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世界尽头与诗意仙境
2014-08-20大头马
大头马
二十年过去了,提起《钢琴课》,中国的电影人和影迷回想起的是1993年的戛纳电影节,它与《霸王别姬》平分金棕榈。但是关于那场比赛,《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说得非常坦诚:“电影确因其独特的语法亦即‘电影性而引人入胜。举例说,与《霸王别姬》同时夺取戛纳大奖的《钢琴课》对电影手法的运用就比我们熟练自觉,电影表演也更细腻微妙而出神入化。《霸王别姬》是靠了极为强烈的戏剧张力才与之评分秋色的。我不得不服气地承认,在电影艺术的造诣上我们略输一筹。《钢琴课》就是最‘电影化的电影作品之一。而《霸王别姬》则更多依靠的是戏剧性情节的力量取胜的。”已故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则说这是他看过最特别和难忘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一个故事,或是几个角色,而是整个感官世界。
有声的无声世界
《钢琴课》以旁白揭开帘幕,我们听到一个女声诉说:“这不是我真实的说话声音,而是我内心的声音。”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女主角爱达是一位苏格兰女钢琴师,从六岁起不再说话,但耳朵并不聋,没人知道为什么。电影短促地介绍了她带着她的女儿弗洛拉即将远嫁到新西兰一座毛利人聚居的小岛上,她丈夫是那里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很快就是她们娘俩在小岛海滩边上岸的镜头,故事进入正题。影片故意没有交代女主角的前史,女儿的由来,直接进入一段崭新而陌生的婚姻。母亲不说话的原因和前史,在随后成为了小女孩对岛上古板保守的长舌妇营造神秘感的源泉—她一天有一个新说法,今天可能是因为目睹了被闪电劈死的父亲,明天就可能是更不可知的原因。
由于钢琴太沉,即便不愿意,爱达也不得不将它留在了海滩上。这是一处绝妙的设计,有四两拨千斤之功用,可谓电影的戏眼。首先它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意世界,其次它为接下来的剧情作了铺垫。因为迫切需要钢琴,爱达去找和毛利人融为一族的邻居贝因,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解决运送钢琴的问题。贝因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宣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被深深打动,他以自己的80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
贝因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一开始当然拒绝,但她可无法摆脱弹奏钢琴的渴望,于是定期前往贝因家教授钢琴课。说是钢琴课,其实只是贝因听,爱达弹,更像是私人演奏师。而两人慢慢发展出的爱情,倒像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爱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食指。是愧疚,也是无奈,更是绝望,斯图尔特把爱达连同钢琴一起拱手相送,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
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贝因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三个女人的巅峰
讲述音乐家的电影很多,讲述钢琴师的故事也不少,每个导演都希望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可以说,在有关音乐家的电影中,观众最期待的是看导演准备如何让音乐家弹奏第一个音符,这更像是一场视听艺术。
在《钢琴家》里,爱达头一次弹奏钢琴是她刚上岸,得知钢琴无法被搬走时。她坐在被封的钢琴面前,掰开一块木板,伸手进去。这时镜头切至钢琴内部,我们看到黑暗中央,外部的微光照亮了几个琴键,一只纤手入内,就在这几个琴键之间弹奏起来。这个设计不仅在画面上极富美感,在叙事上也至少具有两个功能:显示爱达对钢琴的依恋程度和她高超的钢琴技巧。
另一处极具冲击力的场景是贝因领艾达和弗洛拉去海滩边弹钢琴—前一个镜头是金黄色的阳光洒向整片海滩,后一个镜头就已经是日落后阴冷的海边。而艾达则始终在弹同一支曲子。镜头俯拍,我们看到弗洛拉在海滩边堆出了一个海马,艾达终于起身离开,在海滩上走出了一串脚印,弗洛拉随后跟上,然后是贝恩斯,三人脚步最终汇聚在一起。这个场景同样是在巨大的诗意下,完成了几种功能:显示了时间变化,海滩一定是经过了一次涨潮和退潮,才能呈现一片平整,说明了艾达弹奏钢琴之忘我;三个人脚印的汇聚是对接下来剧情的预示;也显示了贝因的耐心。
人类学出身的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第一部短片《果皮》就获得了戛纳短片奖的金棕榈,那是1986年,她32岁;《钢琴课》得奖时,她39岁。直到现在,她依然是唯一一个获得过金棕榈的女导演。今年是戛纳的第67年,60岁的简·坎皮恩终于坐到了评审团主席的位置。这个一头泛金长白发的女士,有女王一般的气势,却始终在拍摄那些具有诗性的独特灵魂—作家(《天使与我同桌》)、诗人(《明亮的星》),简·坎皮恩的不凡之处在于她不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些灵魂的高贵处,更以巨大的毅力将它们表达出来,向世人传递这份不平凡的诗意。
《钢琴课》的女主角爱达,简·坎皮恩第一个人选是西格妮·韦弗,她因档期问题拒绝了这个角色。之后是詹妮弗·杰森·李,但她当时在拍《毒海情迷》。伊莎贝尔·于佩尔也和简·坎皮恩碰头,并拍摄了一组复古造型的定妆照,但她后来认为自己不如霍利·亨特合适。由于霍利·亨特只有1米57,剧组不得不在9到13岁的女孩中挑选那些看上去足够小的,这样才能令人相信她确实是霍利·亨特的女儿,最终,剧组选中了11岁的安娜·帕奎因。霍利·亨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下了很大功夫,她自己包揽了片中的钢琴演奏,还负责教会安娜·帕奎因手语,
在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上,《钢琴课》不仅摘得了金棕榈大奖,还为霍利·亨特赢得了最佳女演员奖。接下来的奥斯卡,《钢琴课》入围了8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安娜·帕奎因也因此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毫无疑问,《钢琴课》代表着简·坎皮恩、霍利·亨特和安娜·帕奎因三个女性电影人事业的巅峰。