、树立典型,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试点。

制定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与指导办法(试行)》,经过专家评审,先后认定了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杞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通过认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为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提供试点和示范,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五、进行表彰与评价,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与活力。

设立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旨在鼓励和表彰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其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更好地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截至目前,共评出各类奖项2145项。其中,产学研合作创新奖479项、产学研合作促进奖482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344项和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40项。路甬祥、陈至立、万钢、张梅颖等领导先后亲临历届奖励大会为获奖者颁奖,为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在社会各界产生积极的反响。

成立了产学研认可认证咨询服务中心,建立产学研标准与质量认证战略联盟,牵头组建北京市“产业园区低碳标准”项目联合体,发表《建筑碳排放计量方法》、《中国低碳园区的系统测算技术与评估体系》等研究成果。参与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请书编写,推动低碳产业园区全国行业标准制定和评估认证;成立“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与创新业绩”评价组,连续五届对268名获奖者科技成就与创新业绩进行评价;成立产学研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组,对347个成果进行评价评审,其中149项被推荐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六、加强宣传与培训,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科技产业》杂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网、中国科技产业网、中国协同创新网“一刊三网”的宣传作用,及时宣传报道我国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科技创新取得的经验成果,充分体现政产学研与用的结合,政策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形成覆盖全国的与产学研相关联的宣传服务平台。其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官方网站已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资讯动态第一门户网站;会刊《中国科技产业》杂志连续11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任务,并获准参加党的十八大会议报道工作,受到产学研界代表的一致好评。

先后与首师大合办“创新管理在职博士班”,26名产学研界学员培训学习结业;与科技部政体司合作主办“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研讨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培训班,476学员结业;与中科院研究生院、广东省科技厅、中山市联合主办“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导者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三期共培训360名学员;联合人社部教育培训中心举办10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师岗位能力培训班”“科技经费管理师岗位能力培训班”, 1500余人获得岗位资格证书,提高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强化了专业技能。我会举荐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获奖候选人共8人次。

七、举办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年会,营造社会创新氛围。先后在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江苏常州等地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年会。历届大会都对获得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向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体会员授牌,并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互动交流。历届创新大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2012年12月,促进会与江苏省政府主办第六届创新大会暨年会,路甬祥出席并讲话,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十九部委相关领导及政产学研界代表800余人参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围绕促进会宗旨,在历届年会上先后发布了《北京宣言》、《滨海宣言》、《中关村宣言》、《上海宣言》、《江苏宣言》,提出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商业信用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氛围。

八、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探索国际创新要素整合路径。我会参与主办了“中国—白俄罗斯节能新技术交流研讨会”,与其国家科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备忘录,对方提供300余项最新技术和成果;我会相关领导出席了“中国—新西兰国际技术转移论坛”、“第八次中日产学研论坛”、“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活动日”、“绿色产业:产学研的中韩合作论坛”、“2011年全球政商领袖峰会”等活动,发表主旨演讲探讨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我会“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牵头发起成立了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是首个总部位于中国的国际性半导体照明组织;我会知识产权与法律中心为“德国慕尼黑工程机械展”参展中国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展会专项服务,为“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参展企业提供专项服务,赴台湾参加两岸科技园区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并作专题报告;我会领导考察欧盟相关大学和企业,拜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日韩、欧盟等国家进行产学研界的交流与互动,全力筹建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探讨国际创新要素整合路径。

九、坚持“三个服务”宗旨,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和实效。按照“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为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的基本宗旨,通过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海淀实创公司等地举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帮助用友、航天科工集团等企业举办自主创新成果汇报会,为快堆技术创新联盟等单位举办专题汇报会,组织无线宽带智能城市、品牌建设等专场推广会;推动江阴、乌海等15个地市进行产学研项目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招商引资、招商引智、招商引才。

我会支持成立了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产学研(上海)金融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成立了前海产学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协同创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动投融资平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和项目的有效对接。通过调查研究和举办产学研与金融结合的系列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金融结合。

建立会员联络部,制定会员规范与标准,不断扩大会员覆盖面;建立会员档案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开通会员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对会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果;建立产学研(北京)科技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认可认证咨询服务中心、协同创新平台中心、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等服务机构,为会员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

完成6家省级协同创新平台试点建设,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承担了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完成了广东、四川、黑龙江3项省级重大平台建设项目,采用智能技术,推动了“政产学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天津、江苏、河南等20多个区域经济进行产学研合作有效对接,促成签约项目500余项,通过举办系列“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高层论坛”,探索区域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新举措,不断开创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承办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企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分会场及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产学研协同创新 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分会场;承办第十期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秘书长沙龙:“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向企业集聚创新要素”,探讨学会间合作机制及全国学会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坚持民主办会,建立会长办公会议制度、(常务)理事会议制度、秘书处工作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执行由会员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等制度;坚持每年召开至少一次理事会,向理事汇报工作,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坚持重大事项由理事会研究决定。

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建立《人员聘用工作条例》《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会长会议制度》《秘书长办公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文档管理制度》《会费收缴管理制度》《印章使用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后勤管理制度》11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有关部门业务培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财务运行良好,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年检年年合格。

推动广东、黑龙江、河南、江苏、天津等10余省市成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会成立五年多来,在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及秘书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搭建起一个产学研、政金介、商贸用相结合的高端创新服务平台,一些活动项目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工作得到了各方好评,为促进会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影响,赢得了宝贵的声誉。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促进会的工作任重道远。当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体系协同开放不够,整体效能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封闭浪费,要素流动不畅,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够,国际科技资源不能有效投入;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和推动。

今后五年工作要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央的决策部署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和务实工作,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合作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一、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加强战略和政策研究,总结产学研合作经验与规律,把握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战略。编辑出版《中国产学研合作蓝皮书》,为改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提供咨询建议,形成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总体指导方案,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针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家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不同内容和要求,梳理相关工作,提出改进和加强促进会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充分发挥我会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资源整合平台作用,积极支持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企业产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联合承担相关课题。

三、积极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以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改革发展举措,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知识、技术、人才、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促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四、重视培训和研讨,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投融资者、中介服务人员加强研讨合作,促进支持协同创新和协同创业,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和内生动力。

五、完善创新服务,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推进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加大对中试环节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推动高端科技民生利用。

六、建立全国产学研创新成果数据库,对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通过举办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汇报会、推广会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界加强研讨合作,推动项目对接与成果转化。

七、引导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技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和内生动力,支持协同创新和协同创业。

八、完善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和评价指导工作,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培训、指导和服务,推动示范基地与产业联盟健康、长效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及时梳理和总结基地和联盟建设的成功经验,树立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九、做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选和奖励工作。不断分析总结并积极推广优秀成果、杰出人物、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创新激励与示范作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启动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

十、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推动建立各省、市、地区产学研合作组织,吸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政金介领域的相关单位加盟,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整体水平。

十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筹建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国际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办好首届国际协同创新投资论坛,搭建好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吸引海外创新资源,促进我国创新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