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4-08-21卢传梁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4年2期
关键词:太宗陛下遭遇

卢传梁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HTK](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HTK]世上有许多所谓“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卖出,便不亏本。因此他们大发其财,无怪乎“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无用先知。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你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你将来自然会做官;命定你将来要讨饭,你自然要讨饭。先知了也不能改变,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

我说的“命运”和他们所说的不同。古人孔子、孟子等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莫之致而至”是不想它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这才是“命运”的真意。所以,“命运”的定义就可以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让人受罪的,他“幸”而生在这时代;也有人说现今的时代让人是受罪的,他“不幸”而生在这时代。我们生在这时代可以说是幸或不幸,但我们为什么生在这时代,便没有理由可说。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奖,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某一时期里,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

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定义讲,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如果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自己命好,立在墙下面,被压死都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又如逃警报,有人躲在一个不甚安全的地方,不幸被炸死了,这是他的“命”不好,也是他的遭遇不幸。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如果身体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作诗也一样,有的人未学过作诗,但是他作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作诗的,因为他有作诗的才。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读起来,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作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增减。譬如写字,你能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历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是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能尽自己的义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有道德,它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正如戏唱得好坏,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地位很高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的。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但是,即使他们能挽救明亡,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下的劲草,乱世中的忠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有可能会失望。因为如果才不够,便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也不能成为大政治家。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便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佳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道德的成就只要努力。

(选自冯友兰《论命运》)

1.下列对于“命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所谓“大哲学家”认为命运是“先定”的,因而他们可以“先知”,可以从中获利,因此,他们得以“大发其财”。

B.作者认为“命运”的定义可以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但一个人努力了,是可以战胜命运的。

C.作者认为“命”和“运”是不同的,“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而“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运好的人命好不好还不一定。

D.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这样的话我们常听说。但作者明确指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但命运则是人力不能战胜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要成为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书,就能如愿以偿的。

B.一个人在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多。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这里的“机遇”就是指命运。

C.一个人道德成就的大小,主要看他付出努力的多少,它与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个人地位的高低都没有关系。草根中自有“高人”,官场上也有不少“小人”,这是无可怀疑的。

D.命与运是不同的,运是一个人一个时期的遭遇,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所以你可以对朋友说“祝你2014年有好运”;而命则是一生中的遭遇,人力不能战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例外,你竭尽全力了,也许会“水到渠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先天就有的,有几分就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但才有可能显示得比较晚,一旦有所显现,一定要牢牢抓住。

B.平时常听人说“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鼓励人的话,可以这么说,但“命运”是人力不能战胜的。所谓努力战胜命运,这个“命运”仅仅是指环境而言。

C.一个人道德方面的成就则主要由自己努力决定,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你若立志做孔孟那样的圣贤,只要自己努力,便一定可以成功,在青史上留名,成为众人景仰之人。

D.做官发财是不少人感兴趣的,作者明确指出: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并且进一步指出: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这样的结论十分明确,可谓斩钉截铁,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 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 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 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 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WB]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DW]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DW]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DW]举:办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姫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WB]B.②③④

C.①④⑥ [DW]D.②③⑤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珪性情恬淡,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或引喻规劝,或直言相谏,有时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姫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守才这样做的,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5分)

B.作者认为“命运”的定义可以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但一个人努力了,是可以战胜命运的。

C.作者认为“命”和“运”是不同的,“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而“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运好的人命好不好还不一定。

D.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这样的话我们常听说。但作者明确指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但命运则是人力不能战胜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要成为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书,就能如愿以偿的。

B.一个人在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多。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这里的“机遇”就是指命运。

C.一个人道德成就的大小,主要看他付出努力的多少,它与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个人地位的高低都没有关系。草根中自有“高人”,官场上也有不少“小人”,这是无可怀疑的。

D.命与运是不同的,运是一个人一个时期的遭遇,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所以你可以对朋友说“祝你2014年有好运”;而命则是一生中的遭遇,人力不能战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例外,你竭尽全力了,也许会“水到渠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先天就有的,有几分就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但才有可能显示得比较晚,一旦有所显现,一定要牢牢抓住。

B.平时常听人说“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鼓励人的话,可以这么说,但“命运”是人力不能战胜的。所谓努力战胜命运,这个“命运”仅仅是指环境而言。

C.一个人道德方面的成就则主要由自己努力决定,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你若立志做孔孟那样的圣贤,只要自己努力,便一定可以成功,在青史上留名,成为众人景仰之人。

D.做官发财是不少人感兴趣的,作者明确指出: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并且进一步指出: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这样的结论十分明确,可谓斩钉截铁,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 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 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 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 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WB]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DW]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DW]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DW]举:办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姫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WB]B.②③④

C.①④⑥ [DW]D.②③⑤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珪性情恬淡,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或引喻规劝,或直言相谏,有时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姫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守才这样做的,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5分)

B.作者认为“命运”的定义可以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但一个人努力了,是可以战胜命运的。

C.作者认为“命”和“运”是不同的,“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而“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运好的人命好不好还不一定。

D.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这样的话我们常听说。但作者明确指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但命运则是人力不能战胜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要成为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书,就能如愿以偿的。

B.一个人在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多。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这里的“机遇”就是指命运。

C.一个人道德成就的大小,主要看他付出努力的多少,它与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个人地位的高低都没有关系。草根中自有“高人”,官场上也有不少“小人”,这是无可怀疑的。

D.命与运是不同的,运是一个人一个时期的遭遇,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所以你可以对朋友说“祝你2014年有好运”;而命则是一生中的遭遇,人力不能战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例外,你竭尽全力了,也许会“水到渠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先天就有的,有几分就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但才有可能显示得比较晚,一旦有所显现,一定要牢牢抓住。

B.平时常听人说“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鼓励人的话,可以这么说,但“命运”是人力不能战胜的。所谓努力战胜命运,这个“命运”仅仅是指环境而言。

C.一个人道德方面的成就则主要由自己努力决定,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你若立志做孔孟那样的圣贤,只要自己努力,便一定可以成功,在青史上留名,成为众人景仰之人。

D.做官发财是不少人感兴趣的,作者明确指出: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并且进一步指出: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这样的结论十分明确,可谓斩钉截铁,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 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 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 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 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WB]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DW]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DW]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DW]举:办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姫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WB]B.②③④

C.①④⑥ [DW]D.②③⑤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珪性情恬淡,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或引喻规劝,或直言相谏,有时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姫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守才这样做的,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5分)

猜你喜欢

太宗陛下遭遇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预防遭遇拐骗
肱骨良臣魏玄成
陛下
太宗纳谏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为何称“皇帝”为“陛下”
短文三则
遭遇野人
英武太宗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